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窝窝,也称莜面栲栳栳,是大同地区的家常美食,因形似“蜂窝”而得名。在民间,还有“大同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的民谣。 

  说起莜面窝窝的名称来历,恐怕要追溯到隋末唐初了。民间相传,李渊任太原留守时,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道莜面食品来款待。李渊问其名称,老方丈答:“栲栳栳。”后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路过静乐县时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的做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内蒙古、冀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此外,民间还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就是用这种面食犒劳的三军,栲栳也是由犒劳一词演变而来。 

  民间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莜面窝窝在大同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民间,人们赋予吃莜面窝窝以“牢靠”、“和睦”等美好寓意。据说,过去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 

  莜面窝窝工艺讲究,成形美观,再加上羊肉臊子汤,可以说是“一家吃十家香”。而且论营养价值,莜面窝窝对降低“三高”有显著作用。也正因此,现如今,莜面窝窝不仅是大同民间的家常美食,更作为杂粮小吃成为许多饭店酒楼的特色美食,深受顾客欢迎。 

  莜面窝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