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什么是哲学?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0 21:23:37 0 哲学 世界 不同

作者简介

陈先达

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躬耕哲学领域近七十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陈先生厚积薄发,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哲学随笔,如《静园夜语》《哲学心语》《静园夜话》《漫步遐思》等。近日,陈先生汇聚多年思想灵感,又推出新作,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人的地位与价值等命题,饱含生活气息,引人入胜。

什么是哲学 

对什么是哲学,罗素并没有给出定义,但有个描述性的说法: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至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又像科学一样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哲学确实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不能说没有答案。不同的哲学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不仅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生价值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哲学对自身问题的回答也不一样。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是被感知”和“存在是不依赖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哪个正确?认识从哪里来?有天赋观念吗?等等。看法都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是这样,哲学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完全不确定的、没有正确答案的哲学,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有价值吗?人类为什么需要这种没有答案的哲学呢?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哲学不能是哲学家的胡说八道。哲学可以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在哲学中可以区分出正确的回答和不正确的回答。从这个角度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说,它不是神学。例如,人的认识只能来自实践,而不可能是头脑中自生的,天赋观念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在人类产生以前世界就存在;人类产生以后,在改变世界,但世界并不因此成为依赖人的存在。即使人类不存在,世界仍继续存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因此,世界的客观性是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正确回答。这种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可以这样说,有些哲学问题可以有正确的答案,有些则没有,正在探索;不能笼统地说哲学没有答案,否则,哲学真像一件破披风,任何人都能披上。马克思作为一门新哲学的创始人,强调哲学应该是关于真理的学说,他反问道:“哲学是不是应该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这句俗语所说的那样,对每一个国家都采取特殊的原则呢?哲学是不是应该在一个国家里相信3×1=1,在第二个国家里相信女人没有灵魂,而在第三个国家里却又相信有人在天上喝啤酒呢?难道存在着植物和星辰的一般本性而不存在人的一般本性吗?哲学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

马克思把哲学看成关于真理的学说,而不是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的思辨学说。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中的变革密不可分。马克思要创立一个不仅能说明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的哲学。如果哲学根本不可能提供真理,只会无休止地自说自话,怎么可能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创造一个科学地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学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正因为它具有科学性,才能发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具有科学性的答案。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提供全部哲学问题的答案。哲学领域无限宽广,我们会面对许多哲学问题,因此哲学是一个大家族,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哲学家都会对哲学提供多样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哲学,它能广泛吸收各种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创立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都进行过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如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传统哲学,关注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其他哲学的成就和动态呢?在哲学研究领域,孤陋寡闻,只埋头自己的专业,就不可能有宽敞的世界眼界。世界如此之大,科学发展如此迅速,新问题如此之多,各个哲学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其中,肯定包括新问题、思考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肯定是有益的。

哲学家是追求真理、从人们熟知而并不真知的事物中揭示秘密的人,他使人学会思考。但从有人类以来,真正的哲学家并不多,这一点叔本华也承认。他说,一个哲学家能为自己在哲学青史中留下名字,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你读读中外哲学史,数数人头,并不多,即使在哲学最发达的年代,也为数有限。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理解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具体对象是相对容易把握的,而一旦进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层面,就相当困难了,因为它是人们用任何实验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除了借助思维抽象能力,没有任何工具可用。

一个真正的学者,究竟应该是面对文本还是立足事实进行研究?面对文本,我们最多可以做一个哲学史家,而面对事实,面对世界进行思考,我们才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成为一个思想家。面对文本,我们可以成为一位学者或专家,但难以提供新的思想,至多产生照着说之后的读后感,真正的新思想不是来自文本,而是来自对现实的关注。叔本华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譬喻:讨论和比较别人所说过的东西不会特别帮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洞见,也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因为这样做始终就像把水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而已。只有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才能真正充实我们对事物的洞见知识,因为只有事物才能永远近在眼前,随时为我们提供认识的活的源泉。如果只从书本中讨生活而不关注现实,在叔本华看来,这种人就好比一次次重复地把旧瓶子倒转过来,生怕漏掉最后一滴水,而对自己脚下潺潺流过的活水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他还批评说,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就是,哲学是一门由纯粹概念组成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的生长不能依靠编织纯粹的抽象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与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要在哲学领域里做出真正的成就,不可能通过组合概念就能实现。哲学就如艺术和文学,其源泉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把握。而且,无论一个人怎样沉迷于仰望星空,而忽视地上的一切陈设,他也不可能在世界发展中保持冷血,始终不投入行动并切身感受世界发展带来的震撼。

