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品味红色经典(32))

网络编辑 大院生活 2021-09-11 13:56:50 0 暴风骤雨 工作队 工作

图为电影《暴风骤雨》海报。

图为小说《暴风骤雨》封面。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大地发生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父亲周立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聚焦土地改革运动,描写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队带领下,夺回土地、当家做主的故事。

亲身参与并生动记录巨大变革

《暴风骤雨》的创作,取材于周立波在东北从事土改工作的真实经历。在周立波前往东北前,我们的母亲林蓝已随土改工作队先期到达,夫妇二人相聚于当时的松江省元宝镇,也就是小说中元茂屯的原型地。关于元茂屯,小说开头的描写充满烟火气:“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轱辘滚动的声音,杂着赶车人的吆喝。”俨然一幅夏日乡景图。这段生动自然的描写,正是来源于周立波前去接林蓝的马车之行。几十年后,周立波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作诗纪念这次被写进作品中的寻亲之旅:“松花江上重逢日,握手言欢谊似山。”

在东北期间,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土改工作。《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队长萧祥的生活原型,正是周立波自己。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和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土改前,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艰苦,有些人家只能吃橡子面和野菜,甚至穿不起裤子,条件略好的,一日三餐也只有苞米碎粒和咸菜。小说人物“赵光腚”也来自现实生活,而非作家的虚构。艰苦的条件加深了工作队与当地群众的感情联系,也巩固了土改工作的群众基础。

经过半年不懈努力,当地土改工作接近尾声,周立波夫妇离开元宝镇,调往哈尔滨。林蓝提议,可以把参与土改工作的经历写成书,为后人呈现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社会变革,周立波欣然同意。由于写作不在事先计划之列,几个月的农村生活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但是周立波对土改工作记忆犹新,同事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亲身参与的农民生活更是不曾淡忘,火热的土改工作已经为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虽然如此,仅凭记忆描写这场巨大变革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周立波专程回到元宝镇,收集了3麻袋之多的材料。格外幸运的是,林蓝做了不少土改工作笔记,正好派上用场。小说中广为人们称道的《分马》的情节,就是基于这些日记材料创作出来的。

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小说,周立波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一心扑在写作上,仅3个月就完成小说上部,于1947年12月起在《东北日报》连载。随后,他用6个月写出下部。一部生动反映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文学经典由此诞生。

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再现时代壮举

《暴风骤雨》重点描写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过程的跌宕起伏、艰辛复杂。土改工作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对元茂屯不识字的农民来说,任何新思想都必须通俗易懂,符合日常生活逻辑。工作队以满腔的热情和集体的智慧发动群众,让农民知晓自己的利益,清楚其中的道理,从而与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暴风骤雨》巧妙使用方言土语,文风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为这部严肃题材作品增添不少活泼泼的生命活力。如《分马》的故事讲述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过程,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逼真。老孙头性格可爱,有点自私,表面上说“还没定弦”,心里其实早已打定了主意,想挑走栗色小儿马,如愿以偿后,骑着马得意洋洋却摔到屁股,引得大家发笑。农会干部郭全海作为分马工作的带头人,领导力强,公平公正。他在分马前干练的陈述,既交代清楚了事情原委,又烘托出村民们急切的心情。分马后,300多户人家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有些失落。郭全海及时招呼积极分子说:“先进的要带动落后的,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落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当老王太太挑走本属于田家的沙栗儿马后,郭全海牵着自己的青骒马来到田家:“开春下了崽,马驹子归你。”

小说中,蕴含着进步思想的现代词语,不着痕迹地融入人物对话,与当地方言结合得浑然一体,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土地还家”就是一个例子。书中,农民干部白玉山与妻子聊天,白大嫂子听不懂“剥削”一词,在她看来,“土地是地主家的财产”。在旧观念的束缚下,农民如何摆脱一直以来的穷苦生活?白玉山参加过工作队主办的党训班,用起了刚学到的新观念。他说:“土地也是穷人开荒斩草,开辟出来的”“房子、粮食、衣裳都是劳力造出来的”“咱们分地,是土地还家,就是这道理”。经过这样一番解释,白大嫂子终于认清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本质。

小说语言质朴接地气,对背景、事件、人物的描摹缜密细致,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在读者眼中,白大嫂子真实可信,就是世世代代扎根土地、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缩影。而白玉山作为率先接受进步思想的农民代表,也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育”白大嫂子。他这番通俗的解释令人赞叹,艰涩的道理也可以用如此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劳动者树立新观念、获得思想武器的具体过程由此可见一斑。周立波充满激情地写道:土地改革就是要“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

通俗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年东北的土改工作队中,《暴风骤雨》近乎人手一册,成为土改工作的必读书,对土改工作的推进起到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

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

源于周立波亲身经历的人物和故事,冒着热气来到读者面前,也润物无声地推动思想进步,这正是《暴风骤雨》超越一般写实作品之所在。

经典的力量历久弥新。上世纪50年代,《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奖金数额非常可观。周立波和林蓝希望这笔奖金像《暴风骤雨》一样发挥更大作用,于是将其全部捐献给国家。最终,这笔捐款为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购买了数十万册苏联文学名著《普通一兵》,激励战士们英勇作战、夺取胜利。几十年后,有志愿军老兵把这本上过战场并被一直珍藏的书,回赠给周立波以示敬意和感谢。

1956年,连环画《暴风骤雨》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生动的情节有了更直观的表现形式。之后,由袁阔成演绎的评书《暴风骤雨》,通过广播走进千家万户。上世纪60年代,由林蓝担任编剧、谢铁骊执导的电影《暴风骤雨》上映。演员们大都亲历土改工作,电影呈现出浓厚真实的生活气息,于洋饰演的肖祥队长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直至近年,《暴风骤雨》被改编为电视剧,让如今的观众走进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不会忘记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不会忘记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壮举——这些壮举值得后人不断回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讲师)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7日 20 版) (责编:雷昊、赵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qzgl/2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