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用高空气球当卫星用 美国"多域特遣队"的现状和未来

网络编辑 军事 2021-09-26 12:10:26 0 美军 特遣队 作战

原标题:观察者网一周军评:美国“多域特遣队”的现状和未来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珠海航展开幕在即,在本文发表的时候,观察者网军工组应该已经全伙飞往珠海了,而本届航展上展示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方向,我们马上会给各位带来报道。

这样一来本期每周军评的时间就有点小尴尬了,航展上已经有不少亮点大家提前看到了,比如首次地面展示的歼-16D电子战机,歼-20战斗机、无侦-8、无侦-7等等新装备,即将首次进行飞行表演的“翼龙2”无人机,还有各企业、院所已经提前给我们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视频,我们也已经在筹备若干的采访提纲等等,这已经让我们可以提前开始说一些东西了,但是呢……和即将开始的航展上获取的新画面、新资料,以及业内专家老师对于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的新想法相比,这些“提前爆料”肯定是没那么有趣了。

而同时本周的其他新闻呢,比如孟晚舟女士回国、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和我们的主题关系远了一些,列车长觉得还是在我们的谈话节目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或许更合适。

于是就想起上周我关注到的一场美军演习,虽然时间稍微过去了一点,但还是很值得跟大家聊聊。

那就是美国“多域特遣队”在9月9日-9月20日期间在挪威进行的“雷云”演习。

这次演习是由美国“第二多域特遣队”,美国欧洲、非洲陆军部队,第一野战炮兵营、第六野战炮兵旅、第41野战炮兵旅,以及北约国家部队共同参与。

“雷云”演习中进行测试的高空气球,可以看到它携带的载荷,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光学探测装置和通信中继装置,理论上它可以几乎无限期地在高空中飘荡,成为驻留战区上空的小卫星

这次演习的核心内容,则是将一支美军的“多域特遣队”跨越欧洲多个国家运送到挪威境内,并利用特遣队的一系列新型电子系统,与挪威军队进行配合,通过卫星、高空气球、电子侦察等手段,获得目标信息,并使用美国陆军的“远程精确打击火力”(LRPF)系统进行实弹射击。

演习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动向是美军使用了8套高空气球系统,这些高空气球携带一个带有太阳能电池的、载荷飞到数万米的高度,成为“超低轨道卫星”,能够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进行光电和电子侦察,也能够作为通信节点提供信息联通,其获取的情报信息可以直接成为“远程精确打击火力”的瞄准信息,并引导火力打击。

这种系统其实和高空无人机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无人机的留空时间限制,而且对于陆军来说 ,使用这样的系统也远比调动空军的高空无人机来的简单方便,而且它就直接隶属于多域特遣队本身,从指挥层级上讲也更加直接。

而且高空气球也是一种不易被敌方打击和消灭的飞行器,本身又很廉价,对于现代作战环境而言,这种东西确实有相当的价值。

虽然高空气球似乎成为了美军的宣传重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毕竟,关于如何对付高空气球的问题,中俄等国实际上也已经有不少办法。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远程的防空导弹将其击落。比如说,之前曾经在中东战场上成为明星的FN-6防空导弹战斗部所采用的含能破片技术,就是一种对付高空气球非常有效的技术。

这场演习让我感觉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是美国组建“多域特遣队”以来第一次相关的公开报道,让我们得以一窥其面貌,对于我们真正理解美国人“玄学”一般的“多域战”理论也有所帮助。

目前美国陆军提出的“多域战”理论,说起来很玄学,什么利用多域融合啊、跨域作战啊,“校准力量态势”啊,甚至还将这个概念融入到国家总体战略当中,要将整个国家,乃至美国的所有盟国和伙伴一起拉进来形成“竞争连续体”什么的。

但是说了半天,到底落实下来,是什么样子呢?

