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秦山核电“三十而立” “国之光荣”再谱新篇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31 06:03:50 0 核电 秦山 中国

秦山核电“三十而立” “国之光荣”再谱新篇

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浇筑第一罐混凝土。

资料图片

如今的秦山核电站,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是中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的核电基地,见证着中国核电的跨越式发展。

资料图片

1991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时至今日,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已安全运行30年。

作为中国核电的发源地,秦山核电站为中国逐步掌握世界领先的核电技术,为日后“华龙一号”的诞生,为中国核电“走出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秦山一期核反应堆正对面的山麓上,仍可以看到一块刻着“秦山春晓”四个大字的石碑。“这是我国核电工作者记录历史的方式,秦山核电站就像一支‘报春曲’,我国核电事业迎来春天。”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说。

掌握技术上的主动权

对于中国核电事业来说,1970年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北京。1970年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建设核电的指示精神:“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中国首个自主核电——秦山核电站即以“七二八工程”命名。

第二件事发生在四川。1970年8月,四川的大山深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中国人用核能发出了自己的第一度电。

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核电,从政治、组织再到技术层面,我们都已做好了准备,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浪潮开始涌动。

1982年,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国郑重宣布在浙江海盐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此后,来自西北、西南等地的核工业人在秦山脚下集结,涉及100多家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数百家制造厂。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实现核电“零的突破”。“轰,轰,轰!”开山炮震得地动山摇,野鸟惊飞。1983年6月1日,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中国大陆的核电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比如一些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当时国内根本没有。起初,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果然,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后来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中国人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使用该技术焊接管道时,要派该国专家现场监督。

听到这些条件,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的赵宏当即决定终止谈判,就用这10万美元在秦山现场建设一个焊接公关实验室。秦山核电站工程总设计师欧阳予亲自主持制订技术攻关方案和要求,在著名焊接专家潘际銮教授的协同下,用半年时间拿下了这项技术。

欧阳予说:“解决自行设计中的技术关键,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掌握技术上的主动权。”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每一张技术图纸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绘制的。有人作了专门统计,如果将所有技术图纸铺在地面上的话,足足有一公里那么长!

“凡是中国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

从秦山一期的30万千瓦,到秦山二期的60万千瓦,中国核电从起步阶段迈入了发展、跨越阶段。通过秦山二期,中国不仅走出了核电国产化的路子,更为日后的“华龙腾飞”做好了准备。

1986年,中央决定趁热打铁,在秦山一期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秦山二期工程,建设方针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初时,德法与我国的合作已到即将签合同的时候。但到了80年代末,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制裁封锁中国,秦山二期也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局面。

“项目必须要做下去。”“凡是中国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秦山二期总设计师叶奇蓁等建设者们下定决心自主设计,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吸取秦山一期的经验,参考当时正在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资料,自力更生继续开展科研攻关。

正是这一阶段的努力,使秦山二期掌握了国际标准的环路和关键设备设计的核心技术。秦山二期大部分关键设备都是中国自主设计的,自主设计率达到90%。通过秦山二期的磨炼,中国不仅掌握60万千瓦的核电站设计,而且具有100万千瓦的设计能力。

核电站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堆芯。正是在秦山二期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中核集团立即启动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的研发攻关项目,并于1996年提出了177堆芯的方案,不仅将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提升5%至10%,也大大增强了核电站的安全性。这是“华龙一号”诞生的源头和关键技术的基础。

国产化也一直贯穿着秦山二期建设的全过程。在反应堆堆内构件的国产化上,叶奇蓁讲述了这样一个进程表:秦山二期1号机组从法国引进,2号机组国内企业承担一部分,而3号机组以国内企业为主,4号机组则完全国产化。

这一变化,在叶奇蓁的眼里显得弥足珍贵。他说,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电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秦山二期的每千瓦造价为1330美元,而同期国内全套引进的核电站每千瓦的造价达1800至2000美元。秦山二期与相同规模的引进核电站比,节约了约70亿元的投资,这70亿元就是走自主创新、走国产化道路的直接效益。更重要的是,这给中国核装备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为依托,国内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建立起较完整的核电设备制造体系。

“现在搞成了,回头看看如果当时不下决心,真不知道会等到什么时候。”叶奇蓁欣慰地说道。无论是设计自主化还是设备国产化,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秦山二期都实现了一个重大跨越。

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2016年1月6日上午11时,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1号机组(C1)主控室,当显示屏上主泵电机上油箱温度趋于恒定,达到历史最佳值后,压抑了许久的巴方人员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竖起大拇指,向主控室内的中方人员高呼:中国伟大!

