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东西问丨陈胜前:文物展览何以“动人”?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11-24 06:09:17 0 文物 中国 文化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文物展览何以“动人”?

作者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我的学术训练始于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涉及人类起源问题,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认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从直立人到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都是如此。

根据古DNA研究,现代人类大约在5万年前后到达东亚。从旧石器考古角度来看,中国人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句写实的描述。人类文化本就同根同源,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分化,相互沟通交流本不应有障碍。


谈及文物交流对文明互鉴的意义,我想起自己这两年参观过的几个文物展览,包括最近国家博物馆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国家图书馆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首都博物馆的“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以及几年前在家乡湖北咸宁的“‘银·宴’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展”。

民众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内参观“邂逅 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侯宇 摄

不用远涉万里,在家门口就可以亲眼看到原汁原味的展品,是很幸运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世界如此之大,常人不可能一一涉足。这些展览交流大大便利了民众接触国外文化的途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这也是文化比较的机会。在比较之中,我们能更好认识自身文化。

中华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就是文物。以文物为代表的物质遗存是古人生活的直接遗留,也是古人表达自己的方式,由此成为文化的载体。今天,人们之所以更加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在于它关乎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关乎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比如家的观念、为人处世的道德、审美观念。中西文明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差异如何产生,又如何传承?这些问题涉及对物质遗存的文化意义的阐释。文物展览本身就是在表达和传递文化,它以直观形式让公众看到实物。除了专业的解读说明,公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明正是在丰富多样的解读中实现了传承与交流。

民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田雨昊 摄

当代中国正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这是有目共睹的。相较而言,我们的文化表达要显得逊色。

在这方面,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一万多年前,中国与西亚率先走向农业时代,中国拥有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农业是文明的基础,全世界的古老文明都是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过去上万年的农业时代,中国都是世界文化发展主要中心。近现代西方领先中国,但只是短时间的现象。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此才可能展示自身文化的特色。否则,处处以西方文化标准衡量中国文化,以人之长比自己之短,反而解构了我们自身的文化。

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我有两个切身体会。我在留美读书时看到中日两国文化宣传画册,中国的画册主要是宏大叙事,日本的画册更多以人为中心,从四季角度将人们的生活与风景相结合。另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该节目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优点,没有简单介绍中国八大菜系或餐饮的科学原理,而是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中国饮食文化。

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组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并请华裔厨师展示食品雕刻工艺。毛建军 摄

最能打动人的是人本身,以及人所生活的情境,对文物交流而言亦是如此。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以文物展览为形式的文明互鉴,我认为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文物展览,揭示文物背后的人,避免过多宏大叙事。第二,增加文物的背景介绍,因为脱离文化背景的文物很难理解,可考虑采用视频、电视节目形式,为观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第三,人们总对自己能直接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可利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增加观众反馈,促进公众参与。第四,成功的文物展览需要有足够人气,可考虑尝试利用商业场所,如在大型购物中心举办展览,并借助现代安保设施确保文物安全。第五,塑造多方面的文化关联,文物只是引子,与文物对话的目的是表达和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多样的主题有助于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因此可在展览主题上多下功夫,如中国的家庭、和合文化、农业时代、青铜时代、玉石中国等,都是比较好的主题。

贵州省贵阳市一购物中心内举行民族手工等作品展。赵松 摄

需要指出的是,移动互联网对文物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上走在世界前列,微信、B站等平台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文物考古讨论的门槛,参与者不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学术权威垄断话语表达的情况被打破。每个热点话题都有众多参与者加入讨论,后过程考古学理论所强调的多元叙事、平权表达,正以实时交流的方式展开。从技术条件来说,公众参与已没有太大障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另一宝贵财富——“人气”。准确定义“人气”是困难的,它既指客观上人群的数量与集中度,也指主观上广泛的吸引力。要扩大对文物的关注度,必须让文物有足够人气,而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这样的途径。

今天,普通中国人去国外旅行,用一部手机便捷地记录和表达,就可能获得非常高的关注度。许多人会担心专业群体丧失话语权的问题,但我认为,专业与公众之间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专业机构提供专深、理性的分析,但这种解读方式并不唯一。借助公众热情的解读聚拢人气,可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甘肃省兰州市一居民在家中使用电脑参观临洮博物馆线上展出的“唐 双凤牡丹纹铜镜”。李亚龙 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作为有着超长历史的超大型文明,其自身也是通过不断融合而形成。只要是好的,就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好的,包括知道他人和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学习,否则就可能邯郸学步,削足适履。在这方面,中国是有教训的。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根本议题就是“古今中西之问”。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世界上有什么。文物交流是实践文明互鉴的途径,帮助我们发现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其他文明的长处。期望这条文化交流的途径越来越畅达。(完)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1993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随“新考古学”泰斗路易斯·宾福德攻读博士,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第16届文津图书奖)、《思考考古》(全国优秀文化遗产类图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中国好书榜月度好书)等;发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中国历史研究院评“2019年十篇优秀历史学论文”)等论文一百余篇;译有专著四种。

【编辑:于晓】

李家山古墓群如何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文物展览何以“动人”?

欧盟对俄罗斯发起了八轮制裁,却偏偏放过了它……

波兰总统被“假马克龙”骗聊了7分钟,信息量很大

评论:美方扩展、强化涉台表述 是否言行一致待观察

多国出台签证新规 涉及工签、学签、旅游签……

“侃爷”参选,美国大选娱乐了起来

又双叒叕盗油!美军出动44辆油罐车盗运叙利亚石油

世界杯刚开赛,“义乌队”已“出线”

特朗普:拒交税表,美法院:驳回!

世界杯小组赛战胜阿根廷,沙特全国放假一天庆祝!

告别曼联后,C罗会在世界杯上拿出怎样的表现?

周杰伦线上演唱会点赞破10亿,线上演唱会谁是赢家?

多省份启动2023年公务员招录 专设岗位招录残疾人

成都:这群街头健身高龄老人吸睛无数 平均年龄60岁以上

傅柒生:“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在哪里?

近一周日均报告超2万例,本轮疫情如何防控?

爆冷击败阿根廷,让梅西无奈……这沙特队什么来头?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113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