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

 

省级批次:省级第一批

国家级批次:国家级第二批

(摘自山西文化云)

 

交城滩羊皮是山西省交城县皮草匠人用陕甘宁青区域的“滩羊”生皮,鞣制成的名贵裘皮的总称。《中国实业志》曾记述交城毛皮业:“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交城皮货以滩皮为最著,制工之精美……”交城皮毛业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交城仍有一百多家皮坊,年总产值达三百一十多万块银元,当时在皮坊做工的工人达一万余人,这些人中交城城区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余人,其余九千余人都是外来打工者。

交城滩羊皮精选原材料,经精心鞣制而成。其加工工艺复杂,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余道工序,另加入黄糜、皮硝等辅料,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滩羊皮的特点是皮板薄、重量轻、色泽白、毛锋长并有波形弯曲,经鞣制后仍保持7道至9道弯。质次者称“头顶一枝花”,即只在毛尖梢部有卷曲,其余则是直毛,区别明显。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有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毛衫等的高级原料。

新中国成立后,交城县成立了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得到传承。然而,该厂上世纪80年代因经营不善破产,现在交城滩羊皮技工均已年老,后继乏人,工艺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