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吉林:沃土黄金带提质稳粮仓 冰雪风光电振兴新引擎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25 18:18:09 0 吉林 吉林省 冰雪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长春1月24日消息 神奇黑土地,生态新吉林。过去一年,对于吉林人来说,是平凡又不凡的一年:生活如常宁静,碗里的米饭粒粒饱满,街上的新能源汽车时时掠过;天上的卫星很遥远,静观大地的烟火气,助力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里是吉林,18.74万平方公里黑土地滋养人们丰足的生活,2407万吉林人奋力创造幸福与展望,用点滴细微构成“十四五”开局巨变。

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然在白山松水间激荡。

新农业 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之翼

2021年11月7日,立冬。

四平市梨树县青堆子村一社韩凤香家里,酸菜馅饺子在大锅里翻滚,蒸汽在窗户上蒙了层薄薄的水雾。餐桌上,丰盛的家常菜盘摞着盘,老酒已经满上,只等饺子上桌,入冬的第一顿团圆饭就齐了。

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大型现代化农机具摆满了库房,一个个储粮仓装满了金黄饱满的玉米。韩凤香是合作社理事长,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回乡创业“致富女状元”。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韩凤香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这两年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尤其2021年,玉米产量特别好,棒大、轴细,我们合作社流转的7440亩土地,玉米总产量达到了1300万斤。”说起2021年的收成,韩凤香掩不住高兴。目前,合作社拥有18000多亩农田,好农艺、好农机、好植保,加上好种子,保证了保墒增产。

四平市梨树县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央广网发 四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韩凤香所说的“梨树模式”,是为了有效遏制东北黑土地退化而研发出来适合东北的玉米种植模式。它采用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地肥力和保水能力,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2021年,吉林率先与中科院合作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力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扩大到287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3.5万台,增加农户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同时,吉林启动了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以实现保护性耕作作业监测全省统一管理。

“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农民高效务农提供了强大助力。2021年春耕生产之前,梨树县建成41个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平均每10万亩大田就有一个。监测站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把实时农业数据汇集到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再分发到全县304个自然村。农户稳坐家中,就能第一时间精准了解大田的情况。

有了科技加持,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产量都有了保障。2021年,梨树示范基地玉米产量达到亩产1077公斤,创造东北地区玉米高产纪录。

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同样享受了科技种植的红利,其打造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云平台的智能品控系统、产地溯源系统,实现了九台贡米种植全程可控,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了贡米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水平,帮助红光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农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实现了“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天在看”的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模式,树立起九台贡米的品牌形象,打造稻米产业标杆。

长春市九台区实现提质增效的丰收景象(央广网发 王强 摄)

2021年,吉林省落实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百乡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在30个产粮大县新建高标准农田504万亩。到2025年,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推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0%左右。

吉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农业,是吉林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根基。2021年,吉林粮食生产喜获特大丰收,达到807.84亿斤,创历史新高。

每一粒从吉林走出的粮食里,饱含的是“黄金水稻带”和“黄金玉米带”滋养下的优质碳水,包含的是每一位吉林农民的一年辛劳,代表着“新农人”运用科学管理、科技手段收获的好年景。

“我们现在的科学种植,不仅能增产增收,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我们把废弃的秸秆回收,一部分送到风电场做物资使用,一部分给其他养殖业做肥料,真正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韩凤香说。

新能源 牵住“牛鼻子”用好风光电

2021年11月22日,小雪。

一车车打捆整齐的秸秆正开进九台市东湖街道伯宇现代农业产业公司的院子里、厂房里,4套秸秆膨化设备轰鸣作响,送来的玉米秸秆被切成3cm长的小段后,用秸秆膨化机进行膨化,再经过补水加菌、打捆裹膜,入库发酵数十天后,即可成为牲畜的“美味佳肴”。

“玉米秸秆直接用作饲料,适口性差,利用率低。而经过膨化机加工的饲料,适口性好,牛吃了日增重能提高12%,牛长得快,我们的效益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负责人孙志波介绍。该企业主要养殖肉牛,目前存栏量大约1200头,从2016年开始利用秸秆膨化机生产饲料。“作为一家循环农业企业,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秸秆变肉’工程对生态养殖的积极作用。”

“秸秆变肉”,是指将秸秆加工成为牲畜的口粮。2021年,吉林省全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

