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东西问丨李成:今天的中美两国青年更“近”了吗?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2-22 22:59:21 0 中国 美国 青年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今天的中美两国青年更“近”了吗?

——专访美国“知华派”专家李成

中国新闻周刊特约作者 陈雪莲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青年是怎样的?当代中美两国青年的距离更“近”了吗?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是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智库,对美国政界、企业界的对华态度与策略都有重要影响。作为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百年来首位华裔主任,李成对中美两国有着深刻的理解。日前,李成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他的中国青年观。他表示,“现在的青年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契机促使你研究当代中国青年?

李成:我的研究动机之一,是挑战那些认为中国青年没有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刻板印象。中国青年,特别是生长在数字时代的第一代人,我们把他们称作“数字原住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信息敏感,在西方学习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西方在教育、电影、体育等很多方面对他们影响非常大。然而,在美国话语体系中,一说到中国青年,就被描述为“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这种偏见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我的研究表明,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元,他们就读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各种理念和价值观。因而,对他们做简单化的评论是不公平的。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国新闻周刊:民调显示,29岁以下的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比30~40岁、50~60岁年龄段的人,要高出20%~30%。美国“90后”“00”后对中国好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成:“好感度高出20%~30%”这个数据,由一些美国民调机构和我本人15年来分别做的几次调查问卷得出,而最近的数据也是“高出15%”,这个结果无疑是正确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美国青年的冷战思维不像前几代人那么强,前几代美国人是在冷战时期的1980年代中叶长大,他们中有些人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等。第二,现在的美国青年比较自由开放,受保守的极端宗教的影响比较小。第三,美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很高,这个比例在有些美国大学占到外国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们跟自己有很多共同之处,美国青年通过对他们的中国同学的了解,加上接触到中国的功夫电影等文化、Tiktok等科技产品,对中国的陌生感消失了,而且并没有感觉到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2021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广场举行新年倒计时庆祝活动,活动开幕庆典以中国河南文化为主题,太极拳、少林功夫、扇子舞相继登台。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但我还想补充的是,和一般美国民众不同,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的年轻议员或对华事务的年轻官员,主要是“80后”,他们中很多人属于反华的鹰派。这是由于他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目前美国的战略定位把中国作为对手甚至敌人;二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在读大学时,是在美国学界主导的定量研究中成长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区。你要研究一个国家,首先要深刻了解它的人文地理、历史,你要居住那里、跟那里的人有交往,而不能仅仅靠数字和统计学来研究一个国家。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你对中国“90后”和“00后”青年的研究,他们的物质消费观和价值观有何改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成:我给哈佛大学的“90后”学生讲课的时候说,“你们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同龄人,可能和你们很像。”中国的青年人在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上,跟他们的父辈非常不同,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中国青年是在富裕社会中长大的。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22.8倍,GDP增长了33.5倍。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第二,“90后”和“00后”是在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一代。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9.76%,而到了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8%,全国近一半的年轻人可以读大学。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2020年是62%左右。青年人成为城市化的生力军。第四,这一代青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独生子女一代,2010年,中国独生子女总数已达到1.5亿人。第五,数字原住民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基于血缘和地域的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关系被改变,青年一代带领他们的父辈进入数字时代。青年的公共社会交往中心从过去的大型公共空间,转移到某个主体为中心的小型私人空间、虚拟空间。

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必然发生革命性的根本变化。

香港电脑通讯节上,电竞比赛吸引观众。电竞正逐渐成为年轻人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研究指出,今天的中国青年爱国而关注社会进步议题,美国青年是否也一样?

李成:中美青年一代都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权利,这与中美两国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有关。在美国,年龄大的白人往往很保守,有种族歧视倾向。美国的黑人、亚裔等少数族裔对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敏感,这跟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密切相关,他们非常强调投票权,不得不发声,抗议针对他们的种族歧视甚至言行暴力。中国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青年,面临的问题相似。

另一方面,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更加敏感。同时,在男女平等、同性恋、弱势群体权利、社会公正等议题上,青年一代与他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也要关心得多,更加勇于表达自我。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青年人关注社会进步议题、思想多元化,对未来世界格局来说都是好事。例如,现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遇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类在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没有更多地积极参与,无法实现团结合作。

2021年10月,“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中美青年对话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国新闻周刊:中美两国青年未来合作的领域有哪些?如何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成: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前,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全球化“脱钩”现象,并导致激进的民粹主义、种族歧视、极端民族主义等情绪,这些情绪如今还在继续上升。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加重,也进一步造成不同国家在数字经济、公共卫生包括疫苗的分发和网络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更大程度地加剧了不平等和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更应该强调人心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夸大差异,需要更有同情心、同理心、更多换位思考,要相互尊重对方。

民间交往、教育交流、文化交流、旅行业的促进,都能增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在以上这些领域,青年能够成为中美交流主要的推动力。

2022年1月,“Z 世代”走进冬奥体验派暨人文交流对话会在北京石景山区举行,教练、运动员、在华外国青年、高校学生、留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中国新闻周刊:对美国政策制定者需重视中国青年对美国的看法,你有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

李成:美国政策制定者脱离了中国青年人,或者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很多人推向反美的一方,这样的情况到底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是不是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发展?这种政策的确值得反思。对此,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要先把美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美国真正要影响中国的话,就不要用双重标准,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其次,美国政府要谴责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包括仇恨亚裔的言行和暴力。同时,FBI不能把“中国项目”用于种族定性,要取消阻碍和为难华人、华裔学者的政策。

此外,要加强和中国的民间交流,继续打开大门,欢迎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来美国大学学习交流,不要有各种限制,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开放的。同时可以派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去进行长期学习和交流。也要建立两国青年之间的各种对话机制,尤其是促进中美两国青年讨论气候变化、流行病或瘟疫、核武器控制、经济和社会的鸿沟等国际议题。(完)

受访者简介:


李成,布鲁金斯学会约翰 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董事。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18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