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装点“双奥之城”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1-26 09:23:12 0 北京 冬奥会 作品

原标题: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装点“双奥之城”

肖鹏《No.3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供图)肖鹏《No.3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供图)

涂啦啦《张灯结彩》。(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供图)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最佳作品亮相。10件最佳作品中,有7件在京落地,目前6件已完成建设,被安装在冬奥场馆、城市公园等地。

“冰丝带”西北侧广场上,一片片“雪花”随风翩翩起舞,转出冬日的灵动诗意;镌刻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首钢园三高炉旁,身材小巧的二次元单板滑雪运动员脚踏蒸汽炉降临,仿佛来自未来……

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北京城的多个角落,它们用多元的艺术语言扮靓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丰富了城市文化语境,也为城市留下一笔宝贵的冬奥文化遗产。

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是世界的基石

一叶扁舟,静静地躺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湖畔。湖面平滑如镜,倒映出这叶小舟的影子,在湖水中延伸向远方。

这是此次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征集活动评选出的最佳作品之一《舟》。目前,它已制作安装完毕,坐落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前往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游玩的人们,在不远处就能看到它。远眺,那是停泊在岸边的一叶方舟;近看,乃是一簇簇鹅卵石般的冰蓝色晶体组成了小船的形状。

《舟》的第一应征人张冕、第二应征人郅敏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们告诉记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自去年便开始进行征集,应征之初,他们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创作出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不失当代性的作品。

两位应征人的灵感,来源于对时代的观察思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活动。而放眼全球,疫情肆虐、风险加剧,世界需要共同应对,需要更加团结。因此,他们认为,借冬奥这一契机,振奋精神、汇聚万心,不失为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一个较佳的主题。由此,他们想到了运用“舟”这个意象——寓意同舟共济。

确定主题后,两位应征人便开始在基础主题上进一步加入中国元素和奥运元素并考虑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张冕、郅敏一直从事陶瓷现代化应用的课题,致力于把陶瓷运用到当代公共艺术空间里面。这一次,他们马上想到了用有中国特色的陶瓷作为制作材料。

而事实上,陶瓷制品包括瓷器及其他工艺制品,大多是摆在室内陈设,鲜少有在室外大型的、能够放在公共空间里的公共艺术品。经过一番实验,张冕、郅敏发现大件的陶瓷制品放置室外公共空间不太好实现,于是,他们选用了陶瓷单体的颗粒,用很多颗粒共同组成一件大的作品。

就这样,这件外形像橄榄叶,放在地上又像一叶方舟的单体组合陶瓷结构体被构想出来了。多个单体的组成,又象征着每个个体不断的凝聚,个体凝聚成更为宏大的生命体,彰显着更伟大的力量,也蕴含着“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是世界的基石。

为了让作品更好地呈现,《舟》运用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以天霁蓝主色、冰蓝间色等蓝色的渐变,作为不同颗粒的颜色来穿插、排布,用色共计十九种,展现出“舟”晶莹、俊朗、矫健的姿态,丰富了艺术品的观感。

设计,只是第一步。在公共艺术品制作落地的过程中,仍然少不了调整完善,这时候需要更多的就是组织机构的统筹把关。

冬奥公共艺术委员会不仅重视作品设计,还重视作品的制作和落地。让作品成为真正的精品,才能留给北京冬奥会,留给历史的舞台。

在作品落地中,使其更适应场地选择、户外摆放,根据场地环境,调整使之形成最适合环境的尺度关系。

以《舟》为例,其预选点位原本在北京冬(残)奥村广场区中心绿地。但在后期的设计制作中,考虑到“舟”的形态、意象,专家最终选定了濒水的地方来放置,以呼应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使意境更贴合。为了适应濒水环境,艺术品本身造型也做了相应调整,《舟》整体的形态更趋于平缓,与水面结合的位置更低、更吻合。经过水面反射,与周围环境更协调。