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区别意见和真理。意见是个人的,真理才是属于大家的。真理如磁石,它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而意见尤其是荒谬的意见,则是错误的路牌,它把人指向错误的方向。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会不断丰富,但不会被推翻。即便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误解或社会原因被遮蔽,但浮云难以遮日,真理归根到底会被承认。而一种错误的哲学不管它如何流行,如何符合一定时期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成为显学,但终究会烟消云散,成为过眼烟云。正如一种时髦可以流行于一时,但不会永远流行。

哲学当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科学知识,因为它必须面对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没有知识依据的玄思冥想只能是空洞的思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来源说,既包括对人类知识积累的继承,也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依据。但就哲学的对象和功能来说,它并不研究具体科学,因为具体科学只研究世界某个特定领域,而哲学研究世界的整体,是以普遍规律而不是以特殊规律为对象。

不理解整体也难以理解局部,正如不理解人的结构的整体,也难以理解人的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一样。就这个意义说,哲学如同乐队指挥,尽管其不演奏任何一种乐器。一个乐队少一种乐器仍然是乐队,而没有指挥则没有乐队。一个乐队既需要乐器演奏者,也需要指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一样,既需要各门具体学科,以便深入认识局部,同样也需要能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的整体思想。哲学就是从世界整体把握世界的学说,所以我们把哲学称为世界观。

叔本华曾把客体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比喻为琴与琴拨子的关系,虽然人有同样的大脑但对相同的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像。为什么会这样?人们往往误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味着对象相同,主体意识必然相同。这是一种机械反映论的观点,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于强调人的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有其物质根源。那么,为什么面对相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呢?这就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在接受外界的东西时,头脑中会经过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从而形成对同样对象的不同反映。人不仅是通过大脑反映对象,而且人们原有的前识也参与认识的形成,这个过程中有评价的作用,不同的评价会影响对对象的反映。如果这样说,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岂非无用?不是的。它有用。因为当我们深入研究为什么对象相同而思想、意识不同,或者对象相同而形成的影像不同时,我们还要回到物质第一性,回到存在决定意识上来。因为不同的思想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肯定有它的现实原因,这个原因不在主体自身而在主体之外的存在。用琴拨子弹琴,不同的人会弹出不同声音,原因就在于琴拨子的力度或弹琴者的手法不一样。如果没有琴拨子,琴永远不会发出声音,否则就是列宁说的发疯的钢琴,自我弹奏。

没有对象和对对象的反映,就没有思想和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同样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这是辩证法。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不用琴,只有手指能发出琴声吗?如果只有琴没有手指,琴会响吗?都不行。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主客体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参与反映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心情,情绪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也不同。情绪上愉快与恶劣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样东西产生爱憎两种不同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发怒时,往往会导致认识片面性的原因。情绪不仅影响健康,而且影响认识。中国哲学强调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得。人只有在冷静时才能正确思考。另外,主客体关系不仅是认识论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因为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历史,就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毫无变化的主体和客体是不存在的。

哲学应该具有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推动哲学思考。但哲学的好奇不同于“包打听”,不同于对别人别事感兴趣,哲学的好奇心意在探讨事物的本质,探讨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而不是探讨社会新闻、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事。因此,哲学家的好奇可以称为惊奇心,而单纯好打听别人家的闲事,则只是好奇。好奇与惊奇的不同之处在于,惊奇指向求知,而好奇只对打听闲事感兴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摄影:伟康设计:跳跳校对:顾小白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613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