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运城的“非遗”答卷

网络编辑 运城 2022-10-10 10:16:40 0 文化遗产 物质 我市

近十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铺展开了体现时代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按照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基本方针,秉持 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理念,坚持 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 的工作思路,自觉担当,奋发有为,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今天的运城,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全省最多,位列全省第一;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数量名列全省前茅。总体来看,非遗项目名录日益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利用生命力旺盛,知名度高。

截至2021年12月,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省级153项、市级361项、县级830项,国家级传承人19名、省级180名、市级665名、县级1026名,现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个(稷山传统面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个(临猗眉户)、省级大师级工作室1个(绛州澄泥砚蔺永茂大师工作室)、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9个、非遗文创研发基地1个。这些非遗设施在保护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

十年间,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利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抢救性保护成效显著。市非遗中心参与拍摄10集《蒲剧表演特技》专题片,对蒲州梆子国家级传承人王秀兰60年舞台实践进行抢救性记录保存,出版了12集的《蒲旦宗师 王秀兰口述史》,整理、编写出版了《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信俗》《河东非遗国宝》《讲运城非遗故事》《运城市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荟萃》等书籍。各县(市、区)也先后出版多部非遗书籍及录像资料。其中,正式出版物18部,电子出版物15部,非正式出版物12部,其他论文50余篇。各项目抢救性工程突破大,如晋南眉户恢复了《张连卖布》《三进士》等剧目,线腔恢复了《小姑贤》《七斤三两》等剧目,绛州皮影戏恢复《火焰驹》,河东道情编排《接亲妈》获得国家 群星奖 等。

非遗活动丰富多彩。我市每年春节元宵节、文化遗产日、关公文化旅游节等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近三年来,我市举办非遗各项活动100余次,参展项目有200余个,参观人数达50万余人,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有效激发了非遗的保护传承。

传统工艺振兴富有成果。近年来,相关部门输送百余名年轻传承人到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华东师大、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院校学习,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同时,加强产品创意研发,使非遗作品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非遗进景区融合发展。2018年以来,我市启动 非遗进景区 活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在旅游旺季,先后有80余个非遗项目进景区,表演150余场,展览60余次。

非遗进校园备受好评。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蒲州梆子、锣鼓杂戏、晋南眉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剪纸、葫芦刻画、绛州皮影等40余个项目进校园活动120余次,200余名传承人参与其中,受益青少年20万余人次。《人民日报》等5家媒体联合报道了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非遗进课堂情况,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非遗传奇》现场录制了该校的非遗课堂并播出了学生学员表演的《秦王点兵》曲目。

非遗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我市研发了关公系列文创产品、稷山螺钿漆器髹饰系列文创产品、琉璃创意产品等9个种类40余种,网上店铺有23家,取得了较好效益。比如,稷山螺钿漆器保护单位与华为公司合作,为华为公司推出P20手机拍摄了《时间技艺 眼界大开》螺钿宣传片,在大漆行业和市场上广受好评。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稳步推进。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田野调查,拍摄图片3000余幅,完成调查表5000余份、调查册145本,认定命名了9个市级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和48个县级展馆,整理编印《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运城市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图册》,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非遗助力扶贫攻坚。我市现有9个非遗项目参与到助力扶贫工作中,建立了9个非遗扶贫工坊,参与传承人200余人,培训劳动力196期6000余名,总收入上千万元,如芮城永乐桃木雕刻、芮城竹编、万荣面塑、临猗扎花等保护单位培训、招聘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士来厂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有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纷纷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不断创作原真性、实用性、审美性俱佳的作品和产品。其中,不少成为 爆款 ,表现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备受年轻人青睐。

宣传报道深入人心。市文旅局十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联合报纸、电视,并在线上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国家地理》等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都大量报道或者转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各新闻媒体近年来宣传报道我市 非遗 工作350余篇(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果。 让全社会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人李筠霞说, 非遗的概念和价值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形成了一种热烈氛围。

据介绍,这种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十年来各个部门、机构与社会公众合力以及非遗传承人等对非遗进行的大力宣传。陆续举办的各种非遗文化展览、演出、研讨会、艺术节和每一批次非遗名录的申报和公布,都是对非遗的一种有力宣传,促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

回顾十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 创新性发展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 讲好运城故事、传播好河东声音 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深层的文化基因,久远的文化血脉,充沛的文化活力,它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给予人们最深厚的文明滋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李筠霞说。(记者 赵卓菁)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yuncheng/543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