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振兴路上吉大人】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王庆钰教授:点豆成“金”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07 10:05:35 0 大豆 通榆 农户

原标题:【振兴路上吉大人】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王庆钰教授:点豆成“金”

来源:吉林大学

“种了好几十年地,从未见过这么高产的大豆!”收割机的轰鸣盖过了农户们的欢声笑语,响彻通榆大地。热闹的田垄间,一个身影引人注意。她俯下身,专注地搜寻着被无意洒落的豆子,一颗一颗拈起放在手心,轻轻为它拂去泥土,悉数倒入袋中,“辛苦一年种的,我一粒都不想损失!”

这一幕就出现在吉林大学的示范田里,躬身拾豆的是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吉大豆系列示范推广”项目的团队带头人王庆钰。2021年春天,年近花甲的她带着亲自培育的新豆种来到通榆,在盐碱地上种出了优质、高产的大豆。

一粒种子的旅行

2019年,在学校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庆钰带领团队将15年心血培育的6个新豆种,播撒在了通榆大地上。等待出苗、结荚、鼓粒,历经两年试种,“吉大豆”3号、19号脱颖而出,表现出耐盐碱、高产等特性,被认为适于在此推广。

“吉大豆”旗开得胜,让王庆钰信心满满,可她的乡村振兴之旅才刚刚启程……

早在2004年,以高产、优质、稳产且耐盐碱为育种目标,王庆钰团队着手培育大豆新品种。

每年春天,他们所配置的成百上千个种子组合,都将踏上一段长达10年的旅行。经过亲本杂交、后代种植选择、鉴定试验、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与品种审定,才能走完它的旅程。

从收集、创制1500余种种质资源,到亲自选配、杂交;从“五一”播种,到“十一”收获,从暑期跟踪调查,到寒假室内研究……节假日,王庆钰都与豆种相伴,年复一年地泡在田里。

实验田晨曦初露,她就已戴好草帽,穿上白大褂,一头扎进大豆田。查看株系的叶片长势,调查比较各个性状,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然而多数时间,王庆钰等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大豆育种周期长、科研产出慢,是这一行的‘自然法则’。”

十多年的大浪淘沙,留下的豆种少之又少。但这些“精兵强将”依然面临挑战,将被派往不同地区,开始新的旅行。

育种人追着太阳跑,海南的光热资源是育种的“加速器”,在北方只能种一季的大豆,在此可多种一季。跨越大半个中国,王庆钰团队如同候鸟南来北往,只为早一日给农民送去优质豆种。

“待在实验室,光看数据和报告远远不够,只在固定、单一的地区种植,更育不出适应性好的品种。”离开学校的实验田,身经百战的种子又被送往吉林省各地作区域试验。大到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示范项目,小到根据早熟、中熟、晚熟地区的不同特性,合理布置地点、确定种植密度,王庆钰都要一一把关,为种子的旅行保驾护航。

多年来,豆种在时空旅行中“历练成长”,王庆钰也在忙碌与奔波中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到了农民的田垄间……

独特的“田间课堂”

盐碱地历来是通榆县的代名词,曾多用来种植大豆,但是,大豆产量低,人们大多失去了种植信心。怎样才能给他们打一针强心剂,让农民的心“活”起来?2021年年初,“吉大豆”项目一落地,王庆钰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两年的考察期,她对自己的豆种信心十足。可“良种还需配良法”,品种选定,配套的栽培技术如何传授?王庆钰因地制宜,开辟了独特的“田间课堂”。

听说吉林大学的教授来培训,几个示范村中,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早已坐满了村委会。从如何正确整地、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到滴灌肥水一体化技术推广,王庆钰讲解得深入浅出、面面俱到。

针对当地农民,她有另一套教学模式。驱车来到田间地头,王庆钰与团队成员换上方便干活的衣服,任由裤脚裹着泥巴,和老乡们一起除草、浇水。闲聊中,向他们讲解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与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望着干农活比自己还麻利、起劲儿的王庆钰,农户们个个竖起大拇指,打心底敬佩这位不一般的大学教授。

五月,到了播种的季节,她依旧一刻不敢松懈,“田间课堂”随时开课。在出苗、开花、结荚、鼓粒等关键节点,她是同事眼中有名的“拼命三郎”,工作起来特别忘我,领着团队成员跑完三个村子、五个示范点,贪黑返回长春是常事。“看到王教授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农户心中,她成了大豆的“保护神”。

十月,大豆摇铃千里金。“吉大豆”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品质好,圆、黄、匀、亮,公顷产量也由2000—3000斤跃至6000—7000斤,创造了通榆大豆种植的历史!测产时,乡亲们都说:“王教授带来的是‘金豆子’!”欢呼的人群中,王庆钰显得格外兴奋,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被喜悦填满……

“吉大豆”的希望

七月,大豆长势正旺。正值开花关键期,王庆钰再次来到熟悉的豆田。翠绿的叶片下,一簇簇白、紫交织的大豆花若隐若现,如同鸡冠花般盛放。普通的乡野山色,于她而言,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来到通榆近一年,她与农户们成了交心的朋友,老乡骨子里的淳朴让王庆钰难以忘怀。作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曾认为百姓早已苦惯了、累惯了、穷惯了,接触后才发现,他们心中也燃着一团火。

 每次前往通榆,一下车,王庆钰就会被涌来的农户团团围住,不止大豆田——我家的麦子缺什么肥?我家的蔬菜叶子怎么黄了?我家的谷子长虫要打哪种药……问题种类多,涉及范围广。

“我很欣慰,这说明他们相信我!”对此,她乐于一一解答。不到一年,王庆钰见证了村民由迟疑到信任的改变,更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曾养羊为生的村民徐大亮,自从种上“吉大豆”,三天两头往地里跑。看完自家大豆喜人的长势,还要到其他推广点去瞧瞧。今年的丰收让他士气大振:“以后不放羊了,我要一心一意种大豆!”

过往场景历历在目,面对立志改变现状的农户,她无法做出轻松的选择,更不忍卸下重任:“他们迫切地需要我开出药方。”几十年如一日,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倾注,王庆钰坚守着大豆遗传育种事业。“我从没把风吹日晒当回事儿。”谈起干农活的苦,她云淡风轻地一语带过。工作的单调、劳碌与从中获得的乐趣相比,似乎微不足道。

“每次去照看大豆,都是与它们亲密对话。”逐年的关注,王庆钰赋予了大豆特殊的情感,“我喜欢豆子,相信豆子也是喜欢我的。看到它们长得好,我会由衷地高兴,胜过任何一种高兴。”

像母亲看着孩子长大,一株株豆苗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让她不由自主地如同珍视生命般珍视它们,也使她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选择扎根田间。

今年,“吉大豆”首战告捷,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王庆钰眼中,这片田仍然大有可为——更新农机具,实行大垄双行播种,提高密度;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栽培模式,浇水、施肥一次不落;进一步与加工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发挥大豆根瘤固氮作用,改善盐碱地……

层出不穷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豆种也在休眠中静静等待发芽。站在这片自己忘不了、放不下的田野上,王庆钰满怀希望,期待着新的春天降临。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165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