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今天职教教师的样子 就是明天大国工匠的样子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9-09 09:19:50 0 学生 教师 工匠

编者按

毋庸讳言,职业教育是重要的:它不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也必将迎来“升级版”,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甚至上了职校就只能“将就”。

尽管“不被重视”“不被看好”,很多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职教教师,却从未放弃过学生,也没有放弃过自己:他们坚守初心、一腔热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精益求精、勇于进取,他们用几十年的奉献努力教育和培养着大国工匠,他们把“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带到教书育人之中。

今年,经过“大修”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国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四位职业教育教师,他们年龄不同——有60后有70后有80后有90后,经历不同——有从大学校门到职校校门,有从一线工人转为职教教师,学历不同——有本土有海归,也有中专有本科有博士,地域不同——来自东中西部,但是他们有共同之处:不仅传承,还在创新。他们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之师。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更加昂扬自信、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

向这些大国工匠之师致敬!今天你们的样子,就是明天大国工匠的样子。

——————————

60后武友德:用“工匠精神”塑造每个学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武友德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从教30多年的经历中,这个60后有一大笔“财富”——他给每个学生做一个“账本”。“我教书30多年,教过的班每班50人左右,教过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册‘账本’。”武友德说。

武友德的“账本”里记录的是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每个学生在中学时的学习情况、进入大学以后的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基础知识有哪些漏洞……

只要提到教育,人们总要说到“因材施教”。在武友德看来,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不少到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高考成绩可能并不出色,学习习惯也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是抱着“躺平”的想法进入的职业院校。

在武友德看来,职业院校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更多地在“材”字上下功夫:要“因”学生过去的基础、“因”学生“现在表现”的“材”而施教,还要针对这个“材”未来有可能面临的岗位要求和使命而施教。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国工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教师们自己也要有工匠精神。”武友德说。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武友德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所从事的岗位,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同时要善于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提升技能、精熟技能。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工匠精神”中的精髓。对于教师来说,能“因材施教”地教好每一个学生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在武友德看来,爱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体现在爱学生上,而在职业院校,对学生最大的爱就要让每个孩子都成才,因为,“学校里出现了不成才的孩子,只是几百、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件大事,”武友德说,职业院校中不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一个孩子可能就是这个家庭走上富裕之路的希望,因此,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往前走。

于是武友德想到了“账本”这个“笨”办法。有了“账本”后,武友德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组,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学习。

武友德这个大学教师就像“长”在学生周边一样:每次下课之后他都会留下来,看看学生有没有学习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他甚至还建立了家长群,沟通孩子的思想状况,了解孩子在学校以外的情况,为了就是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

这些事看起来普通,但坚持30多年并不容易,“靠的是内心对职业教育坚定和强烈的信念。”武友德说。

不过,武友德心中对职业教育的信念并不是始终“坚定而强烈”的。

武友德1986年参加工作,当时自己的同学有的到大公司工作,有的当了大学教师,而自己却到了一个小县城的一所职业学校任教。“感觉没有前途,很是失落,也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武友德说。

而他之所以没有走,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师傅,还有很好的同事,整个团队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了他很多关心和引导。武友德的心静了下来,整个心思也回归到工作上。

从那个时候起,武友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证明自己留下来是对的。”

当一个年轻人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时,其迸发的能量是惊人的。武友德开始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积极担任班主任,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到了21世纪初,武友德所在的学校申报高职成功,但是当时社会对高职的认同低,家长都不想把孩子送到高职院校,学校要为招生四处奔走。“我又一次陷入迷茫,职业教育真的没有前途吗?自己再努力也没用啊,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可教。”武友德再一次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这时,武友德恰巧有了一次到日本学习、研修的机会。“我看到日本企业中,员工并不经常跳槽,很多人一干就是很多年。”武友德说,远离了喧嚣的他一边学习一边思考,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他的内心越来越清晰了。“我认识到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特别是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撑,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从日本学习回国后,武友德放下了所有的迷茫,即使当时人们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的偏见、生源仍然是个大问题,但是武友德的内心依然非常坚定: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同时,武友德也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靠等,只有职教能培养出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那么整个社会才能真正改变对职教的认识。于是,他开始努力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寻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现在,武友德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年轻一代职教教师的榜样。武友德认为,现在的年轻教师一定会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知识储备、更综合的素质、更好的发展环境。

不过,武友德还想对年轻教师说:你们可能还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不顺心,也会遇到各种不如意,或者各种挫折,因此更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奉献精神,把自己锻炼成现代工匠之师。

