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缅怀MU5735同胞,“家属心理重建是很漫长的过程”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05 20:30:18 0 心理 家属 藤县
▲2022年4月4日,广西藤县,“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藤县应急处置指挥部发出的倡议书。官方已在“藤县融媒”、“今日藤县”微信公众号开通了网络祭祀平台,希望大家在线上进行祭祀、表达哀思,尽量减少前往现场聚集吊唁  图 / 人民视觉▲2022年4月4日,广西藤县,“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藤县应急处置指挥部发出的倡议书。官方已在“藤县融媒”、“今日藤县”微信公众号开通了网络祭祀平台,希望大家在线上进行祭祀、表达哀思,尽量减少前往现场聚集吊唁  图 / 人民视觉

今日清明,深切缅怀MU5735同胞。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带一抔土回去是非常好的追思形式,我们有时候需要有形的东西来寄托哀思,泥土本身有这样的文化意涵。”

“航空公司应该建立心理援助热线、网站和志愿者服务,让空难家属随时获得帮助。空难涉及很多复杂的赔付问题,如果原因调查不清楚,可能会带来持久的创伤。”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3月31日召开的“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第十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全体应急处置指挥人员和现场搜救人员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7天完成两部黑匣子搜寻,8天完成全部遇难旅客的身份鉴定和DNA检测比对工作。目前,指挥部的主要搜救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指挥部指导建立专班工作机制,开展“一对一”对接遇难者家庭善后处置工作。截至3月30日,累计安置遇难者家属695人,开展心理评估7926人次、心理辅导2917人次。

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航班在执行昆明-广州的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藤县坠落。

3月26日晚上,民航局副局长胡振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确认,东航MU5735航班上12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已全部遇难。发布会现场,全体起立为机上遇难人员默哀。

此前部分家属进入飞机坠落的核心区凭吊祭拜。向着山谷,有家属喊道:“我们过来接你啊!记得跟我们回家啊!”此次事故的心理救援专家组组长尹平说,他们为想带坠机现场泥土回家的乘客家属准备了小陶罐,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和亲人连接,有个纪念。

“什么叫死亡?怕被人忘掉。我们失去了,但是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就是在一起。”尹平说。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内针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心理援助机制逐步建立。此次东航飞行事故发生后,首批心理专家五十余人赶赴事故现场,梧州组织70名心理医生待命。

“(对事故家属的)心理援助是持续10年、20年的事情。一些应激比较严重的个体或家庭,他们的心理重建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祝卓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空难涉及事故调查、保险赔付等各种事宜,家属将需要更为长久的支持与陪伴。

 ▲在“3·21”东航飞行事故搜寻现场,有乘客家属使用陶罐带现场泥土回家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图) ▲在“3·21”东航飞行事故搜寻现场,有乘客家属使用陶罐带现场泥土回家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图)

确认遇难和搜救结束很重要

南方周末:与其他灾难相比,空难事故家属的心理状况具有什么特征?

祝卓宏:空难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灾难,它和地震、洪水、车祸都不太一样。地震、洪水是自然灾害,原因很明确,而一般车祸事故原因、责任通过监控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来。

空难的调查处置往往比较复杂,有的空难原因需要很长的调查周期,甚至有的一直不能明确原因,空难责任认定及航空公司赔付、保险赔付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这就会导致家属的心理状况也非常复杂,亲人突然遇难的心理创伤会被反复提起、触碰、报道,这就需要持久的社会心理援助和亲友支持。

南方周末:空难家属大致会经历哪些心理历程?需要什么帮助?

祝卓宏:空难后家属心理表现很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应该具体分析具体应对。但是,一般来讲,可以按照时间和心理变化状态分为五个阶段:急性应激反应期、愤怒或内疚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复原期。

第一个阶段持续一周左右,是突然得到亲人去世消息,容易产生急性应激性反应。在这一个应急阶段,不同的人反应不同,我们主要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悲痛哀伤情绪的释放、宣泄,能够大声哭出来的,适当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这是一种正常的哀伤表达,能够这样宣泄表达的人基本能很好地走过应激反应阶段。

第二类情况是情绪比较压抑,比较理性,刻意控制情绪,因为有老人、孩子,不敢表露情绪,或者要处理与之相关的各种事务,不允许有太多的情感宣泄。这类情况的家属需要适当引导着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哀伤。

