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青海非遗保护专家:“创新+内核”留住“文化的根”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25 15:06:47 0 水井 市集 年货

西宁1月25日电 题:青海非遗保护专家:“创新+内核”留住“文化的根”

作者潘雨洁

竹棍支起栩栩如生的战马、将军,幕布上激战正酣,弦乐伴着胡笛演奏,闻声而来的游客们从四周聚拢,青海省西宁市大通皮影艺术团非遗传承人杨成良再度开嗓,唱起薛刚返唐的传奇故事,身后热闹的青海省西宁市水井巷中心民俗年货市集上,一片“中国红”年味儿十足。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正在上演的河湟皮影戏也是其中代表之一,”青海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冶存荣介绍,“从古至今,水井巷中心一直处在市区的繁华地带,往来人流密集,如今非遗‘飞’入街头,是商业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举措。”

图为水井巷中心民俗年货市集上展销的手工艺品。 马铭言 摄

冶存荣表示,非遗保护不能仅靠传承人,而应通过消费市场回归民众视野:“让时下更多年轻人刷新印象、加深认识,关注、喜欢、运用非遗,让每个人都参与保护中。”

走进水井巷中心民俗年货市集,中央的四根立柱尤为引人注目,陶罐、拉面、蒙古包…每个柱面的图案各不相同。据了解,这些独具青海特色的图案全部由青海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们设计制作。

“这是一次实践锻炼,将课堂搬到闹市街区,学到的比校内更多。”冶存荣介绍,目前,不少非遗产品走进大、中、小学校园,青海师范大学建立研培中心,让艺术专业学生深度参与学习非遗保护、开发创意产品,同时面向社会培养传承人,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

在冶存荣看来,近年来,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重视程度都有较大提升,“地方政府的鼓励补贴举措、与商业的融合,都对保护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过去,绣娘们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精心织就,耗费数日才能完成一件绣品。”冶存荣说,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祖辈们运用勤劳和智慧,即便最寻常的生活必需品也经过精巧设计、打造,“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不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相通的。”他说。

图为水井巷中心民俗年货市集上展销的非遗制品。 马铭言 摄

冶存荣认为,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非遗产品在图案、造型、结构、色彩上都应该不断贴近当下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和现实生活,“手工艺品不一定装裱在画框里,而是要延展到其他文创产品中,使其包含非遗元素。”

冶存荣希望,消费者不仅仅局限于走马观花浏览,而是真正产生兴趣,想了解一件非遗作品背后承载的故事和文化。

“产品在形式上应该大胆创新,”冶存荣说,非遗的内核是身传口授、代代相承的手法技艺,“只要核心不变,我们就守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完)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440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