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网络编辑 国内 2023-07-12 14:11:26 0 乡村 生态 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表述饱含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价值追寻与目标界定。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把握,使得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乡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1.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乡村是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空间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的基本属性。根据宜居乡村的内涵,宜居生活空间建设的关键在于根据村民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划定日常居住、邻里交往、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生活功能区,结合日常生活需求建设相关生活建筑与设施,提质生活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促进生活宜居,增强村民生活幸福感。当前,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水电路网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有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完整、公共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须从软硬件两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化宜居生活空间。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展示乡村风貌,更深刻关乎农民生活品质。经过长期建设,乡村基本实现通电、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电话,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从整个城乡发展全局来看,特别是在城乡比较视角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均衡、结构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宜居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求。2022年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部署道路畅通、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清洁能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系列工程。这启示宜居生活空间的建设重点是着眼于农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立足乡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加快补短板、促升级,积极推进乡村道路、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以及公交、数字网络“村村通”,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在原有基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设施、清洁能源设施、数字乡村设施等领域的建设内容,深远谋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非均衡的公共服务是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完善公共服务即为提质乡村生活的主要潜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从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高度加紧谋划部署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精准识别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综合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全局研判发展方向,以规划统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其次要特别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加快乡村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充分依托基层党组织组建农民参与、农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发挥好乡村公共服务效果,还应当加强农村地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就业及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资源,确保公共综合服务下沉到村。

2.建设宜业生产空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人口流失、产业凋敝是乡村衰落的主要表现,也是内在原因。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产业扶贫政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要求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建设乡村宜业生产空间。宜业不是局限于保农业,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提档升级,效率为先”的思路夯实农业设施基础,按照“聚合资源,集成要素”的思路提升乡村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按照“强链主,密联结”的思路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推动形成农业安定、工商繁荣的产业兴旺局面。

赋予乡村产业遵循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同其基础环境相适应,这要求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优化配套设施与服务措施。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与农户需求脱节、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程度低、落后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要、以种养业为主的产业同质化及产业不可持续等问题,项目及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成效。同时,农民技能掌握程度同产业发展需要错位,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欠缺,甚至形成“有产业没人力、有劳力没技术”的局面。为此,乡村产业布局与发展一定要同市场空间及市场定位相契合。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乡村新基建,按照“新基建+多业态”模式协同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技术及劳动力素质等突出短板合理配置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以“教育+劳动+产业”一体化思维巩固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此外,乡村产业要切忌“贪多贪大贪新贪奇”,应在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探索适宜本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充分放活土地等基础资源,持续培优提升劳动力资源,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以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促进优化生产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抑制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资源配置失衡削弱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因此,构建宜业生产空间务必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推进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互动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遵循经济规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秩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乡要素优势,合理设置乡村产业定位,形成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把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强调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是推进城乡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优化乡村生产空间,应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这一抓手,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发掘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资源,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多种业态模式打造高质量的乡村生产空间。

3.建设和谐社会空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社会空间主要指农民凭借其社会行为所构建的空间关系,以及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所构建的社会秩序。随着产业发展,乡村人员构成变得相对复杂,打破了过去以地缘、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熟人社会”变成了“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原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遭到冲击,社会空间边界也在加剧社会功能的原子化。针对当前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亟须加快跟进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通过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民风、完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文明和谐的乡土社会秩序。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传统文化的没落与现代公共文化的滞后交织呈现于原子化的乡土社会,带来社会转型背景下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需要难以适应的困境。为此,和谐社会空间的建设势必要在这一背景下重塑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同时,加快建构具有文化内核、精神内涵的乡村社会体系。其一,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并整合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持续加大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建设有凝聚力并能厚植乡土情怀的社会关系。其二,推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重点围绕乡村人与人的关系打造公共性文化平台与文化设施,促进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其三,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优化社会关系。把农民及乡村社会组织充分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发扬农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营建充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结互助精神的社会空间。

推动基层治理,共建文明乡风。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动构建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是弥补乡村治理短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五方面部署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夯实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础。着眼于乡村文明、和谐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推动建成邻里互助、精神美好的社会空间,需要从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基层自治、创新治理模式等多方面着手,在破解原有体制性、机制性治理难题的同时革新基层治理体系。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建构乡村制度体系,为规范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参考;以“村两委+社会组织”建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及乡村议事会等组织的社会治理效用;探索网格化、积分制等多种治理方案,通过群众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4.建设美丽生态空间,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生态兴是民族兴的千年大计和根本保证,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空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关键。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前提条件,起到基础支撑作用,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提供自然资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构建乡村生态空间保护新秩序。

实施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行动。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既要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的生态修复方案,又要统筹兼顾乡村产业和农民生计。基于此,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划方案,充分结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乡村国土空间开发计划、生态环境整治计划、乡土田园绿色修复计划等,为乡村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同时,乡村生态治理还要注重协调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在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传统建筑风貌与原始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和基础资源,守好乡土内涵。

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生态资本形成与价值转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能够在切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以生态资源赋能乡村生态发展新机遇。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双碳”战略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乡村在承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同时还有着庞大规模沉睡的生态资源,“双碳”战略为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提供了有利契机,未来需要抓紧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增值、碳标签、碳交易等途径为乡村生态产业化提供方案。同时,乡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还需注意依托集体经济,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以生态资源撬动共富杠杆,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利的生态基础支撑。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1日 06版) 【编辑:刘欢】

专访蓝箭航天创始人:朱雀二号火箭“振翅”复飞意义几何?

中新真探:咸鸭蛋脂肪含量特别高吗?

触犯英国王室“禁忌”?拜登这些举动引发争议

评:别把名校“打卡”做成一门生意

国际识局:掌管美国“钱袋子”的她访华后,中美关系怎么走?

“我是怎么被骗到缅甸诈骗的”,男子讲述非人经历

三年亏超百亿,“网红”山航股票退市

十年恩仇录,王老吉加多宝能否迎来“大结局”?

战国水晶杯为何是最具“穿越感”国宝?

千年壮医药如何从民间“土郎中”走向世界?

评:过一本线报专科惹争议,是谁目光短浅?

北京导游酷暑日记:俩月没休息,年轻导游累哭了

“空姐和乘客被甩到天花板!”飞机颠簸惊魂,国航回应

中新真探:脚气在土里走走就好了吗?

旅韩大熊猫“华妮”喜诞双胞胎

打造武器堡垒、触角伸向亚洲北约峰会遭抗议

【何以中国】盛世中华有多美?AI给中国做了一组名片

樊锦诗敦煌从业六十载: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320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