演习中“多域特遣队”的主要打击武器是M270A1火箭炮,可以注意到它安装了其他两个“多域特遣队”车辆上都会安装的那个环形天线,应该是一种新型的数据通信系统

“多域特遣队”的指挥控制系统都实现了小型化、机动化,可以快速移动和部署,避免停留在一个地方遭到打击

似乎除了花大价钱去打造新一代的指挥通信网络系统,还没见到特别明确的新东西,而这里可能又少不了什么花10亿美元买微软的AR眼镜,最后又发现它是华强北造,再退货的乌龙事情。

而他们折腾出来的一些软硬件系统呢,往往因为和各军兵种现有的软硬件系统不能很好的融合,又弄得鸡飞狗跳。

类似的事情咱们之前看他们折腾的时候也经常看到——其实我相信任何一个在欧美大公司里混过的朋友应该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新的系统软件和旧的不能互通啊,有些新功能不实用啊,乃至新系统一上线导致整个工作瘫痪啊什么的,这种事情,美国军队也是差不多的。

当然经过一些时间,这些问题迟早总能解决,毕竟几十年来全世界军队都在折腾“新军事革命”这件事,都害怕自己被新的技术变革给丢下,变成下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案例。

所以呢,有折腾说明军队正在寻求变革和进步,从这个角度讲谁也不敢放松,谁知道今天你折腾的东西明天会不会成为新的战争中制胜的法宝呢?

但是说到底还是要落实下来,最后这一切折腾总归要落实到新的条令、理论、概念,以及士兵们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看美军新的多域特遣队,可以看到什么呢。

当然从公开信息的角度我们看不到太多,但是多少总有点东西可供分析。

首先就是美军“多域特遣队”是一支强调火力打击的力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远程的火力打击主宰战场。

这一特点之前大家就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了。

其实美军从2014年提出“多域战”概念的时候,就一直表述这个概念的来源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和亚洲大国大力发展火箭军和陆军远程火力。

美军研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后发现,其制胜的主要“工具”依然是猛烈的火力,俄军在乌克兰行动的主力是“营战斗群”,这类行动部队手中往往只有一个装备精良的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但同时却往往拥有一个火箭炮连、一个自行榴弹炮连,再加上一个包括无人机、电子侦察、电子对抗在内的混成技术侦察连,可能还会再得到特种部队的支持。

21世纪初美军失败的DCGS-A指挥控制网络概念图,从中可以看到,该系统希望实现战术单位、战役单位和战区三层各自能够组网和跨军兵种的互联互通,结果……在阿富汗、伊拉克投入实战后,恶评如潮,被迫放弃

这样的一个“营”级部队被作为“力量增强器”,和数量庞大的亲俄武装步兵和坦克部队一起作战。而这个“营战斗群”基本都是由俄军相对应的师、旅和集团军中抽调骨干组成,其作战能力相当强悍精干。

尤其是他们的122毫米“冰雹”改进型火箭炮,具备数字化能力,可以在无人机、电子侦察和特种部队的支援下,以非常快的反应速度发射出致命的火力。

我们之前节目里翻译过美国西点军校对于营战斗群的研究结论,即使是美军的重型装甲旅,如果碰上规模和机械化装备都远远不如自身的“营战斗群“,一旦出现指挥失误,被俄军抓住机会,122毫米火箭炮的末敏弹一轮火力覆盖,就可以重创,乃至消灭美军的坦克营、连,就算他们装备上了正面装甲号称达到860毫米以上水平的M1A2C坦克也一样。

乌克兰战场上,出现了乌军的坦克损失七成是被炮兵武器击穿顶部装甲的恐怖情况,这也证明了美军称这场战争是“炮兵的战争”所言不虚。

而美军,尤其是美国陆军,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沉溺于凭借绝对技术优势碾压弱旅的战争形态中无法自拔,当他们仔细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时才发现,即使对手的军队只是实现了数字化,远未达到信息化水平,但凭借着他们从冷战时代就重视的炮兵武器远程打击能力,就足以让美军喝一壶。

毕竟美国陆军已经几十年没有重视过炮兵。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了美军向巴格达飙车途中遭遇沙尘暴,空军暂时无法出动,陆军只能凭155毫米M109A6自行榴弹炮的火力才能击溃伊拉克少数还在抵抗的军队,即使出现了这样具有警示意义的情况,美军依然固执地认为,传统炮兵武器过时了,尤其是没有必要追求远程炮兵。

俄罗斯给他们上了一课。

当然,另一方面美军也是在他们的欧文堡学到了教训,当他们面对模仿中、俄的“对等对手“时,坦克无法在远距离上轻松消灭对手坦克,炮兵射程、数量、火力、反应速度都不如对手,而对手又可以凭借密集的防空火力极大地限制空中打击的效能……结果,“斯特瑞克”旅和轻型步兵旅都毫无意外地被碾压,甚至屡屡出现一个旅打不下对面一个排阵地的情况。

美军惊讶地发现,不止一次被宣布“过时“的重型装甲旅依然是他们在与“对等对手”交手时唯一有实际意义的作战部队。

其实美军还算好,更要命的是,按照美军的指导组建起来的世界各地的“盟友”和“伙伴”的陆军部队,甚至在信息化能力方面还根本赶不上美军。

毕竟,二十年来,美军似乎认为给一支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军队几百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就能让他们轻松顶住重型装甲部队——毕竟理论上,也没几个对手拥有几百辆坦克是不是?如果标枪导弹都能像“使命召唤”游戏里那样一发一个“点名”敌人坦克,那坦克还有啥用呢?

