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北京将编制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 划定11类极端天气标准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12 06:07:30 0 极端 天气 风险

原标题:本市将编制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

昨日,市应急管理局召开《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据悉,《若干措施》中首次划定了大风、寒潮等11类极端天气标准。而其中极端降雨为北京发生频次最高、破坏性最大的极端天气。就此,《若干措施》中将城市防洪防涝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据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马法平透露,北京将编制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并向公众发布。

11类极端天气风险中

极端降雨破坏性最大

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单青生指出,极端天气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超越常态的小概率气象现象,通常具有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叠加破坏强、损失影响大等特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成为威胁社会生活生产正常秩序的重要风险。

从北京近10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统计来看,北京市面临着多种类型的极端天气风险,局地性和突发性特征明显。10年来,出现过全市范围的极端强降雨天气6次,区级范围的极端降雨天气165次;全市范围的极端高温天气1次,极端低温天气2次,沙尘暴天气3次;密云、怀柔、延庆和门头沟都出现过极端降雪天气。“以2021年为例,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有半数影响北京,如北京出现了超长汛期,观象台代表站全年降水量为698.5毫米,较常年偏多32%。7·18、7·26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等,都让人印象深刻。”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李超表示。

单青生说:“以往,对极端天气的识别判定,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通常使用多少年一遇的说法。而在《若干措施》的制定过程中,经多次研究,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梳理出11类极端天气风险为本市需要注意防范的对象,并且按照预防为先的原则,依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设定了本市极端天气的判定标准。”

单青生强调,11类极端天气风险中,本市发生频次最高、破坏性最大的极端天气风险为极端降雨,另外10类极端天气风险发生频次相对较少、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中小河道和山洪沟道

逐步实现流量、水位实时监测

单青生表示,考虑到北京市发生频次最高、破坏性最大的极端天气风险为极端降雨,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城市防洪防涝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从强化洪涝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汛预案方案、补齐防洪排涝工程短板、做好山区险村防汛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马法平强调,要加强积水内涝的精准预报、精细预警能力。根据极端降雨预报,精准预判、警示易出现积水内涝的区域、部位,推动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编制并向公众发布,“要强化内涝风险点识别,实行落图管理,利用3至5年时间对全市下凹式立交桥等城市公共空间低洼处强降雨积水情况进行推演,并根据推演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同时,开展道路积水点智能警示模式研究。增强中小河道和山洪沟道感知能力,逐步实现流量、水位实时监测。完善山区道路重点弯道、坡道和险段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提升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合理保障用地需求,推进蓄滞洪(涝)区建设等等。

据悉,按照202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到2025年,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重点道路以及城市副中心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65毫米不发生积水,中心城其他道路及新城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54毫米不发生积水的目标。

强对流天气提前1至3小时

预报预警

李超指出,市气象局做好极端天气长、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他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至24小时,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

同时,推动数字气象台建设,科学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减轻极端天气影响。优化高风险地区观测站网,强化X波段天气雷达等垂直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探索开展精细化至社区、村、旅游景点的分区预警,着力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天气解读。

在规划顶层方面,市规自委表示,将编制全市层面的气候适应性专项规划,系统分析北京的气候变化趋势、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制定各层级规划体系的适应对策和措施,并定期监测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同时,结合各类极端天气识别出的不同等级风险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梳理重点功能区、重要生命线设施、交通廊道、地下空间等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极端天气灾害风险的应对措施。

市城管委也表示,将对照11种极端天气标准,结合城市管理行业特点,分析预测极端天气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涵盖电、气、热、环卫、户外广告、城市照明等行业领域的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具体措施,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强化日常应急演练,积极构建应对极端天气的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生命线保障能力,确保首都城市运行安全稳定。

文/本报记者 解丽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53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