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逐梦寰宇问苍穹 在国博感受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非凡历程

网络编辑 国内 2023-03-01 06:42:58 0 中国 载人航天 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目前已正式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三十年筚路蓝缕,中国载人航天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展览犹如一幅时光长卷,徐徐展开逐梦寰宇的壮阔征途。

多件珍贵实物模型亮相展览,观众可进舱游览“太空之家”

2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天和核心舱1∶1模型、长征系列火箭模型……一件件大型实物展品分布在展厅各处,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太空家园”。

白色的舱身,硕大的个头,天和核心舱1∶1模型位于展厅中央,不少观众驻足舱前拍照留影。舱门一侧,人们排起了长队,准备进入舱内,亲身体验航天员的在轨生活。

走出舱门,抬头向上看,只见“天宫”正翱翔。这是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在空间站组合体模型下仰望,观众们可以体会从地球望向空间站的浩瀚感受。这也是空间站组合体模型首次以大比例的形式在展馆中完整呈现。”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设计师刘泽龙说。

在核心舱模型的左后侧,立着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与其他“白白净净”的展品不同,它银色的外身布满被烧蚀过的棕褐色痕迹。这是一件曾亲临太空的珍贵展品——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去年4月16日,正是它搭载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

返回舱身后,一面巨大的降落伞从高处垂下,红白相间的条纹格外醒目。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后,这面降落伞如一朵红白大花瓣在空中层层绽放,助力返回舱从高速状态下降到一个航天员可承受的着陆速度。

除了“大物件”,还有“小细节”。展柜中,记者看到了多本载人飞行任务的绿皮飞行手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给航天员的信,还有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飞行日记。“在载人航天工程里,‘人’的参与贯穿始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展览重点呈现的部分。”刘泽龙说。

“原先短期驻留的时候,航天员携带氧气瓶就可以。而长期驻留就要利用电解制氧,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再生生保技术展示区,航天爱好者郝先生向一同来参观的同事们详细介绍着眼前这台线路密布、设计复杂的电解制氧装置。

再生生保技术是实现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在轨驻留的关键性技术,系统主要由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尿处理、水处理、二氧化碳还原六个装置组成。目前,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空间站大气、水等资源循环再生,水的总再生回收率达99.4%,空间站内空气实现100%循环再生,每年节省约六吨上行补给。

展品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迹,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

展览现场,“太空衣橱”前围满了前来“打卡”的观众。通体纯白、躯干像盔甲、四肢像面包——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块头最大、人气最高。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身处环境恶劣复杂的太空中,能够保护航天员“太空行走”安全的,便是舱外航天服。

“飞天战袍”来之不易。2004年,我国启动舱外航天服研制,尽管积累了一定基础,但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全新领域。形象地讲,一件舱外航天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近百种单机产品、数万个零部件,都要装到只有一件衣服大小的空间里,难度可想而知。

谈起攻克舱外航天服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记忆犹新:“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当时给的研制时间是不到四年,压力很大。我们向时间、进度要效益,踏踏实实把一天当两天用。”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当时,他身穿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后续,研制团队持续开展优化设计,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神舟十二号乘组出舱时亮相,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航天服之一。

舱外航天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生动缩影;一件件展品,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迹。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短期飞行到长期飞行,从舱内到舱外,从单船到组合体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次次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空间应用系统发射场试验队”“天舟四号发射场试验队”“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场试验队”……在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展区,几面红色的队旗高高悬挂在展牌上方。走近看,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每一面队旗上,都签了许多名字。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是最复杂的。立项之初,工程有七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至十四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太空级”成就背后是大协作、大团结。“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大协作并非“人海战术”,而是凝聚合力的集中攻关、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自主创新是中国载人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三十年里,我国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N+1”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完备的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制定全空域、全速域、全剖面分段逃逸策略,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产品模型在展览中首次亮相,载人月球探测未来可期

方寸之大,蕴藏无限可能。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空间冷原子微波钟……一系列空间站“同款”装备在展区陈列。“这些科学实验柜相当于把实验室搬进了太空,能满足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需求。”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记者在展览介绍中看到,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三舱部署的多个科学实验柜将在四大领域开展上千项科学实验,突破特种材料制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高精度时频系统、量子精密测量等应用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一大批空间应用成果。

“小麦-鲁原502”“小麦-航麦六号”“玉米-航玉35”……展柜中,一排形似蛋壳的透明器皿中分别放着不同的种子,而它们也有共同点——都是“飞天种子”的后代。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研究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航天育种是典型代表。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如今,小麦新品种“鲁原502”是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水稻品种“Ⅱ优航1号”高产、抗病、适应性广,创造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是我国应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逐梦苍穹,中国载人航天不会止步于近地轨道的“天宫”,目光早已投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宫”。2020年12月17日,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共计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其中部分月球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用于面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此次展览展出了56克月球样品,透过一枚“水晶球”,观众可以一览来自月球的痕迹。

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产品模型也在展览中首次亮相,载人月球探测未来可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此前透露,我国已经完成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突破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登月任务实施方案。这些工作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

月球是人类拓展和开发利用地外空间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也将如筑梦“天宫”一般如愿成真。(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田博群】

风口浪尖上的艺考生:文化课门槛提高意味着什么?

“替身”不止泽连斯基有?“美国有四个拜登”?

霸凌又炫父,儿子六年前丑闻,坑惨了韩国高官

《三体》之后,国产科幻剧的春天来了吗?

【寻味中华】一碗胡辣汤,五味烟火尽逍遥

国际热评: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复苏稳定之锚

历史第一!梅西七度当选世界足球先生!

公务员招考热度不减,年轻人“考公”更看重什么?

三问扬科维奇的新国足:首秀在即,会否考“砸”?

萨拉乌苏遗址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有何意义?

年轻人偏爱“定制打印门”:让门变成一道风景

专访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了什么?

香港输入人才计划入境许可须申报有无刑事定罪记录

海百合如何见证史前生物从巅峰到灭绝?

水洞沟为何被称为国际史前研究的“璀璨明珠”?

将创新刻进基因里!看深圳如何修炼高质量发展“内功”

世预赛两连胜收官 这支中国男篮变化有多大?

“刘三姐”黄婉秋病重 影迷上千件藏品忆往事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208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