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焦点访谈:潜心科研路 矢志报国心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5-31 06:08:44 0 盾构 团队 脊柱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要靠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截至去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达到了9100万。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了中流砥柱。他们心怀强国梦想,投身科研一线,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国在科技领域继续成就非凡。“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首次实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首个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问世、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

吴南,今年36岁,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他专攻的脊柱畸形是高致畸致残性疾病,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脊柱畸形手术是一项耗时极长、精细度极高、难度和风险极大的手术。

吴南师从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邱贵兴院士,十几年来,吴南做过的脊柱矫形手术,时长超过了1万小时,让很多脊柱畸形患者摆脱了病痛,可以抬头挺胸走出医院。

每一次手术,都要在毫厘之间求精准,在体力上、技术上突破自己的极限。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吴南的业余时间很有限,却一直坚持做着一件事,研究脊柱畸形的遗传病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脊柱畸形患者超过4000万。如果能找到致病的基因,早诊断、早干预,患者可能就不需要走到做大手术那一步,可以大大减缓病人的痛苦。2010年,在邱贵兴院士带领下,吴南一边在治疗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一边专注于脊柱畸形致病基因的研究。多年后,他把科研成果送到国外最权威的医学杂志发表,却得到这样的问询。

吴南说:你要到世界水平杂志来发表,你就要证明你的这个科学发现是具有世界普适性的。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难题,我们就需要找国际多中心合作者来进行相应的验证,当时收集了国外6个中心4个人种的数据,来验证我们的假说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吴南的论文最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不断被国外同行所验证。此后,在协和医院和科室支持下,吴南所在团队构建了我国首个国际领先的骨骼畸形遗传研究体系,获得世界广泛认可,被称为“中国模型”。这些科研成果也是中国患者的福音。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有恒心与韧劲。创新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惧艰辛、攻坚克难的努力。王杜娟是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最早是一家施工企业,并不生产工程装备,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都是进口,王杜娟他们当时的工作是维修设备。

王杜娟说:“它是一次成型的型钢,所有型钢尺寸跟国内标准基本都不一样,我们希望按中国标准来设计,他们不愿意,产能不足。正好有一台旧机器能够满足我们工期,旧机器但是也要按照新机器价格卖给你。”

处处受制于人,不仅受了很多的窝囊气,还影响工程进度。当时的集团领导决定拿出4000万元,研制一台自己的盾构机。那时候是模仿、仿制,轴承是国外的,结构尺寸也是人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实现国产化,却也走了不少弯路。

王杜娟说:“小到一个小细节接头,我当时跑到温州买回了很多不锈钢接头做测试,一通水到处漏水,一通气到处漏气。后来我们请教了暖气管道的水管工,说这个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用铸铁接头就不漏水了。堆得小山一样的不锈钢接头全废了,这都是钱,作为设计师很惭愧。”

2008年,王杜娟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盾构机样机。样机在天津地铁使用的时候,从地下穿过了瓷房子、张学良故居等文保单位,地表沉降仅仅在3毫米以内,这给王杜娟团队带来很大的信心。王杜娟团队真正的机遇是在成都地铁项目,当时德国、日本等最先进技术的盾构机都遭遇了挑战。成都卵石地层松散,一搅动很容易垮,日本设备水土不服,德国设备磕磕绊绊。

当时,一台德国盾构机的刀盘开裂报废,王杜娟团队得到了给进口盾构机造一个新刀盘的机会。可是新刀盘刚安装上去,刚下井施工,就塌陷了一个大坑。工人用水冲想把沙土刨出来,水一冲发现流动性很好,后来想了个办法,在刀盘中心加了一个高压水冲刷系统,不仅仅没有再塌,一个月进尺提高到500米、600米。

脚踏实地,解决每一项细小的问题,这是中国盾构机设计者们的工作常态,逐渐成为了中国盾构机走向世界的最具优势的核心武器。

从第一台样机开始,王杜娟就争取到国内顶尖院校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众多的科研团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十几年里,王杜娟带领团队完成盾构机设计1000多台,已经形成16项国际领先技术,产销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安全掘进机里程3600多公里,产品远销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3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十年上升22位,是世界各国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科技的实力是从日积月累的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一点一滴的点的突破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

在北京中关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一个实验室里,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被人们寄予了厚望。

戴庆出生于1985年,2012年回国,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建了一支年轻团队,专注于纳米光子学中材料特性与应用的研究。

戴庆说:“国外主导了电子芯片研发流程周期,制定了标准掌握了关键技术,形成了比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光子跟电子相比,有容量大、损耗低、速度快这些优势,相当于另辟蹊径,我们想尝试用光子代替部分电子芯片的功能。”

另辟蹊径,就等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从无到有,十年中,从寻找可使用的材料,到制定可行的技术路线,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未知的黑暗中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摸索。

最初的三年里,戴庆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选择了很多的材料,都难以在材料芯片上测出理想的光电子信号,但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始终支持鼓励着戴庆团队努力向前走。

人才聚集、资源聚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戴庆团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把科研工作继续深入下去。2014年,戴庆团队首次测到理想的实验信号,此后,科研和专利成果开始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已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3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诠释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当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在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勇担重任,砥砺奋进。“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8719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