此时,站在主控室内的秦山核电维修大师姚建远摘下眼镜,揉了揉胀痛的眼睛,随后向两位同伴陈志高、郭鹏飞报以会心的微笑。巴基斯坦C1主泵电机修复项目圆满完成!他们紧绷十来天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首堆。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定了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在中方帮助下,4台与秦山核电30万千瓦核电机组同类型机组相继建成投产,对进一步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紧缺困境,助力巴基斯坦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良好的影响。

出口核电站,也意味着调试、检修、运营、培训等配套服务也要一起“走出去”。秦山核电作为国内拥有3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最丰富使用经验的核电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迈出中国核电技术配套服务“走出去”的第一步。30年来,秦山核电从建设伊始就与恰希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机组调试、生产准备、机组大修、人员培养等方方面面,到处有秦山核电人的身影。

核电操纵员被称为“黄金人”,而巴基斯坦第一批“黄金人”正是诞生于秦山。中国师傅同巴方学员采取“一对一”模式,中国师傅走到哪儿,巴方学员就跟到哪儿。巴方学员边看边学,不懂就问。中国师傅则是有问必答,手把手教学。秦山核电副总经理吴炳泉当时负责的学员名叫雷阿滋,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当年我和雷阿滋都才20多岁,他甚至比我这个老师还大那么一两岁。”

这些通过C1项目成长起来的巴方学员,如今大多都已成为巴基斯坦核工业体系的领导层和中坚力量。吴炳泉的“徒弟”雷阿滋如今已是卡拉奇项目总经理。后来,吴炳泉出差去巴基斯坦时,受到了雷阿滋的热情接待,见到吴炳泉,他开口仍是一声“中国师傅”。

再造一个新秦山

前不久,全国范围迎来降温,同时一则“南方地区有了核能供热”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

原来,12月3日,中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在浙江海盐正式投运,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居民。到“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能够满足海盐约400万平方米供暖需求。

据测算,相对于南方地区的电取暖方式,该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电能消耗1.96亿千瓦时,为我国南方大规模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这项工程的背后,站立的仍然是秦山核电。

核能除了发电还能干什么?传统核电站下一步该如何转型发展?这也是作为核电“老大哥”的秦山核电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秦山的发电量已经实现六连增,今年有望七连增。尽管我们目前运行业绩较好,但利润也存在天花板。”对于秦山的发展,黄潜充满忧患意识,“我们目前虽然称得上是国内核电行业的‘老大’,但很快田湾、福清基地的新机组将逐步建成发电,发电量、装机容量都将赶超我们。”

为此,秦山核电提出“1+1+2+4”的发展思路,即一个秦山核电、一个“新秦山”、两个“零碳未来城”和“四个基地”,统筹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南方小城的海盐能用上核能供暖,就是秦山核电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的战略举措之一。除此以外,秦山核电还踏上了“健康中国”新征程。

2019年4月1日,中国首个医用钴靶件经辐照后在秦山核电重水堆1号机组顺利出堆,这标志着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掌握了医用钴-60生产技术,伽马刀装上了“中国芯”。 伽马刀设备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定位精准、无创伤、不麻醉、不开刀等优点。然而,作为伽马刀核心生产原料的医用钴-60,此前长期依赖进口、供应短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如今钴-60成功实现国产化,为全国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目前,秦山核电的重水堆机组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可生产钴-60的核电机组。

2021年,“三十而立”的秦山核电已累计安全发电690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核电运行管理人才最丰富的核电基地。时光流转30年,秦山核电像一个缩影,映照出中国核电技术从相对落后到世界先进的奋斗征程,彰显着新时代核电工作者创新拼搏的精神风貌。

【编辑:陈海峰】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281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