70后衣学慧:把每一堂课打磨到“非常生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永远不知道衣老师的课上会发生什么”,这是学生对衣学慧的评价。

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衣学慧的课上没法睡觉,也睡不着。“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这是衣学慧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的。

衣学慧是1973年生人,1994年参加工作,1999年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任教,先后承担《园林艺术》《景观环境艺术》《园林文学》《园林制图》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

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都知道衣老师的课肯定偷不了懒,但是“放心”,一定会有收获。而且,“每节课都会有收获”。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板书,衣学慧搬到课堂上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多媒体电子课件、实物缩小模型、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甚至还有沙盘。她尝试用各种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区分,还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以补充和拓展课堂教学。

用衣学慧的话来说,虽然自己当初之所以开始进行课改,是因为“课时少”、但这也恰好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当时大家都不太愿意带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挖透”,“上好、上精”。

她最早参与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在2003年。当时,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很多人来说还仅仅是个概念。衣学慧专门去外面找懂计算机的人,自掏腰包做动画课件。

“把事情做好、达到最终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衣学慧认真去做这件事情,课程越改越好,她觉得自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她始终注重学生的感受,特别不愿意用常规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愿意让学生去动手,这样的效果是“印象更深刻”。她的目标是让每一节课都变得非常生动,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有兴趣”。

有时候,她的课安排在下午,一进教室发现大家都在犯困,她甚至会临时调整教学手段,换一种更容易活跃气氛的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同事感慨,为什么衣老师的课,缺勤迟到的学生永远很少。

“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说起这一点,衣学慧的语气里有按捺不住的自豪。

她有两个压箱底的法子,一个是以任务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动起来,一个是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

比如“翻转课堂”模式,衣学慧很早就开始尝试了。她布置好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等他们上台讲完之后,她再跟学生互动交流,进行点评。她认为点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应该是整堂课的精华部分,否则就成了教师在偷懒。

园林行业还有个特色,是在生产实际中要会用竞标投标的方式,衣学慧把这个形式也引入到课堂里来。同一个课题的作业,她分配给3组人同时做,最后一起上台“PK”,模拟招投标的形式。“中标”的能拿到平时成绩,没中的就得再接再厉,继续完成下一个课题。

“一旦学生知道,靠敷衍混过去是不行的,就会格外用心。当他们发现,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会有收获,他们的成就感也会特别强。”衣学慧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园林艺术是她一直带着的专业基础课,比起在课堂上放PPT,衣学慧想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她让学生根据造园要素等知识点,在身边寻找符合的景物,拍下照片,用序号在上面标注好课堂上讲过的要点。还额外加一条,学生本人也得出现在镜头里。这也就对学生有了一定的制约和督促。

最终,这些照片也需要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原本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就这样跟生活融为一体,扎扎实实地被学生掌握了。

年复一年,衣学慧主编了8部教材,参编3部教材,主审1部教材,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与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她主编的《园林艺术》教材使用率极高,《园林工程建设作品鉴赏》教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创作的微课作品《颐和园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获得中国(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并在年会上成为唯一进行展播的微课作品。

“我带过好多门课程,但是没有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一样的。”在她另一门课《园林文学》的课堂上,衣学慧使用的方法就更生动了。

这门课实际上并没有教材,学校当初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请了企业来一起讨论。企业的人员建议,很多乙方往往无法在文案上打动甲方,也无法给自己的设计赋予更多文化内涵。衣学慧开始思考,要让学生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提升。

这门园林文学课,就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独创的课程。衣学慧给学生们讲楹联,讲诗词。第一节课之前,她先按照学生的人数,挑选同样数量、兼顾各个朝代和题材的诗词,然后让学生们抽签。最后,每个人都要从自己拿到的诗词里,摘选出可以用作园林景点名称的部分。

“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给大观园的各个景点起名那样。”衣学慧说。

远香堂、望雪亭……学生们纷纷从古诗里摘选合适的字句“造景”,课堂的氛围也越来越热烈,到最后甚至“排起了长队”抢着上台说,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衣学慧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

衣学慧还记得,有一次她路过教学楼,看到有个学生在录制自己布置的诗词作业。那是即将在课堂上展示用的视频,那个学生反复录了七八遍。

这让衣学慧忍不住感慨,学生们真的会远远超出她的期望值,给她惊喜。这让她想起教学法里提到的“教学相长”。

近几年她才知道,很多学生背后都叫她“衣妈妈”,形容她像个“虎妈”,课上管得特别严,但也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

