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焦点访谈:护航“神十三”回家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17 06:10:13 0 神舟 航天员 飞船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在太空出差半年的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回家了。半年的时间,创下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在太空驻留的新纪录,也是对整个载人航天系统的最强实战考验。在经历了两个乘组的飞行后,中国空间站圆满完成了建造的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进入正式的建造阶段,整个载人航天系统也逐渐完成了从原本的单次任务模式到长期任务模式的转换。

4月16日上午10时左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太空出差半年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天地各系统的合作努力下,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是中国航天员到太空出差后坐飞船回家最快的一次。航天员在今天凌晨搭乘神舟飞船离开核心舱组合体后,10点左右就回到了地球。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杨海峰说:“返回段以前都是一天左右,24小时,或者多一点,比如说神十二当时因为做了绕飞实验,从分离到落地大概是28小时左右,坐在小空间里面确实很难受。所以这次神十三在轨飞行期间我们进行了论证,提出这次快速返回,从分开到落地总共是9小时左右。”

神舟飞船返回提速,是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任务阶段后对航天员往返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整个空间站任务常态化的缩影。在今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地面飞行控制系统如何实现更高效的飞船控制、航天员支持系统如何为航天员在轨的每分每秒保驾护航、测控系统如何紧紧追随飞船的轨迹,地面搜救分队能否时刻待命迎接航天员的返回,都关系到空间站能否正常运行。

4月16日凌晨0时4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与核心舱组合体分离,正式开始返回之旅。此时,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要密切关注各个飞行器的一切数据。这样的坚守从去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升空后就开始了,航天器的平稳飞行,是完成一切任务最基本的前提。

在这些常年值班的航天工作者中,许多人都身兼数职,既要保障航天器的正常飞行,又要准备后续飞船的发射、返回,还要投入新的飞船设计。面对接下来长达10年左右的任务,神舟飞船的飞行控制工作在神舟十三号飞行期间得到了优化。

杨海峰说:“我们尝试选了3000个左右的关键参数交给专门的自动判读软件进行判读,如果有一些关键的事件,比如说航天员要出舱了,或者是要太空授课了,我们要参与,其他时间我们24小时待命。有报警信息的话,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我们去处理报警信息。”

飞行控制流程的高效运行,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顺利完成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完成第一次太空授课; 2021年12月27日,翟志刚、叶光富完成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2022年1月6日,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一次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

4月16日上午9点30分,神舟十三号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飞船开始进入最后的滑行阶段,随着返回速度不断加快,航天员的身体也在经历最后的大考。此时,在地面的支持大厅里,航天员中心的专家也一直在实时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

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总调度陈军伟说:“曙光医生会在返程的全过程中监测航天员的心率、体温,包括呼吸这三大主要的核心生理指标,然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6个月的驻留期间,地面支持人员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在线,关注航天员们的一举一动,从生活到工作,随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经历两个乘组的驻留后,以曙光岗为代表的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已经成为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强大的后盾,也是顺利完成任务的最佳后援。

中国航天员中心载人飞船环控生保主任设计师吴滨说:“我们今后的目标是一方面提高设备工作的可靠性,一方面延长在轨停靠期间设备寿命,保障航天员在轨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4月16日9时18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第一次落点预报;4月16日9时3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第二次落点预报。入大气层后不久,神舟十三号就要迎来返回过程中最紧要的时刻——黑障区。进入黑障区后飞船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只能依靠自动程序飞行,因此返回前最后状态的确认就非常重要。

和田活动测控点是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过程中追踪飞船进入黑障区的最后一个站点。从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任务开始,他们就在这片沙漠戈壁中服务返回的航天飞船。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田活动测控分队队长胡凯说:“我们要给他们进入黑障保驾护航,把数据发送到北京飞控中心,为北京中心提供更精准的落点预报。另一个方面就是进行应急发令,确保它进入黑障安全。”

新疆大漠,远离人烟,是空间站任务测控的绝佳位置,但特殊的气候条件也会给任务带来一些干扰。

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历次飞行之间间隔时间不定,和田活动测控点之前是一支车轮上的队伍,每到飞船返回之前转移到指定位置展开短期工作。进入空间站阶段后,这个临时站点进入了固定状态,除了负责飞船返回的测控工作,也接手了一部分日常测控的任务。全队60多人在茫茫沙漠边驻扎了下来,为空间站和航天员在太空的日常任务保驾护航。

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黑障区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了第二次落点预报,这是他们根据各个站的测控数据,结合飞船返回程序得出的结果。进入空间站阶段后、航天员返回时,都会有落点预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胡军说:“船上是一套自主的导航系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实时预报落点。我们靠北斗导航、星敏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这些组合导航,再加上比较强大的预测制导能力的话,我们才能搞得比较准。”

落点的精准控制是飞船制导导航控制分系统和包括降落伞在内的回收着陆分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前,雄鹰和猛士代表的返回着陆场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队,早在凌晨就已经从驻地出发,奔赴飞船预定着陆区域。

搜救分队要在神舟飞船返回舱着陆的同时,到达着陆点,不仅需要精准的导航,更需要在沙漠、戈壁、山地等不同地形间具备快速移动的能力。为了能准时准点接到出差回家的航天员,在日常训练中,横穿沙漠、快速行动、准时到达指定地点,是搜救分队经常要训练的项目。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返回舱着陆后,接航天员回家只剩下最后一个关键动作——开舱门。此次开舱门的苏黎明已经是搜救分队的第三名开舱手,为了在返回舱落地后尽快让航天员出舱,他向前辈学习,与同事比拼,用独家妙招训练开舱门的手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现场处置队员兼开舱手苏黎明说:“最难的是返回舱内外气压的平衡,我们平常训练会用高压锅模拟气压平衡阀的平衡感觉,放气阀只需要提起来,然后让气体缓慢排放出来就可以了。后来找到了车胎放气的方法,拿一根小铁钉,然后找自己发力的感觉,匀速放完,要找这种感觉。”

为了应对常态化的地面搜救任务,苏黎明和队里的许多队员都是一专多能,艰苦训练就是为了航天员返回的这一刻。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在即,神舟十四号乘组随后也将出发,在轨参与中国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建设,并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实现在轨交接。地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地面各系统多年精心、认真锤炼的这张守护之网,将会更好地保障中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飞行。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36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