截至2021年底,吉林全省肉牛发展到580.7万头,同比增长11.3%。秸秆饲料化利用收贮加工企业、合作组织达474家,饲料化利用秸秆121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4%。

秸秆变肉 生态养殖(央广网记者 李文清 摄)

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前房身村养牛已有30多年历史。前房身村有家庭式烧酒作坊的生产传统,烧酒剩下的酒糟用来喂牛。养殖户刘小东养牛十多年,养殖之初,因为肉牛投入成本高,只能“小打小闹”,想扩大规模,没有资金支持。

近两年,在“秸秆变肉”工程的政策支持下,刘小东获得了银行贷款。2018年,他贷款30万,存栏100头。2021年,他一次性贷款100万元,搭建了新牛棚,存栏数达到200头,养殖规模翻一番。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121.7亿元,组建“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推出26种金融产品。省直19个部门落实76项具体措施任务,对品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给予全链条支持。在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上,吉林省建设了“吉牛云”大数据平台,创新推出“吉牛普惠”“吉牛监管”“吉牛云繁改”小程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肉牛普查和普惠金融,累计登记肉牛328.7万头、养殖主体30.5万户、从业人员100万人以上。

养殖户的钱包鼓了,干劲足了。2021年底,吉林省千头以上肉牛养殖企业饲养量达34个,饲养量达13.5万头,同比增长31.3%。全省开工建设肉牛产业化项目54个,完成投资19.13亿元。

松原查干湖畔的“大风车”(央广网发 松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12月28日,晴天朗日,静风不燥。

在松原查干湖青山头风电场,白色的风力发电机与皑皑白雪融为一体,飞鸟掠过,勾画了一幅自然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冰雪纯白画卷。

维检中心的郑德威正驾车赶往42号风机,刚接到长春总控中心的指令,风机故障停摆。“我们公司有长春监控中心,各电场不设人值守,只留维检人员,哪里有故障就去处理。因为各风机相邻有几公里远,我们几乎不是在检修,就是在检修的路上。”郑德威说。

装机总容量79.5兆瓦的查干湖青山头风力发电场,有53台风力发电机组,40米长的巨型风车叶片在风力吹动下,正以1.5兆瓦/小时的速度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着电流。8级风,是“大风车”们最喜欢的风速,风缓则输送不饱和,风急则有安全隐患。

一路向西。白城市镇赉县富兴光伏发电基地,97万片光伏组件拼接成的巨大方阵格外震撼。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发电基地以每小时满发电30万千瓦的速度向全国电网输送电流。

电场修建在不适宜种植作物的盐碱地上,夏秋季节丛生的草地是畜牧业的沃土,羊群、绿草和深蓝的发光板,光电场与畜牧业的结合,碰撞出生态与科技的火花。

吉电股份汪清县振发仲安130MW光伏电站(央广网发 吉电股份供图)

吉林西部地区是国家松辽新能源保障基地的核心区,也是吉林“陆上风光三峡”的主体区。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风”“光”无限的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随着“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405亿元的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正在落成。

“到2025年,打造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超过水上三峡,新增投资约1350亿元;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个水上三峡。”吉林省能源局长王相民介绍。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新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在建及并网项目容量相当于近10年总和。

检修回程的路上,郑德威轻松地哼着小调,再过一天就该他轮休了。作为维检中心副主任,他想趁这天把风电场各处再检查一番。“可能在外人眼里,我们的收入还可以,工作也没那么紧张,但是作为‘能源人’,我们自己很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郑德威说。

新汽车 “极寒季冻区”开出吉林速度

2021年12月25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第一天。

当天17时5分,网约车司机李师傅接到了新订单,派单位置在长春市临河街附近一处考点。

“这附近有大商场,每到周末基本都堵车。但咱这是新能源车,不怕费油。以前羡慕人家南方能开新能源车,现在咱北方冬天开也没问题了。”李师傅健谈,网约车平台规定司机不能主动与乘客说话,但如果遇见主动聊天的乘客,他是很乐意分享的。“我开十几年车了,以前开捷达,现在开这红旗新能源,咱长春人这方面真享福,开自己家门口造的车,踏实。”

李师傅是吉林省参与2000辆红旗新能源换电汽车“旗E春城”项目的驾驶员之一。未来3年,该项目计划在全省陆续投放3.4万辆红旗新能源汽车。与之配套的换电站也在有序落成,目前,一期22座换电站已投入运营,可满足1500辆新能源汽车换电需求,项目计划三期换电站全部投入运营后,长春市换电站总数量将达到120座,可满足8000万辆换电汽车换电需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极寒季冻区”换电网络。

