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百度百科)

郭泰

     郭泰(128年—169年)(范晔为避父范泰讳于《后汉书》作郭太[1]  ),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2]  。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建宁元年(168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来会葬。蔡邕亲为其撰碑文。概述图片来源:[3] 

 

    中文名    郭泰

    别    名    郭太、郭林宗、郭有道、郭隐君

    国    籍    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128年

    逝世日期    公元169年

    职    业    学者、名士

    主要成就    东汉太学生领袖

    代表作品    《答友勒仁进者》《苏不韦方伍员论》

    地    位     “八顾”之一

    籍    贯    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

    特    征    身长八尺,仪貌魁岸

 

人物生平

 

 

    名震京师

 

 

    郭泰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郭泰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随成皋人屈伯彦学习,历时三年学成,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郭泰有知人之明,喜欢奖励教育士人。他身长八尺,容貌魁梧奇伟,常宽衣大带、周游郡国之间。[4]  

 

    在洛阳游学时,经名士符融引见,拜见当时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的名士、河南尹李膺,[5]  李膺大加赞赏,于是结为好友,名震京师。[6] 

 

    严拒仕进

 

 

    司徒黄琼曾征召郭泰,太常赵典也曾举郭泰为有道。有人因此劝郭泰出仕,郭泰回答:“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社会人事,天命将要废弃,非人力所能支持。”于是,他都没有应命。[7]  有人问名士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得以他为臣,诸侯不得以他为友。其他,我就不得而知道了。”后来母亲去世时,郭泰在守丧期间有至孝的名声。[8] 

 

    恂恂善导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郭泰游太学时,针对当时宦官专权、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与贾彪等偕同太学生,大加挞伐,编顺口溜扬清激浊,褒贬朝臣。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时朝野成风,“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郭泰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他有位名叫左原的学生,因犯法见斥”,人鲜与交,整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抑郁寡合。郭泰却设酒肴款待他,好言劝慰,以古贤哲为喻,劝其严于律己,责躬自省,痛改前非。事后,有人讥笑郭泰与恶人交往。郭泰听后感叹道:“对于犯错误的人理应热情帮助,劝其从善,若如果对其疏远甚至忌很,那就无异于促进恶。”[9] 

 

 

    讲学免祸

 

 

    郭泰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党锢之祸兴起时,名士大多受害,只有郭泰和名士袁阆得以幸免。郭泰于是闭门教授门生,他的学生以千计。[10] 

 

    哀恸而逝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许多太学生死于非命。郭泰听闻后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因而哀叹说:“‘人死了,国家也危险了。’‘乌鸦不知落在那个人家的屋上啊’。”[12] 

    公元169年(建宁二年)正月,郭泰在家中去世,终年四十二岁。当时从弘农郡函谷关以西,河内郡汤阴以北二千里内有近万人“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前来送葬。众人一同为郭泰刻石立碑,由蔡邕撰写碑文,写完后,蔡邕对涿郡人卢植说:“我作的碑铭有很多,都有些感到惭愧,只有作郭有道的碑没有愧色。”[13-14]  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郭泰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另据《太平寰宇记》载,周武帝时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诏特别保留。[15] 

 

历史评价

 

 

    符融:“ 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16]  范滂:“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17]  李膺:“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16]  韩卓:“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16]  孙威直:“君天下名士,门无杂宾。”[16]  郭泰半身像宋子俊:“吾尝与杜周甫论林宗之德也,清高明雅,英达瑰玮,学问渊深,妙有俊才。然其恺悌玄澹,格量高俊,含弘博恕,忠粹笃诚,非今之人,三代士也。汉元以来,未见其匹也。周甫深以为然。此乃宋仲之师表也,子何言哉!”[16]  蔡邕:“①於休先生,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崇壮幽浚,如山如渊。礼乐是悦,《诗》《书》是敦。匪惟摭华,乃寻厥根。宫墙重仞。允得其门。懿乎其纯,确乎其操。洋洋缙绅,言观其高。栖迟泌丘,善诱能教。赫赫三事,几行其招。委辞召贡,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慈铭,摛其光耀。嗟尔来世,是则是效。”[19]  “②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17]  皇甫谧:“少事父母以孝闻,身长八尺馀...从屈伯彦学《春秋》,博洽无不通。又审于人物。由是名著于陈梁之间。步行遇雨,巾一角垫,众人慕之,皆故折巾角。士争往从之,载策盈车,凡太知之于无名之中六十馀人,皆言后验。”[20]  山简:“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21]  范晔《后汉书》:“①庄周有言,人情险于山川,以其动静可识,而沈阻难征。故深厚之性,诡于情貌;‘则哲’之鉴,惟帝所难。而林宗雅俗无所失,将其明性特有主乎?然而逊言危行,终享时晦,恂恂善导,使士慕成名,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17]  “②林宗怀宝,识深甄藻。明发周流,永言时道。”[17]  葛洪《抱朴子》:“周旋清谈闾阎,无救于世道之陵迟。” 《世说》:“郭泰秀立高峙,澹然渊停。九州之士,悉凛凛宗仰,以为覆盖。”[15]  司马光《资治通鉴》:“①泰虽好臧否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22]  “②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16]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23]  杨文卿:“曾披汉史羡冥鸿,身脱虞罗汉已终。遥望仙舟悲逝水,独留荒冢泣寒蛩。碑欹有字腰垂断,树老无枝腹半空。不敢折巾强自附,为君沽酒酹秋风。”

 

史书记载

 

 

    《东观汉记·卷十七》《高士传·卷下》[20]  《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上·卷第二十三》[16]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17]  《资治通鉴》

 

轶事典故

 

 

    李郭同船

 

 

    郭泰拜访李膺完回到故乡时,士大夫及儒生都到河边送别,有几千辆车子。郭泰只与李膺同船过河,送行的众宾客望见二人,如神仙一般。[24] 

 

    林宗巾

 

 

    郭泰曾经在陈国、梁国间游行,遇到大雨,他把头巾一角折垫起来,当时人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25] 

 

个人作品

 

 

    郭泰的著作没有流传。《全后汉文》收录有《答友勒仁进者》、《与陈留盛仲明书》、《苏不韦方伍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