“把我叫得好老。”她笑着说。

80后赵孔标:电焊大师蝶变人民教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电焊大师”“励志哥”……80后赵孔标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标签。

从一个手脚沾满泥巴的农民娃成长为国家一流高级技师,实现自己“做一名优秀焊工”的梦想,赵孔标用了7年时间。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第一学历很重要,职业学校毕业生会受到歧视。没考上‘985’‘211’等名校,这辈子即使不是完了也很难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就是全国著名的山东蓝翔技校的毕业生,我在那里学到了赖以生存的初级焊接技术。”赵孔标说。

当很多同龄人上大学时,赵孔标早已从技校毕业,并来到江苏南通,踏上打工之路。最初他在一家锅炉厂工作,边干边研究焊接技术。后来,赵孔标来到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由于他刻苦钻研、踏实勤奋,在公司比赛时以精湛的焊接技术脱颖而出,被调入公司单位品质保证部焊接试验科,任焊接技术员,从事焊工考试、培训及焊接工艺评定制作等工作。

多年来,赵孔标始终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焊接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高超的焊接技术,也成就了赵孔标精彩的人生:国家海洋重点工程项目少不了他的参与,不少大国重器的建造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从学习焊接、训练焊接技术到成为这个行业里的顶尖高手,需要付出比平常人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努力,其间所经历的苦难、伤痛、煎熬,只有赵孔标自己能够体会到。

一个冬夜的深夜两点,当所有人都已进入梦乡时,赵孔标和同事还奋战在焊接试验车间,进行EH36高强度厚板的工艺试验。

EH36高强度板厚度达60毫米,对焊道布置和层间温度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仅工艺试板就需焊接近200道。当时正值冬季,焊接试验车间温度很低,为保证不会因温度剧降而造成工艺试验通不过,赵孔标和同事们在下班后继续进行工艺试验,一直工作到深夜3点。经过连续近20个小时的奋战后,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16年,赵孔标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来到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课。2019年,他正式入职,人生中又多了一个标签——人民教师。

“这是我从来不敢奢望的一份工作。”赵孔标说。

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他专门从事学生的焊接技能指导工作。培训的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学员调试机器,将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讲解给学员听,直到他们完全理解掌握。为满足现场焊接质量需求,他还多次参与编写公司焊接相关培训教材,如《焊接理论知识》《焊接工艺》等,并直接为一线员工焊接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与实操培训,带教徒弟。

焊接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赵孔标和同学们往往要在焊接场地呆几个钟头。一次,有个同学嫌热,便跟着几个同学一起,每到课间就要跑到隔壁的小屋子里“吹空调”。

考验一个教师的时候到了。赵孔标是多年的焊接老手,但对于如何教育这群“毛头小伙子”,他在心里思考了很多。

“我觉得焊接工作是要不断地学习、锻炼的,总是这样怕吃苦,不下功夫练习,成绩很难出来。这个同学在技术上很有悟性,我很看好他,但我知道他还年轻,才十八九岁,怕辛苦是人之常情,他也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脾气,因此我只是点了他两次,让他坚持一下,希望他能自己意识到这些问题。”赵孔标说。

后来,这个同学在一次专业大赛中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赛后,同学十分兴奋,跑来跟赵孔标说:“老师,你当时就应该对我再严厉一点,这样我就能拿第一了!”

“我知道他有这个实力,也很欣慰他自己觉悟了。”赵孔标说。

在赵孔标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拿到了国内外的大奖。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是天职,传承焊工技能也是我的使命。”和在工厂中完成焊接任务后的成就感不同,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赵孔标获得的成就感多了一些细腻与感动。

2018年1月,学校为赵孔标成立了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与多家单位进行长期的合作。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将岗位与师傅传授改为岗位与教育、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深切感谢学校的认可、肯定、看重和培养,是学校给了我新的学习、展示的平台。” 赵孔标说。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国工匠”,赵孔标不善言辞,相比于谈理论、谈看法,他更习惯用技术说话。他表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用智慧把手中的产品不断升华,变成艺术品,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

“不能说把工作‘做完’就行了,还要‘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应该在工作岗位上多奉献、多担当。而我如今面对的大都是祖国的下一代,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赵孔标说。

90后赵文涛:不“填鸭” 要“授渔”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赵文涛的师生角色是重合的。2018年,他考入浙江工业大学,又辗转英国朴次茅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智能系统与仿真机器人研究所展开半年学习,是一名在读博士。另一个角色是,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已成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教师。

在两个角色交叉之中,他慢慢领悟到: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填鸭者,而是应该做一个“授人以渔”的学者。

