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乡村旅游迎远客 特色产业助力中国农民增收

网络编辑 财经 2021-09-23 15:13:30 0 乡村 平谷区 平谷

金色九月,秋意起,万物收。又是一年秋收时,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亿万农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走进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的一户桃园,放眼望去,翠绿的枝叶间,一颗颗饱满丰硕的大桃缀挂枝头,桃香扑鼻而来。桃农们正忙着采摘鲜桃,包装封箱,将平谷大桃送往千家万户。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全国多地依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种植业、绿色生态的养殖业和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业。

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幅幅村强景美民富的丰收中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特色种植旺乡邻

眼下,北京平谷的22万亩桃园喜迎丰收。大桃成了“致富果”,也让10万名平谷桃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京郊农业大区,平谷区地处北京最东部,三面环山,日照充分,境内水网密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桃历史塑造了这片22万亩的中国最大桃园。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依托当地的区位优势,平谷区积极推动大桃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

在峪口镇西营村西侧的一处桃园,天上飞着无人机,地上跑着无人车,开沟、除草、打药、采收,全程机械化,相比传统果园可节省人工50%以上……这里被称为“未来果园”。

区发改委负责人史立成说,“未来果园”将试点不少新技术和新设备,如无人机打药、采果机器人等,果园还会实行信息化管理,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方式。

“买我家桃子的顾客,90%都成了回头客。”望着园中的丰收景象,桃农张宝志骄傲地说。走进他的桃园,包括白桃、油桃、黄桃、蟠桃在内的四大系列、五十余品种大桃挂满枝头。

张宝志是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的受益者。通过向平谷区果品办公室申请试种最新的大桃推广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他在几年间便向自家的30亩桃园引进约四十个桃子的新品种,成为附近有名的“种桃能手”。

“在平谷,一个大桃背后有几十项政策、近百项技术在支撑。”平谷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整形修剪到土肥水管理,从增甜提质到病虫害防控,每个环节都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桃子品质。

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农业科技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大桃品质,互联网也为桃农打开了销售渠道。

“直播间的朋友们,您瞧这自家种的大桃,新鲜下树,绝对好吃!”层层叠叠的桃叶下,平谷的桃农们一个个架起手机,拿着刚摘下的鲜桃,自信地做起了直播。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这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是修公路,现在还要加上信息高速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

2017年,平谷区委、区政府启动“互联网+大桃”工程,通过开展桃农电商培训、对接电商平台等措施,为大桃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但桃农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不仅对电商没有概念,很多农户连智能手机也不会熟练使用,怎么办?

平谷区专门成立了一支本土讲师团,深入各个乡镇村,给桃农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讲师团还开设了线上培训课为桃农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平谷区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万余人次。

“3年来,我们讲师团开车、坐公交、骑三轮甚至步行,走过了全区13个大桃主产乡镇,2万多公里的山路。”王丹是这支讲师团的团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看着乡亲们通过互联网把桃卖得越来越好,她心中全是满足。

2020年,平谷大桃电商销售4250万斤,销售额3.6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5亿元。“走电商卖桃这条路是对的。”王丹感慨道。

同样依靠特色种植业致富增收的还有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村民。

在榆阳区的田野上,连片的苜蓿流青溢翠,空气里弥散着阵阵草香,一台台忙碌的收割机穿梭其间,划出一道道美丽的线条,一派丰收景象。

苜蓿是一种重要的饲草原料,营养价值高,耐寒耐旱,能够保持土壤养分、遏制风沙扬尘。

榆阳区位于毛乌素沙地,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近年来,榆阳区因地制宜,通过外运黄土覆盖在沙地上再种上苜蓿,让荒沙地成了村民的“致富地”。

种草还能挣钱?这曾是一段时间来乡亲们的疑惑。

2019年初,榆阳区出台了《加快发展优质饲草产业的实施意见》,将发展优质饲草产业作为全区大力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政策的引导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苜蓿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榆阳区高产优质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其他饲草种植面积可达到20万亩,年产饲草24万吨。

