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以人为本讲好民事检察故事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5-23 15:19:33 0 民事 疫情 受众

2018 年10 月24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加强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鲜明特色。 

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迎来重塑性变革,民事检察部门,也就是第六检察厅登场。做强民事检察,促进司法公正,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讲好民事检察故事,彰显民事检察工作的核心内涵和深厚底色,做好舆论引导的“发声器”“稳定器”“扩音器”,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触碰热点,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民事检察的主要职能是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自1988 年以来,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民事检察的职能不断完善,民事检察的内容也不断丰富。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当事人在诉权被侵犯时能够更及时地得到救济,将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执行活动和调解书等纳入检察监督范围。 

不管是民事诉讼还是执行活动,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案件量大、涉及面广。当前,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在万众皆媒的时代,各类信息掺杂舆论场,新闻媒体在做民事检察报道时,就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找准民事检察工作与受众同频共振的切合点,及时主动发声,传递各项重要方针政策,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 

2020年年初,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新课题。涉疫合同纠纷如何处理?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这些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公众迫切需要得到法律框架内的解答和指引。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检察机关以身作则做好检察机关自身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为社会各界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有利司法环境。最高检民事检察部门在服务保障疫情阻击战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合同纠纷案件,依法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司法保护;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依法保障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医疗纠纷案件,依法化解医患矛盾;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执行监督案件,依法监督法院采取合理的执行措施,确保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等等。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做到快速反应,有力引导,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新闻报道要把握住时局、时效、时机,准确判断新闻事实价值,迅速制定新闻报道方案,将民事检察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引导当事人在疫情之下调解协商、互谅互让、共担风险、共渡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例如,复工复产期间,一些企业出现了劳动争议和纠纷,劳动者迫切地想要知道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面对劳动用工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方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期待有所指引。2020 年5 月11 日,《工人日报》刊发最高检第六检察厅厅长冯小光的访谈报道,介绍民事检察工作妥善化解劳动者因治疗、隔离,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延迟支付报酬等引发的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引导企业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等,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 

以小见大,增强报道贴近性

一篇新闻报道是否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否有引发共鸣的情感触动,关键在于新闻报道是否深入群众、以人为本,围绕“人”来反馈问题与解决问题。从新闻传播规律来看,新闻舆论工作要“以百姓心为心”,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回应群众的期待关切,转作风改文风,使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群众爱听、爱看、爱传,取得最佳效果。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权威、专业、严肃,但在融媒时代下,传统媒体要特别注重转变表达方式,避免站在单纯的理论制高点去俯视或论述说教。 

如何让民事检察报道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做到鲜活生动,“热气腾腾”?相比动辄“大而全”的说理论述,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从案例出发,讲述好、传播好一个个民事检察故事,往往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对很多普通受众来说,检察工作听起来很“高大上”,离自己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一定距离。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拉近受众与检察工作,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检察工作的距离,提升报道内容可读性,其中一个策略就离不开“讲故事”。一个鲜活的案例可以成为一个生动的法治故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传递新闻大背景、大主题要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在故事性的新闻讲述中,要注意转换语态,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要用生动饱满的情节、细致入微的分析,以浅显、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让受众明事理、懂法律。 

例如,《工人日报》于2021 年5 月13 日刊登稿件,报道在一起劳动者讨要加班费的过程中,最高检向最高法抗诉获改判助力劳动者维权。报道聚焦一女员工一波三折的维权个案,以深入的采访、故事化的表达、丰富的细节,还原了重庆一超市女员工为讨要万余元的加班费,把这起“小案”,从劳动仲裁打到一审、二审、再审的曲折经历。直至最高检向最高法提出抗诉并获改判,她的诉求最终得以实现。稿件对宣传民事检察工作起到积极作用,让老百姓在这起法治故事中切实感受到,检察机关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走出诉讼能力缺乏的困境,积极引导群众遇事信法、遇事找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为民的温度。 

丰富载体,实现多渠道创新表达 

民事检察工作专业性强,该领域的报道也对专业性有很强的要求。但要想让报道内容真正走近受众,达到入脑入心,还要增强用户意识,细分受众,增强互动性。 

融媒体语境下,传播手段更加多元。面对技术引领业态的潮流,传统媒体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工具和方式。当前,传统纸媒的多元全媒体矩阵已经形成。具体到民事检察报道工作,就要将民事检察新闻和融媒体相统一,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善用动图、音频、短视频、直播、H5、VR等多种形式,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讲好民事检察故事,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以对民事检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事支持起诉”的报道为例。长期以来,检察机关通过民事支持起诉制度,为不会、不敢、不善提起诉讼的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法律帮助。《工人日报》刊登报道《有理官司难打赢?别担心,“国家队”出手了》,用较大篇幅具体介绍了这一制度,以及该制度如何为特殊群体开辟维权新渠道。与此同时,针对农民工是民事支持起诉的重要服务对象,对进城务工人员支持起诉讨薪的案件占民事支持起诉案件的半数以上这一背景,制作更具“网感”的标题《@农民工 不能不敢不善提起诉讼?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内容上力求短小简洁,增强服务性,在工人日报客户端发布。文风的选择上还注重转换语态,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主流意识的灌输,而是与受众平等交流,既“权威话语,以理服人”,也“轻声细语,以情动人”。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起到了较好的融合传播效果。 

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民事检察新闻报道带来新的课题。唯有紧扣时代,以人为本,把民事检察专业的工作内容,用亲民的视角创新表达,才能争取更多受众,增强受众对民事检察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法治观念。 

(作者系工人日报社国内新闻部编辑)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835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