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

    温彦博(574年-637年),字大临,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宰相,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次子,礼部尚书温大雅之弟。温彦博出身太原温氏,早年曾在隋朝担任文林郎、通直谒者,后为幽州司马,随罗艺归唐,历任幽州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封西河郡公。

 

    630年(贞观四年),温彦博升任中书令,进封虞国公。636年(贞观十年),又升任尚书右仆射。637年(贞观十一年),温彦博病逝,追赠特进,谥号恭,陪葬昭陵。

 

    本    名    温彦博

    字    号    字大临

    所处时代     隋唐时期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太原祁县

    出生时间     574年

    去世时间     637年7月1日

    主要作品    《温彦博集》

    主要成就    位列贞观名相

    官    职    尚书右仆射

    爵    位    西河郡公→虞国公

    谥    号    恭

    追    赠    特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温彦博生性聪颖,能言善辩,又博览群书,受到薛道衡、李纲的赞誉,并得到秦王杨俊的举荐,授为文林郎,宿直内史省,后改任通直谒者。616年(大业十二年),罗艺自称幽州总管,温彦博被引为司马。

 

    归降唐朝

 

 

    618年(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同年十二月,罗艺降唐,被封为幽州总管。温彦博因预谋有功,授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被征召入朝,历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2] 

 

    624年(武德七年),唐高祖封高句丽国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承认高句丽的藩属国地位。[3] 

 

    此前,唐高祖曾欲放弃对高句丽的统治。温彦博进言道:“辽东之地在周朝是箕子国,在汉朝则是玄菟郡,魏晋以前便是中国疆域,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对高句丽的统治,四夷诸国如何瞻仰大唐威仪。”唐高祖这才作罢。[4]

 

    625年(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温彦博被任命为并州道行军长史,随行军总管张瑾出兵抵御。八月,唐军在太谷战败,温彦博被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知道他是皇帝近臣,向他逼问唐朝兵力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不肯吐露,被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5]

 

 

    累职拜相

 

 

    温彦博碑实物图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并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会盟。温彦博得以回朝,被授为雍州治中,检校吏部侍郎。他恪守职责,后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6] 

 

    628年(贞观二年),温彦博改任御史大夫,仍代理中书侍郎事务。[7]

 

    630年(贞观四年),温彦博升任中书令,进爵虞国公。当时,东突厥归附,朝臣都建议将其迁徙河南,散居郡县,实行汉化。温彦博提出不同意见,他主张采纳汉武帝安置匈奴的做法,将突厥安置在朔方,保全其部落、风俗。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但魏徵表示反对,两人为此争论数年。[8]

 

    636年(贞观十年),温彦博升任尚书右仆射。[9]

 

 

    忧劳病逝

 

 

    637年(贞观十一年),温彦博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叹道:“彦博因忧虑国家,耗尽心力,这两年精神不济。只可惜没能让他闲暇安逸,以致过早去世。”又命官府为其营建正堂,追赠特进,赐谥号为恭,并陪葬于昭陵。[10]

 

 

轶事典故

 

 

    温彦博善于言辞,每逢御前答对、宣读诏命,他都声调清朗,响彻殿堂,进退举止,雍容不迫,仿佛事先背好。唐高祖曾宴请群臣,命太宗宣诏,又问侍臣道:“比起温彦博来如何?”[11]

 

人物评价

 

 

    薛道衡:卿相才也。[12] 

    王珪: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13]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14] 

 

    刘昫:①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②得人者昌,如诸温儒雅清显,为一时之称;叔达才学明辩,中二国之选。皆抱廊庙之器,俱为社稷之臣。威守道,轨临戎,抗居丧,静经略,璡音律,仍以懿亲,俱至显位;才能门第,辉映数朝,岂非得人欤?唐之昌也,不亦宜乎!然彦博之褊,窦轨之酷,亦非全器焉。[12]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15]

 

个人作品

 

 

    温彦博著有文集二十卷、《古今诏集》三十卷。[16]

 

家庭成员

 

 

    父亲:温君悠,原为北齐文林馆学士,入隋后历任泗州司马、司隶从事。[17] 

    兄长:温彦弘(温大雅),原为隋朝东宫学士、长安县尉,后参与晋阳起兵,历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黄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封黎国公。[18] 

    兄弟:温彦将(温大有),原为隋朝羽骑尉,后参与晋阳起兵,历任太原县令、大将军府记室、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19]

    儿子:温振,官至太子舍人。[20] 

    儿子:温挺,娶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官至延州刺史。[20]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十一》[12] 

    《新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十六》[2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22]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23]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24]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13]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25]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26]

 

墓葬纪念

 

 

    温彦博碑拓本 温彦博墓温彦博墓是昭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礼泉县。虞恭公碑《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又称《温公碑》、《温彦博碑》,是昭陵陪葬碑之一,现存于昭陵博物馆,由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写,共36行,满行77字。

    历代书家对此碑评价甚高,《金石录》(赵明诚撰)、《石墨镌华》(赵崡撰)、《庚子销夏记》(孙承泽撰)等书均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