“按照每年刈割四茬,每亩可产苜蓿草1200公斤,每吨苜蓿草能卖2400元,仅此一项,每亩可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王霞介绍说。

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羊、好羊产好肉、好肉卖好价。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苜蓿的种植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牛羊养殖,让村民们丰收又增收。

农村要发展,村民要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

在平谷区的10万亩桃园里,在榆阳区的10万亩苜蓿地上,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养殖富农家

天山深处,峡谷之中,清澈冷冽的水面上,成千吨的三文鱼正被运往千家万户,船只驶过,浪花灿开。这里是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温泉水库。

“三文鱼是冷水鱼,刚好我们这里的水特别凉。”当地村民介绍。

喀拉苏乡有天山雪融活水,水质纯净,冷凉低温,为冷水鱼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特有的冷水资源,尼勒克县因势利导,在喀拉苏乡建起了西北首个三文鱼养殖基地,让进口的三文鱼卵在远离海洋的地方安了家。

设立在天然水域上的基地建好了,如何避免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奏响绿色发展的“渔光曲”,成为当地必须考虑的问题。

尼勒克县通过智能作业和生态养殖,让各类智能化机器变身三文鱼的养殖“管家”,为保护当地养殖业水系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只有遵循科学路径才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表示。

在三文鱼养殖场内,一个形似坦克的大家伙正在轰隆隆地准备下水作业,这是我国首个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过去清污只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的清除率,现在可以做到百分之百。

走进操作间,墙上的大屏幕时刻闪烁着,即时显示出鱼的数量、水温、溶氧等数据,这是智能化投喂系统,用来准确计算所需饲料,提升饲料利用率。

据悉,在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下,养殖区开发投产6年来,下游水环境质量并没有下降。

智能机器也需要人工操作,但在尼勒克县,居民大多以放牧为生,没有养鱼的技术和经验,如何在当地开展业务,让产业发展与百姓致富结合起来?

当地政府与企业达成合作,在家门口给村民教技术,助力当地牧民变身新渔民。

一人宽的塑料浮板摇摇晃晃,叶尔兰走在上面却稳稳当当。他穿着潜水服,正在检查面部是否有遮盖,衣服里的气体是否已排出,检查完毕,叶尔兰以标准的姿势下水。

“别看我现在这么熟练,但来这里之前,我什么都不会。在这里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干。”叶尔兰笑着说。这位今年32岁的哈萨克小伙是土生土长的尼勒克县人,目前在喀拉苏乡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当潜水员。如今,作为养殖场的业务骨干,叶尔兰的收入已翻了几番。

冷水鱼成了富民的“热产业”,老百姓切实尝到产业丰收、乡村振兴的果实。2017年,由当地政府牵头,企业与609户农民共同成立了新疆鱼水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动农民以无息贷款参股。截至2020年,入股农民累计分红540余万元。

在山东省乐陵市的谭家村,绿色养殖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特色美食“德州扒鸡”每年需要收购大量原料鸡,作为山东德州的县级市,乐陵市因势利导,与扒鸡企业合作,用生态养殖的方式发展德州扒鸡的原料鸡产业。乡亲们养出了肥硕的农家鸡,也收获了幸福的好日子。

走在谭家村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尽是郁郁葱葱的枣树。枣树林下,一只只农家鸡精神抖擞,眼睛炯炯有神。

在这里,繁盛的枣树为农家鸡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落下的枣花和枣子为农家鸡提供可口的食物,农家鸡则为枣树清除害虫,其粪便也是枣树的养料。当地将小枣种植和原料鸡养殖联合发展,通过枣树下养鸡,打造绿色养殖业,助力农户稳定增收。

“以前在树下种小麦,一年收入就五千块钱。如今在树下养鸡,一年仅靠养鸡就能拿到三万多。”当地养殖户介绍说。

村民的钱包鼓了,村里的环境也美了。谭家村铺起了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还修建了公园和休息室供村民休息娱乐。