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一汽解放供图)

汽车城,长春最为骄傲的标签之一。而今,吉林省汽车产业正打造商用车制造领域从“制造”到“智造”快速发展的范本,植入智慧基因,让高端技术落地。

2021年12月14日,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在长春落成。占地5.55万平方米,总投资11.25亿元,设计年产能5万辆。

“科幻”风格的装配车间,智能AGV机器人、机械化自动输送线、灵活的机械手替代了绝大部分人力。质量过程100%数智化可控;物流配送100%无人化上线;核心指标100%可视化运营。

65年前,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型载货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65年后,“超级工厂”让一汽解放全速并入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顶级汽车智能制造赛道,也为吉林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引擎。

北京冬奥列车(央广网发 中车长客供图)

2022年1月6日,在我国首条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线上,身披“瑞雪迎春”涂装的北京冬奥列车正式上线。列车高科技满满,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制造,时速350公里,不仅为冬奥量身设置滑雪器材存放柜、轮椅存放区、无障碍卫生间等;还配备5G超高清演播室,可实现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车厢内部装饰设计把冰雪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营造着浓厚的冬奥氛围。

吉林“智造”从冰雪天地中走来,向广阔世界走去。

新旅游 冰雪天地藏“金银”

2021年12月7日,大雪。

一则名为“70后博士女厅长,英文向全球发出邀请”的新闻登上热搜榜。视频中,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用流利的英文向全世界推介吉林冰雪之美,讲述冰雪天地里的吉林故事。

“雪是奇雪,飘在空中是美景,挂向枝头是雾凇,落在地上就成为来年粮食丰收的涵养。雪是吉祥的使者、丰收的预言家。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吉林已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查干湖冬捕已成为吉林文旅的一张靓丽名片(央广网记者 郭东隅 摄)

2021年新雪季,长春的雪被赋予了全新的色彩——粉雪。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被誉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滑雪爱好者这样形容:在长春滑粉雪,你会感觉到脚下的雪像丝绸一样柔软顺滑,雪板划开雪面的刹那,板头会把最表层的雪撞飞,像船头破浪掀起的浪花。

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已然成为吉林省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自2021年10月下旬新雪季启动以来,吉林省冰雪旅游表现强劲,仅“双11”冰雪预售系列活动,冰雪旅游产品预售总额突破5.5亿元,领先全国冰雪市场。

万科松花湖、吉林北大湖、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等省内知名雪场迎来不少新老滑雪爱好者,成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祝先生是2021年雪季“入坑”的,一周两滑的频次让他迅速滑进中级雪道。“听老‘雪友’说,今年滑雪的人明显比去年多了不少,我因为工作原因是每周一、周二滑,工作日里人也非常多。”为了推动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吉林省及部分市(州)计划2022年1月底前发放消费券6500万。

乘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吉林省围绕“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持续深耕。依托长春市、吉林市一体化发展打造的都市冰雪与休闲度假集聚区;整合长白山区域特色的冰雪生态度假;培育通化红色旅游梅河新区协同发展的通梅冰雪融合发展集聚区;夯实以查干湖—嫩江湾为龙头的冰湖渔猎文化。

敦化老白山雪村夜景(央广网记者 郭东隅 摄)

冰雪休闲、温泉养生、冰雪观光、冰雪民俗,四大产品体系搭建起沉浸式冰雪之旅,重塑吉林冰雪旅游新形象。

吉林的变化,种在广袤的黑土地里,写在遥远苍穹的31颗“吉林一号”卫星大数据里,流淌进每一个吉林人的心里。

2022年1月20日,大寒。

韩凤香把从四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了解到的2022年四平市农业工作规划传达到每一位社员,她说,自己还得加把劲,也引进肉牛养殖,把“梨树模式”继续升级。

孙志波看了财务提交的2021年度报表,企业收入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0%,他计划到2022年末,把肉牛存栏量提升至2000头。

郑德威负责的青山头风电场,2021年发电总量21439千瓦时,2022年,他会和同事们继续守好风电场。

李师傅依旧健谈,“四个轮子”上的日子一直向前。

大潮澎湃,“十四五”开局之下的吉林气象万千。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郭东隅 苏高格 王永珍

【编辑:刘欢】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441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