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我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08 12:24:21 0 雨水 城市 海绵

原标题:我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海南日报

我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共绘人水和谐画卷

本报海口1月7日讯(记者 孙慧)排水防涝工程就像城市的“血管”,排涝通道管网通畅,就能降低城市内涝发生风险。海南日报记者1月7日从水务、住建等职能部门获悉,在“六水共治”中,我省职能部门将构建“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多措并举,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

截至2020年底,我省城市雨水管道总长达2304.6公里,城市建成区雨水管道密度达到6.01公里/平方公里,与2015年底相比,全省新增城市雨水管道594.6公里。城市建成区雨水管道密度增加18.57%,其中,海口市、三亚市新增雨水管道分别为175.5公里、347.2公里。“十三五”末,海口市龙昆沟北雨水排涝泵站(设计能力80立方米/秒)、金沙湾片区雨水排涝泵站(设计能力35立方米/秒)陆续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极端强降雨条件下的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为大力推进城市易涝点整治,省水务厅对全省城市易涝点整治情况实行月信息调度,全省通过进一步明确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重要易涝点整治责任人、组织开展汛前排水防涝检查、推进城市易涝点治理等措施,使城市建成区重要易涝点获得有效治理。从2018年至2020年期间,我省城市易涝点从54处减少至19处。

我省高度重视汛前排水防涝检查工作,每年汛前,各市县的市政雨水管网管理养护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对城区内的雨水管渠、调蓄设施、泵站、闸门以及雨水箅、井盖附属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对重要道路以及积水多发路段开展重点清淤,以保证城区雨水排水系统的畅通。同时,我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排涝管理能力,如海口市在美舍河建成智慧监测系统,可实时掌握管网运行状况,进一步提升排水防涝管理能力。

海南丰富的降雨量既带来丰沛的用水,也使降雨容易在短时内大量聚集,排泄不畅易形成城市内涝。为此,在此次“六水共治”中,我省提出要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落实到城市内涝治理全过程。海口、三亚等7座城市均已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要有序推进海绵型新老城区、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建设,总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A

因地制宜基本建成

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源头减排  蓄排结合

排涝除险  超标应急

统筹流域区域治理

保护洪涝蓄滞区域推进重点区域防洪防潮治理,进一步完善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防洪体系及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河流防洪防潮整治。

统筹三大江河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涝和沿海城市防台防潮等要求,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设计水位和堤防等级。

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保护城市山体,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保留天然雨洪通道、蓄滞洪空间,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扩展城市内部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

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划开展蓄滞洪空间和安全工程建设,对于流域内具有重要蓄滞功能的水体及自然低洼地,应进行生态保护性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径流调节作用,并结合流域进行汇流分析,合理确定其蓄滞规模,在蓄滞洪空间开展必要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时,要依法依规严格论证审查,保证足够的调蓄容积和功能。

加强水体保护

对新建城区,统筹城市竖向设计和雨水排放通道建设,优先划定水体和绿地空间,加强对城市内水体空间的保护管理。

注重维持河湖自然形态

避免简单裁弯取直和侵占生态空间,恢复和保持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合理开展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等整治工程,提高行洪排涝能力。

“一河一案”治理城市内河

加强城市内河、排洪沟渠、桥涵、闸门、排水管道等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外部河湖、海洋的衔接,确保排水畅通。

为加强对内河水位的调控,针对不同河道要“一河一案”,因地制宜确定水位调控方案以及在不同降雨、外江、外海水位、潮位下的内河水位调控细则。

改造提升既有排涝设施

消除历史严重易涝点,加大既有设施改造力度,逐步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

新建排水管道应采用雨污分流体制

老城区结合老城更新,因地制宜提出能力不足管道改造方案、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管道,汛前做好管渠清淤疏通,保障排水畅通,新城区新建独立排放的雨水管道。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开展雨水减排与利用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留白增绿,结合平面和竖向设计,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作用。

提升运维管理水平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跨城市河流的水情、雨情、工情信息共享。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增加乔灌木栽植量、丰富植物配置、加大透水铺装比率、合理设置雨水蓄水池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

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

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加快雨污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整体排水防涝能力。

推进自然生态修复

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

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B

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

全域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

推进新老城区

海绵城市建设

全省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推进海绵型

建筑小区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新建建筑小区和既有建筑小区改造过程中,提高建筑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鼓励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立体绿化,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为绿地率。

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微地形和蓄水池。

推进海绵型

道路广场建设

转变传统的道路建设理念,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路高程、道路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

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

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

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

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大型露天停车场、广场推行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数据整理/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31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