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陕西:古丝路起点昂起西部发展龙头 “新长安”传承中华优秀文脉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22 18:49:25 0 陕西 榆林 高质量

原标题:[开局十四五]陕西:古丝路起点昂起西部发展龙头 “新长安”传承中华优秀文脉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西安1月22日消息 “八百里黄土高坡斗志昂扬,三千万乡党齐奔小康。”新年已至,翻开2021年的发展答卷,作为西北地区发展龙头的陕西书写了精彩篇章。

2022年1月19日,陕西两会公布“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成绩单: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秦创原的诞生成为了陕西科技创新落地的孵化器和创新驱动发展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首次突破万家,达11396家,排名全国第八位;登记技术合同68950项,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科创板上市(含过会)企业11家,居西部地区前列。

以《装台》为代表的多部陕西影视剧重现了“陕军东征”的时代气象,也顺势带火了西安旅游,让这座古城多了几分烟火气息。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借助时代发展的机遇,陕西扬帆远航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日暮下的西安曲江新区景色(央广网发 西安曲江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日暮下的西安曲江新区景色(央广网发 西安曲江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创新“开启”老陕文化复兴的“宝盒”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让世界惊叹。“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这一消息让陕西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聚光灯。

如何把冰冷的文物变成实实在在的文旅IP,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陕西文旅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让丰富的资源产生叠加效应,“网红”大唐不夜城初步实现了这个想法。

大唐不夜城是陕西文旅突围发展的一个特色招牌。走进去细看,璀璨的灯光、规划有序的仿古建筑、特色的民俗展演,仿若一个大唐盛世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

刘睿是个“新西安人”,前几年把房子买到了曲江,看中的就是文化产业给城市生活品质带来的提升。“夜幕降临,看见大唐不夜城美丽的样子,我就认定这是我心目中的家。晚上秦腔以及陕西民俗的展示,别有一番感觉,让人觉得文化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从小生活在湖南的刘睿感慨地说。

如果说文物是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里子,那么近几年出现的精彩影视剧和精品文学作品,就是老陕文化走向远方的招牌和面子。

陕西旅游集团实景演出《长恨歌》,成为网红节目(央广网发 宋雪 摄)陕西旅游集团实景演出《长恨歌》,成为网红节目(央广网发 宋雪 摄)

一部《装台》带火了陕西,这是陕西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典范。在这部电视剧中,西安古城墙、钟鼓楼、兴庆公园、油泼面、羊肉泡馍等陕西元素让观众印象深刻。

一句“嘹咋咧”听着亲切。《装台》这部电视剧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张嘉益、闫妮、孙浩等陕西籍演员地道的“陕普”,为这部电视剧增加了不少本地特色。

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表示:“近年来,西影积极探索新时期西部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表达,相继出品了《装台》等近30部影视作品。厚植于陕西丰富的文化土壤,西影人将持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为了挖掘陕西文化内容,陕文投集团深度挖掘陕西文化,把“做亮影视”作为核心主业,主投、制作、参投的影视剧超过100部,出品了《大秦帝国》《黄土高天》等多部具有陕西特色、影响广泛的影视作品。

成绩的取得源于努力与天赋,也来自政策的扶持。陕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扶持来激活影视创作生产,深层次推动陕西文旅融合。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近年来,陕西文旅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对周秦汉唐文化的深度挖掘,让陕西诞生了一批以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文旅产品。陕西文旅在亮点的挖掘上仍需下一些功夫,文旅IP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待提高。陕南、陕北文旅产业薄弱的短板仍需引起重视。”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张燕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

“‘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传承好、挖掘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特色标识文化,激活文化自信的陕西基因。坚持以文立标,创作更具标志性的文艺作品,培育更具标识度的文化成果,擦亮文化强国的陕西窗口。”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表示。

乡村振兴让小康路上的老乡端上“铁饭碗”

2021年11月中旬的清晨,阳光洒满秦巴山间。

家住安康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谢祖菊,走几步就来到了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

伴随着清晨柔和的阳光,谢祖菊眼疾手快地将一根根藤条在她手上变幻着各种造型。此刻工厂内像她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人,搬迁户是他们的共同身份。

谢祖菊原住于汉阴涧池镇王家河村七组,这里距集镇10余公里。她家里孩子多、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生活一度过得十分窘迫。2018年,谢祖菊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在这里打工,多劳多得,虽然收入没有在大城市高,但是能照顾上家,生活也舒服,比在老家的时候好多了。”谢祖菊说。

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困难。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2011年5月,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启动。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陕西不少地方在搬迁村设立了社区工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的问题。

安康移民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企业就业,实现搬得出、住得稳(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安康移民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企业就业,实现搬得出、住得稳(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谢祖菊所住的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不仅解决了全县10个镇691户2685名易地搬迁群众的住房问题,还配套建设了电子社区工厂和手工编织社区工厂。截至2021年,陕西累计有超过100万人开启了在新址安居乐业的日子。

社区工厂的设立,让当地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汉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侠军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汉阴县累计开设社区工厂111家,扶贫车间83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3421人,其中涉及搬迁群众312人,每年人均增加收入2.2万余元。”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始,对陕西而言又是一场“硬仗”。

古语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个未知的难题,陕西从细处着手,从实干入手,用勤劳与奋斗做实这项民生大事、要事。

“为了让群众把家门口的饭碗端得更稳,陕西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富平奶山羊等1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食用菌、茯茶等50多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协调指导一处处长孟随善说。

