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创见”生物艺术展:生命科学与现代艺术的互视和对话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5-27 06:10:52 0 生命 艺术 培养皿

赋科学以色彩

给生命以观照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话

5月25日

由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

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

承办的

“创见”生物艺术展

在学校艺术馆与师生见面

▲“创见”生物艺术展(周全 摄)▲“创见”生物艺术展(周全 摄)

展览现场:抚慰心灵的神奇“支点”

一束光线,从艺术馆门口射向一幅古老的洞穴壁画,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开始,“创见”生物艺术展用新颖的“隧道”壁画引导观众思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

穿过“洞穴”,“创见”二字清晰可见,培养皿制作而成的盲文符号“心灵的支点”“心灵的指针”映入眼帘,这是2022狮山艺术节和狮山读书节的年度主题,亦与“创见”相耦合。培养皿镶嵌在五线谱之中,寓意生命的乐章。

▲《铁饼的落点》,该装置以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和校园日常生活物料为素材,构建了跨越展厅空间的装置造型,从掷铁饼者手中抛出的动线,象征真理与艺术绽放光辉的思想轨迹,分落三处,自成一体。取材于[希腊]米隆《掷铁饼者》(雕塑,公元前450年)(周全 摄)

艺术馆一角,延展出三条轨迹线,构成了贯穿整个展厅的大型装置《铁饼的轨迹》。第一条轨迹的落点带出了混沌的世界,象征着生命的诞生;第二条落点在生命金字塔,代表文明的诞生;第三条落点在一组实验室器皿的组合中,代表科学的诞生。

展览紧扣“科学与艺术”的年度文化活动主线,尝试以跨学科协作的方式,揭示科学与艺术的相融与对话。它将时间、生命等作为乐章音符,简洁明了的象形文字墙绘、动感十足的生命落点线、变废为宝的培养皿名画作品、精致细微的拼装《五牛图》,这些都是将创意、构图设计和色彩搭配一步一步融通的科学艺术作品。

▲取材于[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油画,1503-1517年),由师生拍摄的校园图片拼接而成(周全 摄)

▲取材于[挪威]爱德华·蒙克《呐喊》(木版画,1983年),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下微生物影像图片拼接而成(周全 摄)▲取材于[挪威]爱德华·蒙克《呐喊》(木版画,1983年),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下微生物影像图片拼接而成(周全 摄)▲取材于[荷兰]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油画,1888年),由用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周全 摄)▲取材于[荷兰]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油画,1888年),由用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周全 摄)▲取材于[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1665年),由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周全 摄)▲取材于[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1665年),由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周全 摄)

“这是我们同学们做菌群实验后留下的培养皿,看似废弃的实验用品,在色彩搭配和艺术装点后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在《向日葵》画作前,展览科学指导、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雯莉教授详细介绍了用杆菌培养皿拼制梵高名作的过程。

▲“生命的金字塔”,由植入水稻种子的三角瓶构筑(周全 摄)

现场,“生命的金字塔”引得不少师生观展“打卡”。它由2500多个三角瓶码放排列而成,金字塔内的“呼吸灯”有节奏闪跳,象征生命的节律与脉动。“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没想到我们每天做实验的三角瓶会这样受人喜欢,展览让无生命的小瓶也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今天看它们都变得如此可爱,光芒四射!”展览科学指导、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齐迎春老师介绍道。

▲“焕新”(周全 摄)▲“焕新”(周全 摄)

在第三条轨迹线下,很多师生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这些看似很破的瓶瓶罐罐,一旦给予生命关注,经由艺术创作后可以赋予它全新价值!”展览艺术指导、文法学院艺术设计系展示设计课程教师夏婉婷介绍说,试管、瓶塞、器皿,在灯光和造型下显得灵动多彩,富有生命力。

▲《致敬》(秦仁强,综合材料西班牙牛皮、油画布、胶水、碳条、玻璃、培养基、菌,2012年)(周全 摄)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的感知,来源于自我心灵的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人的心得体会,不断启迪后学。”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是一幅传世佳作,后世有不少艺术家把它作为创作题材。展览艺术指导、园林学院副教授秦仁强老师2012年从《五牛图》汲取灵感,围绕韩滉的五牛造型特征,采用西班牙牛皮做主要材料创作了《致敬》,表达了向生命和大师致敬的心意。

▲取材于[中国]韩滉《五牛图》(工笔画,唐朝)(周全 摄)▲取材于[中国]韩滉《五牛图》(工笔画,唐朝)(周全 摄)

在艺术馆南侧,整面18米展墙上的《五牛图》引人瞩目。它以传世名画作为“画板”,在牛的骨骼轮廓处,用试管勾勒出生命的线条,预示古今融通、折射生命观照。

▲[印度]泰戈尔《生如夏花》(周全 摄)▲[印度]泰戈尔《生如夏花》(周全 摄)▲顾城《白昼的月亮》(周全 摄)▲顾城《白昼的月亮》(周全 摄)