可惜事情从来不会像这样发展,这样的军队不止一次被俄军的履带碾成碎渣。

俄军还只是一个相对弱的“对等对手”而已,亚洲地区美军的问题更大了,毕竟对付俄军的时候美军仍然并不担心失去制空权,毕竟俄罗斯空天军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远不能与美军相提并论——但亚洲地区的这个对手随时可以用远程打击手段摧毁美军亚太的主要作战基地,击沉大部分战舰,而且其空军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四代战斗机,而且五代战斗机也不输美军,不管兰德公司怎么算,都算不出美军能凭亚太地区的力量击败这支空军的结果。

美军挠头了。

美军现行的指挥控制系统结构图,可见其跨军兵种的协调配合主要依靠战区级行动指挥中心来完成,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主要依靠指挥中心的庞大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那就改吧,既然中俄主要优势就是远程打击火力,那么美军就也得有这东西。

而且看俄军在乌克兰的“教学”,美军也意识到自己的远程打击火力所依赖的信息化手段有点过于复杂曲折了。

实际上,直到美军如今折腾“多域特遣队”之前,他们的联合作战依然需要在战区级指挥部介入下才能实现。当然,这是因为几十年来,美军从不担心敌人能具备干扰破坏乃至打击自己整个战区级指挥控制体系的能力。

所以美军在这次军改前虽然几经折腾想要把自己的组织指挥体系搞得更加“扁平化”,但实际上却是建立了一个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金字塔”型结构。

区别仅在于,他们的这个金字塔比较矮,一个战区联合指挥部下面通过复杂的网络通信系统直接指挥大量基层作战部队。

尤其是美国空军和陆军的情况尤其严重。这样当然也有好处,由于美军现在的战区联合指挥部规模庞大,且战区级指挥系统反应速度也足够快,所以实际上在作战规模不大的时候,反而会有亮点——比如传说中的美军一个士兵可以直接和战区司令官通话,并且可能得到司令官直接命令发射海军的战斧导弹,甚至调一个中队的F-15E过来给你火力支援。

但如果是大规模作战,如果对手能够对你战区内任意目标进行远程打击……

兰德之前就给美军写过“鬼故事”——一顿战役战术导弹过来,日本的第七舰队司令部、关岛的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给炸没了,太平洋司令官本人被埋在几十吨的建筑废墟下面了,海底光缆被切断了,卫星被打下来了……

然后远在夏威夷的司令部就只能用C-17拉一飞机的硬盘飞到日本,来传递作战命令了……然后可能还要让新任战区司令官坐上一架小飞机,一路往战区飞过来——万一路上再被黑色的隐身战斗机给干下来……

然后美军分散在太平洋上各个基地和日本、韩国的军队,就落入不知道上级在哪里,搞不了任何联合作战的境地了。

美军的战区指挥控制中心在其联合作战中目前是无可取代的,在与“对等对手”的对抗中这是一个明显的弱点

甚至人家“鬼故事”里都已经在建议美国空军基地的地勤人员加强点训练,准备和伊尔-76、运-8上跳下来的特种部队枪战吧。

用我们的话来说,这种作战方式叫“点穴战”,针对的就是美军这种“两头大”或者说“哑铃型金字塔”的组织结构。

而美军在欧洲地区面临的情况可能还和这有所不同,美军在欧洲面临的“点穴”压力还没那么大,反过来美军还能凭借隐身战斗机的优势去点对手的“穴”。

但问题是经过乌克兰冲突后,美军不放心的是“新欧洲”这帮“小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前南斯拉夫的几个国家,尽管这些国家也都加入了北约,但显然光给他们几百发“标枪”是挡不住俄军钢铁洪流的,到时候北约真为了他们去赴汤蹈火和俄罗斯准备来个核战争?

