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生遇虎故事

省级批次:省级第二批

(摘自山西文化云)

 

崔生遇虎是流传在山西襄垣虒亭地区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崔生之任过虒亭,孤馆逢虎女,沉虎皮于琉璃井中,妻女数载携子复回,旧地重游,复皮为虎,仙去,韬负子女迷寻,虎怜之,引子女入山,韬黯然郁郁,守山而终。该故事既有教化作用,又具封建婚姻伦理色彩,契合了民众追求爱情、幸福的内在感情;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该故事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但主题和母题并没有大的变化。

关于崔生遇虎故事的记载颇多。最早载于唐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薛用弱的《集异记》,宋《太平广记》卷四百三三即引录有其中《崔韬》一折。此后成为历代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不断出现在小说、话本、曲艺和戏曲之中。宋元话本《崔智韬》(《醉翁谈寻》引),董解元《西厢诸宫调》(诸宫调为北宋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关汉卿《谢天香》杂剧以及佚名的元杂剧《人头峰崔生盗虎皮》均不同程度地提到或用到过这个故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画皮》故事亦与此甚有渊源,可见,从唐到元明时期这一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对后世影响深远。

虒亭作为故事发生地,除历代史志记载与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刻、壁画外,在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民众生活相结合,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标识。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文人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出现相沿而成的风俗与崔生遇虎故事相关的文物、村落、地名等遗迹。人虎姻缘反映了古人对美好婚姻家庭的向往,诠释了天人相和的理念,这一理念在构建当代文明的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我们去保护、开发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