25日上午,100余名师生参观了展览。华中农业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翅、廖济忠、杨少波、张金洲和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师生及机关党委工作人员一道参观展览。

▲师生观展(蒋朝常 摄)▲师生观展(蒋朝常 摄)

“生命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生命的一种呈现,将艺术与生物融合去做展品,既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又以科学的姿态体现了艺术的多样。” 校党委书记高翅向在场的观众分享了他对本次展览的理解。

绘画、雕塑、文学、建筑,原始洞穴壁画、敦煌壁画、汉代砖画、米隆、毕加索、达芬奇、梵高、蒙克、维米尔、韩滉、泰戈尔、顾城……展厅里人潮涌动,带着欣赏、惊奇和赞叹沉浸于作者奇思妙想的创意里,同学们不时用手机定格于精美的艺术品中。

幕后故事:熬炼出来的“生命美学”

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推翻、重构,再推翻、再重构,是否定之否定、修改再修改……

▲师生展开创作研讨(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师生展开创作研讨(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

“从‘创见’提出到实践,历时三个月,”夏婉婷老师说,“期间大方案修改过三次,‘小修小补’没法计数……”她说,他们曾经“天马行空”想出了一个“生命之树”的装置方案来,兴致勃勃冲向真菌楼的时候却发现,温度、湿度和生长周期都不利于艺术展现。

每每“无功而返”的过程,都是一种提升,夏婉婷说:“这次艺术创作就是一种‘熬炼’, ‘放开思路’‘解放思想’,不能实现的想法权当‘放弃的艺术’。”

在文法学院视觉传达1902班的石一鑫看来,每一次推倒重来都很难受,有时候甚至需要“心理建设”,但她回忆,在主创人员陈雯莉老师、齐迎春老师、夏婉婷老师和秦仁强老师的共同指导之下,艺术表达逐渐提升,“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涅槃重生。”

“创见”艺术展本身抽象于艺术课堂和生物实验课。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实展”,艺术系的同学们多次去生科院寻找灵感、实地调研、参与实验。“最高兴的是一次在墙角发现了一堆杂菌和霉菌器皿,大家莫不惊奇于其色彩绚烂,一个生命的灵动突然掠过脑海……”

“紧张高效,配合默契,全员参与,惊喜连连”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科2021级微生物学硕士谭述新对于创作活动的感受。他说,最惊奇的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和科学与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科学艺术化,就在上周六我们还加固培养皿,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石一鑫回忆道。为了赋科学以生命,文化办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经常挑灯夜战。

而在齐迎春老师看来,最辛苦莫过于那2500个三角瓶的搜集、整理、制作,齐迎春介绍道,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还得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生物学国家级中心实验技术老师一共11人,有8人参与其中,连续几个周末加班加点。”

文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参与创作的师生人数超过100人,他们有的是艺术专业学生,有的并是没有任何艺术功底的自然科学学生。他们围绕生命“母题”而创作。

“忙的是科研,做的是艺术!” 洗三角瓶、配培养基、分装培养基、封口、灭菌、摆水稻种子和聚瓶成塔……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基因组学博士肖琴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课题组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齐老师或这样鼓励他们。

▲“对话”(冯楠 摄)▲“对话”(冯楠 摄)▲驻足观展(蒋朝常 摄)▲驻足观展(蒋朝常 摄)▲定格《五牛图》(费颖轩 摄)▲定格《五牛图》(费颖轩 摄)

他们也曾纠结过,万一离开实验室的三角瓶植物不能生长呢?懊恼之时,他们得到的鼓励是:“不必求全责备,就像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样,探索者们发现生命、揭示生命,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艺术。生命是人之所见,艺术是人之所创,‘创见’是一场生命科学的艺术。”

在科学与艺术交融贯通的语境下,一切皆可以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重新创造。“连小瓶都变得可爱了,还有什么不可爱呢?所以爱的能力更强大啦!”当看到成果的时候,他们觉得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无意识中增强了他们的生命体悟。

▲布展现场(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布展现场(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

一个小插曲,让“创见”团队师生感动于心。5月20日晚,艺术馆布展正如火如荼。这时,一个小朋友跑进来,仔细地观察着培养皿,还跟师生一起认认真真制作起了培养皿……小朋友的举动让大家顿时少了困意、多了信心。

深度参与创作的师生们认为,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科学艺术的体验,更是理性和浪漫的创意,文理融通的体悟,生命和自然的体会。正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20级微生物学硕士梁清源所言,“生物与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生命的韵律一直在被探索者们努力探寻着,‘创见’只是开始,生命之美值得继续被开发。”

学校文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无关成功与失败的生命体验,“希望师生在欣赏之时能察觉一些科学艺术之美,启思悟道,感知美、启发真、呵护善……”

文 | 蒋朝常 伍薇

视频拍摄、剪辑| 王欢

编辑 | 徐行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854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