与普通本科教学不同,赵文涛知道职业院校的教师成长路径目标是“双师型”,既要懂得理论知识,又要在生产一线锻炼学习,掌握该领域的技能操作方法。刚入职时,他曾带领学生团队一起去往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展开学习,像学生一样坐在课堂上。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蹭了不少车辆技术、信号、运营等方面的课程。下了课后,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会私下去找授课教师咨询,整理好课程素材。

他在博士课程学习的一节课中,看着三尺讲台上的老教授侃侃而谈技术的前沿发展,就是不讲基础知识。原来,这位老教师是希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方式。这个年轻教师在入校后的第四年开始带领学生打比赛。他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CT扫描的应用为切入口,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为核心技术,带着学生参加了2021年“振兴杯”浙江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

这位90后青年教师不喜欢一步步地指挥学生做事,而是倾向于让学生带着方案推进项目。2021年4月,他和另外一个教师带领5个学生,以CT扫描应用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检测系统为核心展开攻坚。起初,学生不理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原理,不懂模型的演变。赵文涛分享了书籍、论文,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代码。

每次小组例会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头脑风暴。学生是主角,他们提出检测系统的方案,包括模型结构、硬件选型等具体细节,通过集体讨论不断地寻求最优化解决方案。曾有一个小组的方案图片检测率已经达到95%左右。赵文涛跟着学生一起去分析图像特征,进而提升图像的丰富程度和模型鲁棒性,最终提升模型精准度。

期间,这个小组遇到了结果始终无法达到预期值的情况,赵文涛先讲解理论上模型的结构知识,再让学生用不同模型测试,在试错中发现问题所在。直到当年7月,团队拿出来的检测系统在特定测试集上已经达到99%,足以准确识别病患的CT片。

赵文涛发现,没有教鞭在后面督促的学生反而更有学习自主性。学生周烨辉为了完成数据的导入,一下课就往办公室里跑,从代码编写,到数据导入模型等方面的知识已经自己掌握了。学生写申报书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刚开始申报书里缺少细节和图片,到如今学生遇到了问题会主动来请教老师。3个月的训练之后,赵文涛发现,学生撰写的申报书可以达到比赛的要求。2021年7月,赵文涛带领的学生团队拿下了“振兴杯”浙江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专项赛(创新创效竞赛)银奖。

后来,团队学生出去求职实习时,有面试官问到了这个项目,学生从容地回答出其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细节,被企业录用。

“知识是学不完的。”这位从教4年多的青年教师认为,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知识,也要有足够的敏锐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赵文涛认为,当把老师的角色放在一个引导者的位置上,就有了更多跟学生平等沟通的机会。在学校,有同学曾私下问他:在校期间不断地去企业实习,真的有用吗?在赵文涛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侧重于打造自己的技术能力,虽然最开始进入企业是从事基础类工作,但一有机会,学生就要努力接触最新的市场技术,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找到不断学习的方向。”他认为,技术要服务于产品,产品要应用于生活。

每逢暑假,赵文涛也不会把自己关在课堂三尺讲台之上,他去杭州地铁、广州地铁培训,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学习最新的市场技术。他与浙江之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职教云项目并建立浙江之科智慧博士创新站,成功立项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等,也作为主导参与省级课程“职业教育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职业教育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VHDL语言”课程开发。

“只有自己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等回到了课堂,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授渔’上的启发。”赵文涛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张伯苓后人张元龙:南开百年与“公能”精神

三级公立医院种植牙医疗服务部分的价格调控目标确定为4500元

评:黑历史再添一笔,“黑客帝国”何时收手?

今昔对比黑龙江,这些变化“杠杠滴”

17岁的奥运冠军要退役啦 管晨辰:今后会以学业为主

中国田协:中国田径力争巴黎奥运实现新的突破

简化出入境申请手续!这些惠侨政策与你息息相关

英首相特拉斯与德总理朔尔茨通话 讨论能源危机等

上半年金饰消费放缓 黄金珠宝企业发力线上业务

马上要放中秋假!多地倡导就地过节,国内航线均价降29%

稳经济紧要关口,部长们带队,去做这件事

人民币汇率逼近7元时代,发生了啥?是否“破7”?

猪肉50元一斤? 普通猪肉价格每斤集中在30元以下

首批“持证”电子竞技员诞生,他们咋拿的证?

张俊豪:少数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

四川泸定地震震后48小时:速度、难度、温度

西北西南华南等地有降雨 南方地区有高温天气

月饼礼盒奢华包装、搭售其他商品?必须纠正!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015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