所以在亚洲和欧洲美军面临的情况还真就不一样,欧洲还算好办,反正就是用拥有远程打击火力的精干部队去对付俄军的“营战斗群”嘛,反正美军的信息化技术还压俄军一头呢,各种打击手段也不缺,只要让“小弟”配合好,别到时候被一波打垮,问题不大。

这也是这次美军在挪威进行“雷云”演习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所以说美军在欧洲强调“多域”作战更多的是强调利用好美军及其盟友已有的作战能力,应对俄军新的作战形式。

但在亚太,美军考虑的就要更多一些,涉及到美军总体作战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大变动。

长远来看,要实现“去中心化”,不管是空军的“马赛克战”概念,海军的“分布式火力”概念,还是陆军的“多域战”概念,在亚太地区强调的就是要减少对“作战节点”的依赖,要让部队尽可能地机动起来,并且都能够自带支持作战一段时间的后勤物资,还要能自行指挥和作战,最后组成一张更耐破坏,更扁平化的作战网络。

之前美军已经进行过“快速猛禽”的演练,而现在据了解他们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细化,甚至开始对参加“快速猛禽”部署的C-17进行局部改装, 以便更充分利用机内空间,携带更多F-22作战所需的润滑油、燃油和弹药。同样,配合F-35快速部署的C-130J运输机也可能会进行类似的改装。

同时,美国空军还考虑对作战指挥体制进行改革,恢复战斗机大队的实际指挥控制能力,不再由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各个中队,这样在部队从联队所在的大型空军基地疏散出去以后,使用运输机上搭载的简易指挥控制系统,就可以对大队级的空军部队进行指挥。

此外从更长远的层面来看,他们还可能会研制部署类似海军MQ-25那样的小型隐身的无人加油机、预警机,以免这些容易遭到对手“点穴”的重要飞机被击落,导致很大范围内的作战飞机都失去支援。

当然这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了,毕竟“无人僚机”原型机才刚刚在澳大利亚首飞。

而美国陆军在亚太,目前主要着眼点是加强陆基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要让陆军的火力能够配合海空军进行作战,这里面最优先的就是陆基远程反舰火力和高超声速中程导弹。美军的“第一多域特遣队”目前还在琉球基地拿空发射箱演练操作呢。

尽管未来美军“多域战”概念要求远程打击火力系统能够得到各个军兵种的信息支援,最好能做到海军的舰艇、空军的飞机、陆军的步兵都能给远程打击火力直接提供目标指示。但是目前,这种“大融合”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仍然要依赖战区级司令部的协调,真正通过一张扁平化的网络直接实现这种融合指挥,尚需时日。

所以目前看,“多域战”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多域部队”自身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就类似于俄罗斯的“营战斗群”里配无人机、侦察兵和电子侦察部队一样。

“多域特遣队”本身就得成为一个关键信息节点,相当于把原本通过战区级司令部才能实现的一些沟通协调的工作拿到它这里自己来进行。这样就能够从盟军、友军各部队那里获得信息。

美军研究认为,俄军的“营战斗群”实际上也要负责对那些数量庞大的杂牌“亲俄武装”进行指挥控制的任务,因此尽管它自身的通信指挥系统已经实现数字化,但仍然不得不配置大量老式的通信系统、甚至是手台和手机、甚至可能还有骑摩托车的通信兵,通过这种手段才能实现配合。

美军“多域特遣队”面临的问题也是类似的,这对于美军来说现在是个很头痛的问题。

所以“多域特遣队”自身也要有非常强的信息搜集能力,然后再谈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问题。

可见,气球还只是“多域特遣队”的一个尝试,未来他们肯定还会引入更多、更先进的信息搜集手段和通信指挥系统,诸如无人机、无人地面车辆之类的系统应该会是这些部队未来的标准配置。

当然反过来对于美国的对手来说,目前说白了就是多了一个需要打击的关键节点,需要在战时及时地将其摧毁和破坏,但从长远来看,美军通过“多域特遣队”的实践可能会推进其信息化改革,逐步改变现在的“哑铃型结构”,从而消除其结构性的弱点。

当然了,对于全世界各国来说,新军事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并存的,过去二十年里,通过分析和利用美军的结构性弱点,我们抓住了他们的“七寸”,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优势,那么下一个二十年,我们能否避免美军曾经踩过的坑,并建立起我们自己独具特色的、适应信息化条件的军事组织结构体系,或许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unshi/253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