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新能源汽车出口忙 中国车企须直面新挑战

网络编辑 财经 2022-07-14 10:55:54 0 特斯拉 中国 新能源

今年上半年,尽管一度因为上海、吉林等地疫情遭遇“产业链断供”的压力,但中国汽车业仍然拼尽全力推动复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7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中国汽车产业链走出了低谷,汽车出口更是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增长点。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汽车企业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57.4%,创历史新高。其中,乘用车出口19.8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65.6%;商用车出口5.1万辆,环比增长4.7%,同比增长32.4%。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共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

“尽管俄乌冲突影响了部分出口市场,但根据我们从企业了解的情况,目前多数企业海外订单情况良好,没有回落的迹象。”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同时,相关企业也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汽车出口的最大亮点,一些企业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他表示,中汽协方面判断,未来我国汽车出口还将有更亮眼的表现。

迎战下半年保供应

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培育、鼓励和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后,经过多年激烈的市场厮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初步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和2021年的中国整车出口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仅有7%和15%。

实际上,在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划出的“U形”走势中,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

比逆势攀升的销量成绩单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受住了巨大考验,体现出更强大的韧性。

陈士华解释说,尽管受到疫情多点散发、汽车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影响,但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向新能源汽车集中,“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中国制造业和供应链不仅率先复苏,也基本保持了稳定,这为汽车出口量上涨奠定了基础。”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数字接连上涨,最能反映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成绩。

盘和林分析说,中国汽车出口表现亮眼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中国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催生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策源地和风向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畅等原因,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出口大国面临极大挑战,而中国在这些领域进行了针对性布局。

日前,有德国媒体在报道中指出,德国工业原材料短缺加剧,在汽车制造业,存在供应链问题的企业比例尤其高。由于零部件短缺,汽车制造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导致目前德国新车积压订单创下历史新高。

日本汽车销售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国内销售的新车数量为208.6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15%。同时,日本车企在海外销售的汽车数量也有所减少。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八大车商今年5月的全球销量同比减少16.2%,这是日本车企全球销量连续10个月下降。

对于中外汽车产业链在“保供应”、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不少跨国汽车巨头深有感触。

“特斯拉柏林工厂和奥斯汀工厂(位于美国德州)正在发出的巨大轰鸣声,那是金钱燃烧的声音。”6月底,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有些沮丧地说。

有分析认为,由于发展较早,市场竞争更充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有质量、性能以及规模效应上的优势。

“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推进,规模效应继续加强,我国汽车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各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盘和林预测说。

挖深品牌护城河

要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为何能出现井喷式发展,当然绕不开特斯拉。

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48万辆汽车,其中约三分之一出口到欧洲、亚太等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16.3万辆的出口量约占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一半。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出口新车96214辆,去年同期共出口36753辆。

“他们极具竞争力,勤奋又聪明,全球将会掀起一股中国制造的浪潮。”就上海超级工厂在特斯拉全球生产和交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言,马斯克的这份称赞显得理所当然。

据特斯拉方面公布的消息,上海超级工厂4月复工,到6月上旬,其产能利用率已经恢复至100%。

“尽管此前经历疫情的严峻挑战,但上海超级工厂复工复产后,月销表现反超了疫情前的历史纪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相关负责人透露称,亚太地区特斯拉Model Y已开启预订,“上海超级工厂的复工将有利于特斯拉在亚太地区的交付,不少海外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期待”。

“特斯拉不仅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鲶鱼’,上海工厂还成为了它的全球出口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建议说,对于大量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国品牌来说,应该学习、吸收特斯拉的成功经验。

曹广平认为,作为新能源汽车先行者,特斯拉凭借前期的技术创新和品牌标签,与其他品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技术创新、产品布局与销售策略形成良好配合,实现了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

以起售价格超过30万元的特斯拉Model Y为例,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6月销量数据中,Model Y销量达到52150辆,同比增长348.7%,稳居SUV细分市场第一。

“经过起步阶段的野蛮生长后,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比的是关键技术、工艺水平和品牌价值。特斯拉的表现也给了中国品牌一个提醒,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品牌要注意打造自己的护城河。”盘和林直言,随着全球知名度逐渐提升,中国车企出海时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多卖车”,还有如何经营品牌,提升附加值。

他提醒说,部分中国品牌仍然沉迷于“以价换市”,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积累也不足,这并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欧盟敲定碳关税,“绿色壁垒”不得不防

有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6%的整车和22%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到欧洲。欧盟等发达国家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这也是中国车企与传统跨国车企争夺高端市场的必然选择。

在此过程中,除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中国车企还有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愈发严格的“碳关税”。

当地时间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草案的修正案。这意味着欧盟碳关税立法取得重要进展。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同时鼓励进口低碳排放产品。除了原有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行业,欧盟的碳关税还新纳入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4个行业。从2027年起,欧盟将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

钢铁、铝是汽车制造业重要的原材料,碳关税将会倒逼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发力减碳。随着减碳投入增加,钢、铝价格可能会上涨,从而最终导致汽车产业生产成本上升。

有分析认为,未来一旦欧盟将汽车产业纳入碳关税名单中,我国汽车产业将会受到更大影响。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对碳关税必须严阵以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明确“碳中和”目标,碳关税的覆盖面可能还会扩大到更多行业。

马军提醒称,考虑到汽车业产业链漫长,涉及上游产业众多,中国车企要尽快找到具有可行性的减碳方案,争取早日跨过碳关税的绿色壁垒。

“长期来看,寻找零碳路径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减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森林碳汇、碳捕集与封存等方式,使旗下产品的碳足迹下降,积极实现碳中和。”他举例说,在生产过程中,汽车工厂可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例如工厂用电优先使用水电、风电。

“同时,汽车工厂降低碳排放,也可以与减少污染形成协同效应,尽快真正实现绿色生产。”马军强调说,跨过“绿色壁垒”可以成为中国汽车业升级的一次良机。比方说,在涂装喷漆环节推广使用循环水处理技术。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几乎实现同比翻番,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382万辆)和德国(230万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会独立于国际供应链之外,各国汽车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也离不开中国。

按照中汽协的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车企既要坚持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也要对碳关税等新课题有所准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编辑:宋宇晟】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caijing/3035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