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集中供地这一年:房企抱团拼单陷入纠结,合伙拿地还是单打独斗?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2-22 20:34:52 0 地块 联合体 金额

[编者按]

2021年2月23日,集中供地政策落地,房地产行业迈入新土拍时代。自此,土地供应从以往的“零售”变成集中放量“批发”,供应规则发生巨变。

土地供货逻辑的改变,推动房企、城市和市场转向。时值集中供地落地一周年之际,时代周报联合腾讯房产推出《集中供地这一年》专题,记录集中供地下的地产行业变革。

“市场分化萎缩、利润有限时,要进行更高质量的投资,由过去均匀、分散式投资转为向市场表现更好、团队操盘能力得到证明的地方集约化投资。”日前,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内部发言时指出,万科将改变投资策略,必要时收回“番号”。

万科调整投资逻辑,是房企在土地供给侧规则改变下集体思变的缩影。2021年,集中供地政策落地,房企拿地热情经历由热到冷的转变,土地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安信证券数据显示,2021年三批集中供地流拍率分别为6.2%、32.8%、18.9%,平均溢价率分别为14.8%、3.6%、1.8%。百强房企中,参与拿地房企数量由首批72家降至第三批28家,拿地金额占比从首批70.1%降至第三批21.5%。

集中供地意味着各城市在同一时间段批量上新地块,考验着房企的资金实力和资源调度能力。在此背景下,“拼单”拿地渐成主流,房企更加倾向于通过合作拿地降低风险、分摊资金成本。

多城土拍市场上,由多家房企组成的拿地联合体表现进取。从拿地权益金额占比来看,前50房企拿地权益金额占比均值为74.7%,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合作拿地力度明显增强。

图源:安信证券图源:安信证券

各梯队房企表现各异

无论供地方式如何变化,土地始终是房企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中供地大潮之中,土地市场呈现“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头部房企优势显现。

安信证券数据指出,三批集中供地中,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合计约为1.2 万亿元,占总土地出让金的比重为53.3%。保利集团、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等企业拿地总额均超800亿元,拿地热情空前。

过去多年,部分房企借助“三高”模式获得发展,即高杠杆融资买地、高周转回流资金、高负债维持企业运营。当房地产行业进入降杠杆周期,高负债企业忙着降杠杆,长期遵守财务纪律的企业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

纵观2021年三批集中供地情况,可以发现国企和民企拿地热情分化,前者拿地积极性攀升,后者拿地金额逐渐收缩。

2021年,国企拿地金额占比约为50%,民企约为30%。其中,民企参与度持续下降,三批次拿地金额占比分别为50.3%、26%和24.7%。

图源:中国指数研究院图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此前鲜少出现在土地市场的城投公司,在集中供地中频繁亮相。

以第三批集中供地为例,广州13宗地块中,知识城投资集团、白云城市建设、南沙开发建设等城投企业成为投资主力,地方城投累计斩获9宗地块;无锡共成交20宗土地,其中15宗地块由城投公司拍下;苏州成交25宗土地,19宗地由地方城投获得;南京成交的31宗地中,22宗地被城投公司拍下。

诸葛找房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城投公司拿地比例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商拿地谨慎导致的地块流拍问题,承接了房企的职能。但城投公司的项目操盘能力有待考察,未来项目去化情况也有不确定性。上述短板或将驱动城投公司与优质品牌房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开发。

“拼单”拿地降风险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企资金压力加大,拿地热情骤减。为给房企“减负”,部分城市放松拿地门槛,接受房企以联合体形式买地。

以长沙为例,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长沙要求房企独立购地,不接受联合体报名。第二批集中供地中,除一宗地块不接受联合购买外,其他地块均可接受两家或以上房企联合报名。同时,降低保证金要求,三批次最低保证金分别为50%、30%、20%。

房企“拼单”买地热情,不仅出于购地条件的放松,还有风险上的考量。通过联合体拿地,有助于房企分摊成本、规避开发风险,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明智之选。

在2021年首批集中供地中,房企便倾向于用“抱团取暖”取代“单打独斗”。北京30宗土地共吸引54家企业参与,其中共有37个联合体,金地+华润+保利组成的“铁三角”组合共报名21宗地。重庆出让的48宗土地中,多幅地块为联合竞拍竞得,金科所拿的3宗地均为联合体拿地,合作对象包括大唐、美的、华宇和新希望。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在热点城市较为激烈的土储竞争中,房企更加倾向于合作拿地。具体而言,各阵营权益金额占比均低于2020年,TOP11-30企业权益金额占比降幅最大,从77.8%降至74.7%。

合作转向单打独斗

通过合作拿地,联合体各方均可以获得全口径规模的提升,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硬币的另一面是,地块操盘考验各方实力、运营理念和团队配合等。联合体中任何一方出现变动,合作都有可能走向破裂。

2021年7月20日,宋都股份公告称,将放弃5月竞得的杭州运河新城土地使用权,为此将损失5000万元保证金。8月10日,宋都称“退地”行为归因于合作方祥生、宝龙的单方面违约,已向祥生寄送律师函,已将宝龙诉至杭州拱墅区人民法院。

宋都股份的一纸诉讼,让合作拿地隐患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家房企联合拿下地块后,出现退出项目、重新引入投资人等现象。

2021年4月28日,华宇、金科、新希望联合以6亿元拿下大渡口79.62亩地,此后新希望退出地块,金科成为大股东;4月29日,融创、中梁和弘阳联合以8亿元拿下巴南界石板块141.09亩地,3个月后新增大唐地产作为合作开发对象;6月10日,德商地产和德信地产以2.19亿元底价联合竞得二号宗地青白江64.4亩地块。此后,德商地产和德信地产双双退出地块,将项目100%股权交给东原地产。

联合拿地初衷是为减少不确定性,但当“队友”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时,房企更倾向于独立拿地,拼单拿地热情逐渐降温。

2月16日,北京打响2022年集中供地“第一枪”。从结果看,联合体拿地锐减,仅5家联合体报名参与,首日9宗地块中仅有2宗地块由联合体竞得。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企业选择联合拿地往往是出于分担资金压力和开发风险,但由于2021年部分房企资金承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难度。另一方面,北京土地出让文件中明确规定“谁拿地、谁开发、谁售卖”,再加上利润空间有限,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单打独斗”。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16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