还有一类则是受到的打击比较严重,出现晕厥、崩溃这样的情形,或者僵住、麻木的表现,没有语言也没有哭泣,整个人很恍惚,意识出现障碍。这种情况需要请精神科医生紧急处理。

一般来讲,能够承认亲人去世现实的这部分人,能够充分地表达哀伤;而有些人处于不愿承认亲人去世现实的状况,则会寻找各种证据资料,以证明他(机上人员)可能还活着,还抱有希望。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前几天都会一直坚持搜救,寻找可能的幸存者,也是给家属一个希望。但会在某个时间点(一般一周)给出明确的说法,确认乘客死亡,结束搜救。马航的情况比较特殊,持续的时间很长。

南方周末:宣告搜救结束是重要节点吗?

祝卓宏:对,确认遇难和搜救结束很重要,这能让家属有心理预期和真正接受亲人遇难的现实。一般会在第七天左右明确是否死亡,按照丧葬文化,头七祭奠是比较重要的哀悼仪式。不久之后的清明节也是一个令人断肠的日子,需要心理援助志愿者对家属的情感支持。

下一个阶段持续时间不定,一般要到原因调查结束,这个阶段家属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一些愤怒或内疚自责的情绪。

愤怒的表达,也是多样的。有时候愤怒会指向自己,比如家属会懊恼自责,当初如果不让他坐这个航班就好了,或者不应该让他过来看我,不应该让他参加这个会议等等,呈现出一种自我攻击或者内疚感。

如果愤怒指向外部,则会对不当的媒体报道、网友留言、组织措施、调查进展、遗物认领、航空公司接待方的态度、保险公司理赔等表达不满,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至少得到明确的调查结果出来才算结束。这个阶段心理援助很重要,可以起到心理疏导、联络沟通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就是责任认定、航空公司及保险公司赔付这种“讨价还价”的过程。赔付涉及多方的关系和责任的认定,如果赔付过程中需要不断填写各种表格、反复涉及死亡乘客的信息,家属的心理创伤会不断被触及,创伤就会持续。这个阶段心理援助也非常重要。

这个过程中,实际上真正起到心理援助作用的往往不是我们专家,也不是医生,而是直系亲属的陪伴亲友。亲友陪伴他,跟他一起去应对、处理这个事情。因此,要对亲友做一些指导、培训。

要有一个哀悼追思的仪式

南方周末:亲友应该如何更好地陪伴?

祝卓宏:这个适用心理急救的三原则,第一要密切观察家属,他身体状态及情绪、睡眠、饮食。基本的生命安全要保证,他有没有一些自杀想法,说一些极端的话,如有,要跟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及时沟通。

同时也让亲友知道,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现象是正常的。比如说哭泣,闪回,以及失眠等等,有很多是正常的。

第二是多倾听,少劝说。不要阻止他的表达,说“你不要这么想,不要那样说”。而是与他共情,耐心倾听就是了。

第三个就是连接。要跟搜救人员、航空公司人员外界的信息连接,因为这时候乘客直系亲属的社会功能往往是下降的,真正靠得住的亲友非常重要。

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急救,心理急救由亲友来做是最好的,因为真正24小时陪伴家属的,就是熟悉的亲友,他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做到。尤其是后面涉及谈判、讨价还价阶段时更是这样。

南方周末: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高危情况?

祝卓宏: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如晕厥,或者目光散乱、意识模糊的情况,比如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无法识别人和地点等。还有的人总是能听到逝者的声音,能看到逝者样貌,这种幻觉属于急性障碍。需要心理援助专家尽快提供一些药物,帮助他稳定状态,保障安全。

南方周末:陪护的亲友需要注意自我防护吗?

祝卓宏:陪伴亲友最好两个人以上,轮流换班。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这是我们做心理援助的人必须做到的,否则的话容易出现枯竭现象,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南方周末:听起来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工作。

祝卓宏:心理急救没有那么高深,其本质是人道主义的社会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经过培训学会。实际上我们身边都有一个强关系在保护着,在灾难面前强关系就会抱团取暖,你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都是这样。当你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你给谁打电话,谁能来陪伴你。亲友的社会支持就是心理急救的重要内容。

当然,心理援助、心理创伤治疗只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做。

南方周末:此次乘客家属在采访中提到,不知道该如何告诉老人、孩子亲人坠机失事的消息。尤其是孩子已经察觉到异常的情况下,该如何告诉他们?

