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吉金”的贵重与华彩——走进青铜器的美丽过往

网络编辑 运城 2021-09-11 12:46:30 0 青铜器 青铜 遗址

□吉梦琳 文图

◆核心导读

提起青铜器,人们的印象大都是通体暗绿的庞然大物。殊不知,青铜器的种类很多,除了大物件,还有许多精巧的青铜工艺美术品,而且青铜器还有一个浪漫优美的名字——“吉金”。本期走进博物馆,笔者带大家一起了解青铜器的美丽过往。


▲几何纹铜鬲 ▲兽面纹铜爵

青铜器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青铜器冶炼技术精湛,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在世界青铜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中国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其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具研究价值。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有一个十分贵气的名字,叫“吉金”。我们现在所说的“青铜”,其实是现代人给这类型的金属器物赋予的名字。青铜器最初铸造完成时的色彩是像金子一样灿烂华丽的。只是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大多数青铜器出土后都被氧化成了青绿的颜色,所以才有了“青铜”之称。据说,夏朝时“铜”是最贵重的金属,各诸侯将铜朝贡给王,王铸造了9只气壮山河的鼎,这就是传说中的“禹铸九鼎”,从此拉开了中华青铜时代的序幕。

运城历史文化悠久,是夏商周文化的核心区域,有许多重要的遗址遗存,是古代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之一。比如,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的发现,填补了青铜产业链的空白;平陆前庄遗址(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晋南早商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出土了大量兽面纹青铜器;夏县东下冯遗址(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是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另外还有垣曲商城遗址等。运城博物馆就珍藏着这些遗址出土的各类珍贵青铜器。

▲铜炼渣

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铜炼渣、残炉壁

人类对于一种材料的发现、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获取金属铜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铜,二是冶炼矿石得到铜单质或铜合金。运城博物馆展出的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出土的铜炼渣和残炉壁,就为古人冶炼铜矿提供了证据。

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冶铜遗迹。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冶铜手工业,以及早期中原王朝的兴起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至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遗址。

据研究,该遗址的冶炼原料大多是中条山的铜矿石。经过冶炼后得到的纯铜,除了少量在当地用于制造小型工具外,其余大部分被运往中心都邑的铸铜作坊,用于铸造铜器。此外,这里发现的夏商冶铜遗迹与遗物,是目前中原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手工业遗存。

▲前庄方鼎

平陆前庄遗址——兽面乳钉纹方鼎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宴享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是兽面纹,如运城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平陆前庄遗址的兽面乳钉纹方鼎。这件青铜方鼎通高82厘米,鼎口口面呈方形,边长为50*50厘米,耳高14厘米,腹深44厘米,鼎壁厚0.6厘米,鼎足高约23.5厘米。鼎口的口沿外折,方唇,沿面平直。岩面有一对直立于口沿上的圆拱形竖耳,耳的外壁作凹槽状。其腹部直壁平底呈方形,上腹部有一周兽面纹带,腹面四周饰有乳钉纹。

人类远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鼎,那时候是陶鼎,也是人们做饭用的炊具。但是自从禹铸九鼎之后,鼎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开始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常指被用于祭祀的礼器或传国的重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鼎开始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刖人守囿车

馆藏青铜——短流铜爵、兽面纹铜爵

说到青铜器,酒器也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古人酷爱饮酒,爵作为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从作用来讲,青铜酒器主要分为饮酒器和温酒器两大类。运城博物馆馆藏的出土于夏县裴介镇的短流铜爵和万荣县万泉乡下涧张金贵捐赠的兽面纹铜爵,便属于饮酒器类。馆藏的这两件青铜爵分属夏朝和商朝,形态都呈圆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腹部一旁有把手,下面有3个锥状长足。

在古代,酒器的搭配和多寡,代表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爵在古代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使用,尤其在夏商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时,爵被作为一种赏赐给受封者,代表着尊贵的地位。所以后来“爵”也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是由此而来。

闻喜上郭墓地——刖(yuè)人守囿车

除了大型的实用器具,古代青铜器中还有很多精巧的青铜制品。运城博物馆展厅一楼展出的闻喜县上郭墓地出土的西周刖人守囿车,便是最好的证明。它既不是礼、乐、宴享的器皿,也不是生活实用品。它造型精巧,车厢周身装饰的伏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像是专供艺术欣赏的工艺美术品,也可能是当时贵族把玩的小物件,或者是收藏小饰品的容器。

刖人守囿车是六轮青铜车,上顶长11.25厘米,宽7.75厘米,下底长10.9厘米,宽7.15厘米,成年人的一个手掌便可以轻松将它托起。然而,就是这样小巧的物件,车厢的顶部竟然有两扇可对开的方盖,盖上的四角还雕有4只小鸟。这4只小鸟用手一拨,可以轻巧地转动起来。小鸟肚内灌有铅,可使重心下沉。上轻下重,所以小鸟旋转起来非常灵活。

据介绍,这件精巧的青铜车经过修复后,全车可活动的部位多达15处。除了6个车轮外,车厢方盖盖顶还有一只神气活现的蹲猴,用手把猴身提起,便可以打开箱盖。车厢前面的两扇大门也可以任意开阖,左门扉上嵌着一个受了刖刑、失去左脚的人,其左手还拄着一根拐杖,右臂腋下夹着门闩,门闩能左右穿插,控制门扉的开阖。

为什么这件青铜车取名为刖人守囿车?据《周礼·秋官·掌戮》记载,刖人使守囿,即受到锯足刑罚的人,使其守动物苑囿之门。“囿”指的是专门为王侯贵族饲养各种珍禽异兽的苑囿。铜车上的“刖人”手持的拐杖,也让我们看到了“踊”的形状。

另有典故《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的晏婴在晋国对叔向谈道,齐国受削刑的人很多,甚至影响到市面上鞋价低贱而“踊”价高涨。踊,是脚被断者所用,一种说法为假足,一种说法为手持的拐杖。所以,这件铜车上雕刻的刖人左手拄着的拐杖,正是晏婴所言的“国之诸市,履贱踊贵”的“踊”。

再说到青铜车的整体造型,它虽有6个轮子可以转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车。它没有轴、辕,不可驾马。车后只有一个能动的兽面衔环,可用于倒拽牵引,也可用于正面推转,古代叫作“挽车”。把禽兽苑囿、刖人守门和挽车相结合,制成一件盘旋滚动、精巧绝伦的工艺品,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手记

面对博物馆展柜里的各类青铜器,笔者不禁想象在3000多年前,那个充满神秘的青铜器时代,制作它的工匠、呈上它的大臣、欣赏它的贵族、用它祭祀的官员、或是将它放入墓中陪葬的奴隶主,这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和面孔。青铜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正因为青铜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吸引着人们一次次走近它、聆听它、品味它。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yuncheng/113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