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网络编辑 太原 2021-09-12 10:12:42 0 生态 经济林 林下
初秋的汾河湿地,碧水悠悠,芦苇摇曳;水面飞鸟鸣声啁啁,岸边市民休闲漫步。“这里的环境拍白鹭非常好。七八年前我发现白鹭零零散散地有一些,这几年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白鹭也好像是安家落户了一样,一年四季都不离开。”太原市摄影爱好者武跃钢举着照相机说。   这些年,三晋大地到处可见多彩、灵动的风景。踏栈道而上,群山蓊郁荫翳,一如水墨丹青;沿黄河行进,水岸色彩交融,恰似油画小品;卧草地静听,虫振翅鸟高歌,犹闻天籁之音。如今,越来越多的山西人生活在如画美景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给山水着新颜 为民生筑基底   斑驳的阳光从“小老杨”连片的树梢滑下,轻抚着绿油油的草甸。8月的黄沙洼四处皆景。“以前这里风大沙多,寸草难生。现在狂风黄沙不见了,良田回来了,玉米的亩产也从百十来斤涨到了上千斤。”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花轻轻抚摸着树干感慨地说。   绿色是右玉人的骄傲。几十年来,右玉县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林木绿化率达到57%,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今天的“塞上绿洲”。“不只黄沙洼成为青山环抱的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我们的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天然的发展优势。”威远镇刘家窑村大学毕业返乡青年王涛说道。去年,借生态之势,他们的小香葱售价同比增长了15%。   护自然、守底线,打基础、利长远。从生态环境脆弱到植被生态质量改善速度居全国首位,一场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三晋大地持续展开。   给山水着新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的同时,推动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全方位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开展“七河”“五湖”治理、岩溶大泉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涵养水源,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营造林2307.35万亩,2019年底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3.1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5.89万平方公里。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已变成波光潋滟、绿色浓郁的生态带。   为民生筑基底。坚持造林绿化与造景彩化相结合,在国道207线、省道332线周边,金叶榆、金枝槐、金叶卫矛等“金色”苗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行走其间总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和打造育苗基地,左权县将昔日的运煤要道、贫瘠荒坡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引得来游人的金色廊道,成为游玩打卡地。“自从建了‘黄金谷’,荒山变美了,游人变多了,乡亲们的日子也好起来了。”辽阳镇温城村从事林木管护工作的冯彦青一脸自豪。   给生态设红线 为发展谋和谐   “每天在山中行走,自然就熟悉经过的每一处地方。以前林子不多,以油松为主,野生动物不是很容易见到。现在可不同了,在省里加大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推动下,林场不仅面积扩大,多了辽东栎和落叶松两个树种,野生动物种群也不断增加。”说话间,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伏牛山林场老爷山管护站管护员史国胜已驶离大家的视线,只远远听到车上大喇叭播放着的森林防火注意事项和有关防火常识。   护林宣传、火情隐患排查、有害生物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是管护员的日常工作,在史国胜的努力下,周边村民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日益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漫步在伏牛山林场,褐马鸡、野羊、白鹭等动物时有出没。   伴随着生态建设工程的大规模实施,森林资源有效增长。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保护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大规模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全省野生动物分布面积逐年上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   “哇,好多猴子啊。有在山上溜达的,有在屋顶坐着的,有在河边玩水的,真可爱。快看,那个母猴怀里的还是双胞胎呢。”夏末,历山猕猴源里,来游玩的临汾市民谭睿和孩子都一脸兴奋。“现在环境越来越好,趁着假期带着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这群小家伙有200多只,怀孕母猴有20多只。它们夏天会到这片平台和游客互动玩耍,冬天食物不足时也会来‘领饭’。我主要观察猴群健康状况、统计数量,如发现大面积生病的情况就要拍照登记上报管理局,容不得半点马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员魏宣龙介绍。   位于保护区内的混沟原始森林,被誉为华北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多年来,我省不断创新自然保护工作机制,加大保护力度,混沟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了1.84,林内空气达Ⅰ级质量标准,比保护区外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了约20%。保护完整的混沟原始森林自然更替为我省科学修复生态、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自然样板和决策支撑。   给绿色留空间 为乡村添活力   良好的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以每亩200元的标准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着力补齐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数据显示,全省经济林面积1850万亩,红枣等干果经济林1220万亩,沙棘、连翘等特色经济林630万亩。   一吃过早饭,灵丘县红石塄乡上北泉村的蔺玉莲就赶到采摘园采摘,然后带着水果到街头售卖。“先是杏、桃,再是李子、山楂、核桃,农历五月到八月中秋节前后,我每天都能卖100斤左右。”7亩经济林,让蔺玉莲的日子忙碌又充实。   上北泉村四面环山,多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和全体村民一起造林不辍,沟壑梁峁间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相映成趣。如今的上北泉,群山四季青、山村似花园,成为全国绿色小康村。特别是村北“九梁九沟”统一规划为桃、杏、核桃、山楂等11个大类23个干鲜果品种经济林带,成为全县最大的经济林基地。全村户均经济林5亩。“生态建设让我们村吃上了‘旅游饭’。我们村产出的水果都不愁卖,不少家庭仅经济林一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蔺玉莲边走边乐呵呵地介绍。   生态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生态收益正在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临县在黄河沿线建设阔叶针叶混交、乔灌草一体的景观混交林带,在生态林下和红枣核桃等经济林下发展种植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林业活起来、乡村美起来、老百姓富起来。“我们村的连翘合作社一年下来有40多万元的收入,林下经济户均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曲峪镇柏岭上村生松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生平介绍说。   太原晋祠大米有着3300年的栽培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晋祠泉域出水连年衰减。为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我省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调度汾河水库生态用水、汾河二库提高蓄水水位,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截至目前,晋祠泉水位距泉口埋深3.08米,较2008年的最低水位27.76米上升了24.68米。水环境的改善再次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晋祠大米的积极性。“闺女把晋祠大米都卖到浙江去了,每斤卖到10元钱哩。”谈到收成,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陈变花难掩兴奋。今年,该区又启动“晋源稻花城”项目,通过培育发展花卉园艺、晋祠大米、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文化旅居五大特色产业,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张丽媛)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lzyl/147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