祝卓宏:告诉老人时,要注意他的身心状况,本身有基础疾病的要特别小心。不能一下子直说,需要让他有心理预期、心理准备。

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讲,要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如果是学前儿童,可以先通过绘本故事给孩子讲什么是死亡,逐步给孩子建立心理预期,再明确告诉孩子爸爸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我原来处理过几起车祸之后的案例,他们很长时间都骗孩子说“爸爸出差了”。孩子会觉得,爸爸出差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呢?为什么不让我视频?他是不是离开我们,不爱我了等等。其实孩子能感受到整个家庭氛围改变,大人的情绪变化。

原则上是应该告诉。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所以最好在心理专家指导下告知亲人。告诉的时候首先让对方有个心理预期和准备,其次是明确亲人逝世了,不是出差出国。另外,要有一个哀悼追思的仪式。

南方周末:哀悼仪式可以怎么做?

祝卓宏:这次我看到有一个非常好的追思形式,就是带一抔土回去。我们有时候需要有形的东西来寄托哀思,泥土本身有这样的文化意涵。疫情期间,许多家属不能见到亲人的遗体,他们也会以衣冠或者照片来替代,要有一个告别,作哀伤处理。

实际上每个家庭不一样,应对的方式也不同。这次事故的遇难者家属,可以在告知家人以前,请心理专家介入,寻求援助,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核心现场进行搜索。(新华社/图)▲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核心现场进行搜索。(新华社/图)

家属回家后须有持续心理援助

南方周末:目前指挥部已确认,东航MU5735航班上人员全部遇难。对此后的心理援助,你有哪些建议?

祝卓宏:一般我们说,心理援助是持续10年、20年的事情。一些应激比较严重的个体或家庭,他们的心理重建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早期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能够有效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这是有实证研究的。但预防归预防,空难调查及保险赔付持续时间长,在前两个阶段以后,第三个阶段即讨价还价期特别值得关注。

我认为航空公司应该专门设立针对空难家属的心理援助专项,建立心理援助热线、网站和志愿者服务,能够让家属随时获得帮助。因为空难涉及很多复杂的赔付问题,特别是空难的原因调查不清楚,可能会带来持久的创伤。如果赔付过程中家属很不满意,这个创伤也会持续。

另外一个就是保险公司,建议可以建立灾后心理创伤治疗保险,为后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症治疗,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这一阶段以后,家属可能回到原籍地,这时候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做遗物整理,进行真正的告别,睹物思人,可能会进入第四阶段即抑郁阶段。

南方周末:家属回家以后,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心理援助?

祝卓宏:如果这个阶段没有追踪,心理援助就结束了,这才是个大问题。这时候应该让他们随时能得到救助,热线电话是必须的。其次是支持网络,它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建立。

如果家属不主动求助,不愿意见人,这时候社区应该建立社会心理援助机制,社区社工或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可以主动上门走访,越是不求助的也有可能越是严重,而不是打电话的才需要帮助,应该定期随访。当然,大部分都能在社会各方面关怀下和心理援助支持下,顺利走出空难阴影,重新回归生活正规,这就是第五阶段,复原阶段。

南方周末:对于这次空难来说,现场的搜救人员及其他空乘人员也会受到冲击,他们需要什么心理支持?

祝卓宏:航空公司内部与此次失事航班的空乘人员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肯定要去做一个危机干预的。实际上东航已经做了。

这一危机干预也依据人际距离及应激反应程度,做不同的安排。如果是与遇难的机组人员关系很近,平常吃住在一起的人,是需要重点干预的,甚至需要一对一心理援助;如果只是同在一个航空公司,但是没有见面的,可以进行集体干预。在目前事故原因没有查明的情况下,停飞同一型号的飞机是很重要的。国际上有一套方法叫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国内有不少经过培训的专家,可以邀请这些专家参与处理。

对于搜救人员来说,在进入现场执行搜救任务前,应该进行动员,告诉大家要注意什么,出现不同的情况如何应对。比如现场航空煤油的味道很浓,或者看到遗骸特别紧张,晚上做噩梦或吃不下饭怎么办。一支队伍应该配备一个心理援助团队。

任务完成之后,应该请心理援助人员对他们进行集体心理干预,也可以是小组访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反应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评估和筛查有无严重问题,根据情况进行后续处理。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58554.html

下一篇:要点汇总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晋ICP备2022003293号-1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