让大众参与和共享公共艺术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自2020年7月正式启动,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共收到来自国内、美国、英国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13名应征人提交的1611件应征方案。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说,此次征集活动充分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共享、开放”的办奥理念,诠释了团结、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征集活动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众的主创性、参与感,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贯穿始终。评审委员会在公证人员的全程公证下,完成机选、票选、讨论和查重等评审工作;专家委员会从1611件作品中评选出44件入围奖方案和20件提名奖方案后,最佳方案选择权则交给了公众,10件最佳作品由公众通过人民网投票选出。

提名奖作者中,有近一半为80后,年纪最小的出生于1995年。这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力量。可以看到,当代青年正在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承担历史责任。

其实,早在征集活动起步时,主办方就号召并引导广大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到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中来,积极为青年力量创造展示的舞台。这正体现了北京冬奥会“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的愿景。

最佳作品之一《张灯结彩》的作者涂啦啦就是一个例子。

涂啦啦是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时尚设计学院的一名讲师。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在网络上看到过征集公告,后来是在征集活动主办方到地方宣讲时,去集中听取了活动的宣传,才正式应征投稿。

《张灯结彩》位于延庆赛区主入口广场。涂啦啦告诉记者,看到征集公告,自己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祖国的冬奥会在春节期间举办,作品要体现中国特色、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气氛中,选用的作品必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于是他想到了中国结,在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再结合冬奥项目,把冰壶、冰球、灯笼等语言符号作为基础构件,穿插形成圆的立体的效果,组成中国结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穗子,呼应延庆赛区高山滑雪的项目,植入扭曲的滑雪板的元素,形成流动飞扬的中国结流苏。就这样,冰壶、冰球、滑雪板等奥运项目转化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冬奥和春节两大盛事祥和喜庆、相得益彰。

在涂啦啦心目中,在祖国大地上举办国际盛事,又适逢传统节日,这个盛事也是由人民共同参与的,所以文化艺术主题上也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能够一目了然,接地气。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艺术的参与者,也是共享者。

冬奥公共艺术委员会有关专家表示,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人如何去解读。比如《张灯结彩》,作者设计的是中国结,有人认为它整体就是一盏灯笼,还有人觉得它看上去像一棵幸福树。但不管怎样解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和意蕴,才是最主要也最受欢迎的。

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张灯结彩,莽莽青山、皑皑白雪下,一点中国红。

艺术作品给城市一种有趣的审美、丰富着文化语境

奥运会不仅具有显著的体育功能,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功能。冬奥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策划委员会主任、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也是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部分。公共艺术在奥运建设中的运用是国际惯例。奥运抽象的理念、精神、原则,经由公共艺术通道转为形象化的东西,既是对奥运理念的阐释,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衍生表达。

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的丰厚遗产。其中就提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主办城市留下长期受益的有形遗产、实现城市高水平发展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自筹办伊始,就贯彻“努力为北京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冬奥遗产战略计划,致力于实现“促进城市人文建设,为北京冬奥会留下重要文化遗产”的目标。

冬奥公共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告诉记者,在城市中选取这些点位、安置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绝对不是在现有空间上的简单叠加或者修修补补,而是在现有空间资源上画龙点睛。作品落地后,短期来讲,它带给人们的是一个故事、一种解读,长期来看,则是带给城市一种有趣的审美、巧妙的更新。

正如首钢园区三号高炉东南侧绿地的《No.3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现代的二次元单板滑雪运动员从天而降,它的背后是一只已经沉寂的钢铁巨兽,脚下的蒸汽炉仿佛是一个时光传送机,彰显着历史,也连接着未来。

冬奥公共艺术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文化特色,与现有建筑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确保做到不违背大自然、不违背观众,又能联系实际。

一件件优秀的公共艺术精品,让城市熠熠生辉。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本次冬奥会公共艺术征集与建设为契机,将加强公共艺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让冬奥艺术精品引领城市未来,为首都打造更多艺术精品,不断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

这些艺术语言多元、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极大丰富了北京城市文化语境,它们矗立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显著位置,更要留在历史与时代的节点之上,它们是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的奥运印记。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05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