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谨防导师博士关系“为钱所困”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8-15 18:11:11 0 博导 博士生 经费

继考研热后,考博热正在兴起。有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学生考博热、考博难、延迟毕业多的同时,博导招生也不易。有的导师觉得招生指标太少影响科研产出,有的则苦于经费不足可能要自掏腰包发补贴。我国博士生招生、培养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关注。

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

前不久,江苏南京某大学一位博导陷入了“到底要不要招新博士生”的纠结:招,要给学校交一笔培养经费,再由学校以津贴形式按月发放给博士生;不招,连续几年没招生,学校可能会暂停自己的博导资格,或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其他学院。

博导招生为钱发愁?福建厦门某大学讲师袁菲(化名)以其所在专业为例介绍,一名博士生每月领近3000元补助,一半由学校承担,另一半则来自博导上交学校的经费。“4年下来就是六七万元。有的博导能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选择一年一交。”袁菲说。

据了解,早在2007年前后,某些高校就出台过“导师出钱给研究生或博士生发助研经费”的规定。为此,一些导师选择少招生或不招生。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博士生助研经费”的承受能力上,部分课题经费不太充裕的博导,确实压力不小。

袁菲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文科博导,如果项目经费为20万元,扣除管理费,大约还有十七八万元,按较低的标准招一个博士生“花掉”6万多元,剩下的11万元要覆盖该项目三五年的研究,可谓捉襟见肘。

对于“交不出经费”的博导,有的学院会自己协调,当学院层面也难以覆盖,学校会进行“兜底”。对于博导来说,就算最后不至于被停了博导资格,但整个催交费过程还是“有损颜面”。

当然,不缺经费的博导也不少,有的人还在呼吁增加博士生指标。

导师博士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在一些高校,无项目不博导,无经费不招生。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项目、经费等原因,部分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有的财大气粗,有的捉襟见肘。

南京师范大学硕导王俊(化名)说,对于博士生补助的费用,“文科导师捉襟见肘,理工科导师觉得九牛一毛”。王俊的导师曾与一位工科博导聊到项目经费,该工科博导说:“你们文科一个项目20多万元,我随便一个项目就是2000万元。”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文科老师能有不少横向项目,如政府项目等,不愁经费,但多数文科老师主要依靠纵向项目,如国家社科类、教育部、省社科项目,这类项目中标率低、经费少、结项速度慢。“有的老先生干脆不招生,找手上没课题的年轻老师帮忙,比博士生好用,花费还少。” 王俊说。

还有博士生说,一些很想读博的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交这份钱,搞得导师有些为难。

——有的导师觉得自己像个“跑项目”的,博士生觉得自己像个“打工仔”。

有高校老师表示,理工科有所谓“大老板”和“小老板”,前者出钱,后者出力。“小老板”多为助理教授和“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别号),负责带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生。一些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后可直接参与博导的科研项目,做实验、写论文、申请专利等,还能带硕士。而文科尤其是历史、哲学等,博士生在博导的科研项目中能做的有限,如资料搜集、整理等,博士生需要在博导的学术训练下具备学术素养与能力,二者更像“带教”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坦言,90多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曾向他反映这种情况并呼吁进行改革。周汉民认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等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就能获得招生资格,这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跑关系上,而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更容易造成逆淘汰。

让博士教育更具学术含量

4名“双一流”大学博士入职基层岗位,中外名校博士在中学招聘公示榜上“扎堆”……近年来,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引发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将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约56万人。同时,博导队伍也在扩容,即便博士生持续扩容,生师比仍在不断降低,2010年为4.37∶1,2018年下降至3.68∶1。

1999年,我国将博士生导师的审核权下放到培养单位。博导虽然不是职称,但事实上已经成为高于教授、低于院士的教师职衔,许多教师将成为博导作为奋斗目标。此外,不少高校将增加博士授权点和多招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水平的象征,不断扩充博导队伍,年年都要增评博导。

一提到科研成果,部分高校老师谈论的不再是学术原创价值如何,而是先看课题、基金如何,到账经费如何。一些学生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来读博,实际上并不喜欢也不打算做科研。“为了经费申请项目的博导,与为了毕业做项目的博士,学术热情肯定是比较低迷的。”一位高校学者说。

扩招应有度,质量更重要。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多年前所说,博士招生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办学条件等,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要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半月谈记者:蒋芳 邱冰清 【编辑:房家梁】

厦门警方:两名游泳馆教练不配合疫情防控 被行拘

上海开启“炙烤”模式 记者直击高温下的封控社区

直击义乌疫情:病毒隐匿性更强 一县支援一镇保供

四川彭州山洪灾害搜救排查工作接近尾声 已致7死8伤

独家对话航司:滞留三亚旅客离岛航班何种条件可起飞

天气炎热 但别用生命和安全为清凉和玩耍打卡

最具发展潜力的全民健身活动?飞盘掀起新户外运动热

电影节有何文化意涵?

泡泡玛特市值较高点跌八成 盲盒经济退潮?

卖鸡蛋的盲人张喜平:几十春秋坎坷 从容应对苦难人生

隐藏机密文件、违反《间谍法》?特朗普会面临牢狱之灾吗?

31省份7月CPI出炉:8地物价涨幅收窄,有你家乡吗

反腐风暴持续 河南金融监管系统1个月内7人被查

抛开年龄“枷锁” 中国涌现“逆社会时钟”人群

走出大凉山的大学新生:我们不完全是“小镇做题家”

91岁默多克又双叒离婚,百亿身家会被分走多少?

100天后开幕的世界杯上,你会看到这些“新玩意”

大凉山深处的“造梦人”:托举“雏鹰”振翅翱翔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975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