在千阳县,当地还摸索出了奶山羊全产业链升级的新发展路径和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千阳模式”。依靠奶山羊发“羊”财,在千阳,不少百姓通过奶山羊养殖实现了增收。而通过产业搭载、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自主建园、育苗销售等方式,千阳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到苹果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推动当地百姓增收,将“小苹果巧变致富果”。

产业的兴起,带来了外溢效应。洛川的苹果、周至的猕猴桃、临潼的石榴、子洲的黄芪……一个个金字招牌,让老乡们的靠农吃农的“铁饭碗”端得更稳了。

咸阳市淳化县的苹果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任保军 摄)咸阳市淳化县的苹果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任保军 摄)

“群众苦干、干部苦帮、政府苦抓”,这是源自陕西扶贫领域的“三苦精神”,如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依然很有意义。

为了让乡亲们富起来、乡村强起来,让干部帮得更好、政府部门抓得更有方向,陕西新选派第一书记8179名、工作队员16976名,新增省级参扶单位25家,参与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项工作中,保持了队伍稳定性和连续性。

“陕西通过支持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巩固发展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把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要抓手,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一个底线’。”在2021年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现场,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亚政专门介绍了推进就业帮扶的先进做法。

秦创原“解锁”高质量发展 昂起西北发展的“龙头”

清晨时分,火车发车的鸣笛声打破西安东北边的宁静。

西安港,一个西安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中欧班列“长安号”让西安和德国汉堡做上了大生意。

当前,开放不足仍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

面对短板,陕西人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开放思路。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2021年前10个月,陕西进出口总额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4%;中欧班列开行3203列、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从西安国际港务区驶出的中欧班列(央广网发 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从西安国际港务区驶出的中欧班列(央广网发 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

陕西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处在全国第一方阵。

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开放会大打折扣。富有内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是高质量开放的坚强后盾。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而言,创新是一条绕不开的道路。

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现场,一个巨大的立体芯片呈现在开幕式现场,“秦创原”的三个大字通过芯片的展现形式亮相。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诞生过周秦汉唐等王朝的陕西,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做好创新。

在2022年1月19日召开的陕西“两会”现场,“创新”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创新是当前陕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优化结构、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刘迎军表示。

陕西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才在百万以上,两院院士数十位,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新材料、增材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优势明显。

目前,陕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够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偏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创新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才能。这也是摆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

秦创原是陕西专门打造的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也是陕西破解人才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畅通科研人员的流动通道,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搞好人才服务,把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这是陕西对秦创原提出的要求。

秦创原农业板块展示(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秦创原农业板块展示(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去年陕西引汉济渭研究中心进入秦创原后,与多所高校合作,解决了工程沿线巡查无人机的动力难题,高校的科研也走向了应用,实现了多赢。

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主任孟晨表示,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成立后,串联起了上下游产业链,有秦创原这样“塔尖重器”的引领,必将持续释放“高地效应”,激发企业创造活力和高校的科研潜力。

陕西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创新型省份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借助秦创原这个“钥匙”,陕西实现这个目标,不难。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让秦创原这把“钥匙”更好用,陕西从细处入手专门提供了《政策包》,主要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5大类共70条措施。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科研实验(央广网发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供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科研实验(央广网发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供图)

经过一年多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框架基本形成,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常态化举办路演活动130多场,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2%。

秦创原的建成是陕西依托科技和人才资源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围绕高质量发展,陕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秦创原等平台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碳中和里“装着”北方能源大省的未来

陕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量稳居全国第三。而榆林的煤炭产量占陕西的70%以上。

从2010年前后开始,依靠能源经济的优势,榆林经济总量跃居陕西第二。但能源经济也给榆林带来了诸多困扰,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模式粗犷,产业附加值低,经济受能源价格影响大。

在国家明确提出“双碳”任务目标背景下,如何加快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榆林这座传统能源大市急需破解的难题。

陕西榆林高端煤化工产业(央广网发 胡少鹏 摄)陕西榆林高端煤化工产业(央广网发 胡少鹏 摄)

榆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榆林市市长张胜利给出了答案:榆林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聚焦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主攻方向,按照“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强化工”的思路,全面加快能化产业技术和产业链升级,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榆林的碳中和是陕西能源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碳中和背后体现着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

“‘十四五’陕西能化产业提出了能源开发向创新高效转型、能源利用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能源消费向多元低碳转型,化石能源向全产业链高端化学品延伸、清洁能源向可再生合成燃料和储能延伸的总体思路。”陕西省发改和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何钟介绍。

“一年多来,陕西在高质量发展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总窗口、布局一批高质量发展支撑项目、推进央企进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激发了新动能、增强新活力。”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坦言。

榆林的现代化井下采煤现场(央广网发 胡少鹏 摄)榆林的现代化井下采煤现场(央广网发 胡少鹏 摄)

成绩显而易见,问题也是摆在眼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欠发达仍是陕西基本省情,发展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强。总而言之,陕西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步便是退步。

陕西的发展代表的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种模式,对于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引领示范的重大意义。

对于陕西未来的发展,吴刚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陕西要抓住‘双碳’战略实施机遇,加大布局煤基高端能化、碳中和等项目,打造高端低碳高附加值能化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要素链的融合,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动能规模实力壮大。”

好风“秦”借力,扬帆正当时。借助时代发展的“好风”,陕西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别样的精彩。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张伟

编审:胡苗苗 李晓冉

视频:舒隆焕 吕治坡(实习记者)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424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