“以前这里坑坑洼洼的,根本没人来。现在有钱了,建起了广场,人们在这跳跳舞,乘乘凉,特别幸福。”村民谭福新笑着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地找准‘金钥匙’,利用资源禀赋和优势,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彬选表示。

天山跃出了三文鱼,乐陵养起了生态鸡。从新疆伊犁到山东乐陵,乡村振兴硕果累累,养殖产业生机勃勃。

乡村旅游迎远客

行走在湖北恩施的洞下槽村,美丽乡村图景令人眼前一亮:此起彼伏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叶翠绿欲滴,上万亩茶园次第铺开。微风吹过,层层碧浪,阵阵茶香。

洞下槽村位于湖北恩施的武陵山区,大山阻隔一度让这里发展缓慢,传统的农耕经济只能维持温饱。

近年来,立足当地土壤富硒、沥水性强的区位优势,洞下槽村发展起特色茶产业,村民们致富增收,穷乡村也摇身一变,成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和“恩施市十佳美丽乡村”,吸引不少游人前来采茶打卡。

洞下槽村一直有种茶的传统,但先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却难以形成规模,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难题,怎么办?

2018年,洞下槽村将分散的茶园统一承包,建立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委会牵头,村民联合,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入社,带领村民科学管理茶园。

在科学管理下,茶叶迎来丰收,农户实现增收。截至2020年,洞下槽村累计发展茶叶1.1万亩,可采摘面积8500亩,年产鲜茶125万公斤,带动当地800多户茶农年收入增收2多万元。

有了好景和好茶,如何将二者联合发展,扩大收益?

洞下槽村因情施策,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途径:茶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茶园成规模后,村里在茶园周边建起儿童乐园、灯戏楼、制茶体验馆等场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早就听说这生态好,设施全。既能欣赏茶园的美景,又能体验手工采茶制茶,是躲开城市喧嚣的好去处。”周末带着一家人来洞下槽村消暑的耿女士评价说。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实践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住民宿、当村民、过田园生活’的阶段。”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灵光表示,“在后工业化阶段,乡村旅游等休闲经济的发展充满了新机遇。”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村民刘大姐笑着说。

作为村里最早开办农家乐的人,刘大姐的月收入已上万元。家里盖起两层楼房,一楼开办农家乐,二楼自己居住。趁着天气好,刘大姐将从自家菜园里摘下的鲜萝卜切成块,放在院子里晾晒,为农家乐准备食材。

“旺季的时候,我一个人经常顾不过来,就得让乡亲们来帮忙。”刘大姐说。在洞下槽村,像她这样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还有20多户。

通过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以来,当地旅游年收入已突破8000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

那里茶香阵阵,这里荷叶田田。

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向水面望去,荷花于碧水绿叶之间亭亭玉立,可谓“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陶辛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势平坦,水网纵横,土壤肥沃,有悠久的种荷历史。近年来,当地依托区位优势,通过种植荷花和加工莲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陶辛镇的荷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万亩,品种有500多种,亩均增收达2000元,荷莲产业年产值达3.9亿元。

在荷莲产业的基础上,陶辛镇因情施策,打造起荷花特色小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千年古水韵,万亩荷花香”已成为当地的靓丽名片。

粉嫩的荷花在连片荷叶的映衬下摇曳生姿,莲蓬褪去了外衣,露出清香可口的莲子,游人沿着蜿蜒的栈道漫步于荷塘天地,体验特色小镇。

除了观赏荷花和品尝莲子,陶辛镇还开设多个“荷文化”主题公园和生态园,设有莲子观光区、休闲垂钓农家乐,农耕文化教育基地等多个功能区。

“眼前有美景,手里有美食,身旁有好友,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趁周末和朋友相约来陶辛镇半日游的李女士笑着说。

荷花映日,映红了游人的笑脸,也映红了乡亲的致富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特产,在富足的日子里,笑看芙蓉开。

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助力村民增收。

在洞下槽村希望的茶园里,在陶辛镇烂漫的湖面上,正积蓄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严 冰 张怡然 杨怡晨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caijing/220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