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纸笔为刀枪 热血卫神州——致敬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太行山的新闻先烈

网络编辑 长治 2021-11-08 22:25:12 0 华北 新华日报 太行山

沁县,后沟。

这个在太行山腹地司空见惯的村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它只是沁县南里镇东林村的一个自然庄。

然而,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承载着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闻战士,在这里掣起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抗战大旗。他们一手握笔杆,一手拿枪杆;一面与敌作战,一面出版报纸、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用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践行着初心使命,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第22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我们走进后沟,寻访那段光辉的岁月,汲取前行的不竭力量。

进入群山环抱的后沟,一股暖流便涌上心头,背靠大山的村庄犹如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就坐落其中。那一排排破旧的土坯房和窑洞,见证了那个艰辛而难忘的时刻: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正式创刊,报社具体事务由著名新闻人何云负责。

时光回溯。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公开发行《新华日报》。由于日军的逼近,报社被迫迁至武汉。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于武汉创刊,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迁往重庆,改为隶属中共中央南方局。这年7月,《新华日报》拟到陕西西安出版西北版,编辑人员由国统区北上,却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关怀下,何云、陈克寒等编辑人员于1938年11月到达后沟村,着手创办敌后第一份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

经过紧张筹备,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正式创刊,揭开了我们党抗战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

今年89岁的王燕臣是土生土长的后沟人,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但八路军在后沟办报的那段时光却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王燕臣说,当时八路军的物资极度匮乏,办报用的纸张十分紧缺,于是他们就利用破布头、树枝、秸秆等作原料自己造纸。“当时村里至少住着一百多名八路军,有办报的、有负责保护的,每天在村里的打谷场出操,我们都能见到。我们还经常到办报那个院子外面的土坡上捡他们废弃掉的铅字玩。”王燕臣说。

故去多年的王根太是村民王国珍的祖父,当年是村里负责为《新华日报(华北版)》送报的人员之一。今年63岁的王国珍回忆说,爷爷经常会讲起当年的情形。报纸印刷出来之后,需要及时送到各个部队的驻地,为了确保准时送达,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就自发成立了送报队伍。他们每次送报都是在夜晚进行,十几个人每人背上厚厚的一沓报纸,趁着夜色将报纸送达指定地点,第二天黎明准时回来报到。

然而,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远不止这些。在激烈的反“扫荡”中,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何云只好带领大家“背起报馆打游击”。

1939年5月,日军侵犯后沟一带,报馆被迫迁至沁县册村镇计刀岩村。此后,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他们先后转战于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武乡、左权等地。

为了便于工作,何云将工人和编辑人员编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跟鬼子周旋,一面设法出报。为了便于携带和转移,何云组织大家把铅字改小,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这些改进过后的设备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借三匹骡子便可驮走。因此,在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中,《新华日报(华北版)》从未中断出版。遇到战斗紧张时,何云便在吃饭休息间隙,命令报务员架起电台,收听电讯,不能铅印,就出油印战报。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

在著名的关家垴战斗中,何云紧跟彭德怀副总司令,利用号外形式,大力宣传战斗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及时报道揭露了日寇推行“封锁”“蚕食”“治安强化运动”的罪行,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对日斗争的响亮号角,对于巩固发展根据地、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此,朱德总司令给予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新华日报(华北版)》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根据地军民喜闻乐见,因此在当时发行量极大,同时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从1942年5月19日起,三万多日军开始疯狂扫荡太行山北侧,目标直指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5月23日,部队转移至涉县南艾铺村时被敌人重重包围,何云决定分3路突围。他带领编辑、报务员等10人准备去找大部队坚持出报,副主编陈克寒带着10名记者向太行山以南突围并随军采访,编委史纪言带领房秉玉等60人就地打游击。

书生,迎向炮火就是战士!

纸笔,浸透鲜血便是刀枪!

在应对敌人“梳篦式”的“扫荡”中,扎根太行的新闻战士边坚持战斗,边坚持出报。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中,社长兼总编辑何云,还有编辑缪以平、黄中坚,记者陈达、康吾,秘书主任黄君珏,总务科长韩秩吾,负责印刷出版的队长董自托,管委会秘书长杨叙九等46位新闻战士,有的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有的在被俘后英勇就义。46个鲜活的生命壮烈殉国,人数之多堪称二战之最,他们的鲜血洒遍了太行山的峻岭深谷,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志亦酬。党报事艰来日永,同侪心痛老成休。云山遥祭挥无泪,笔阵横开雪大仇。后死吾曹犹健在,不教胡语乱啾啾。”

这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的邓拓《哭何云同志》的挽诗。如今,我们再次吟咏邓拓写于1942年的这首诗,依旧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其痛失战友的悲愤与化悲痛为力量提笔再战的豪情,穿透时空,震彻心灵。

记者,本为战士,只需冲锋。面对重创,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并没有退却。就在敌人大肆宣扬“《新华日报(华北版)》已全部铲平”之时,1942年6月21日,铅印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又与太行山区广大军民见面了。

从进驻后沟,到被迫转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部在这里仅仅待了七个多月,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代代相传。如今走进后沟村,沿街民居的墙体上一幅幅生动精彩的壁画,瞬间便将人引入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激荡起无限的动力和豪情。

我们默默地念:新闻先烈的精神,永远引领吾辈后来人!

我们静静地走:太行烽火已然褪去,但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长眠于太行山的新闻先烈永存不朽!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changzhi/12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