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医院“年报”刷屏,医患都被“暖”到了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1-16 13:48:57 0 门诊 患者 华山医院

这两天,一份别具一格的“门诊年度小结”,刷爆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朋友圈。“您的辛劳和付出,我们都记得……来看看您的门诊报告吧”,寥寥数语,打开了很多医生的回忆。

“全年第一天接诊的患者”“接诊年纪最大的患者”“接诊最晚的时间”“全年接诊患者量”“互联网医院门诊量”……一点一滴,报告竟然都“记得”。

“被医院的这波操作暖到了,也为自己能接诊这么多患者感到很自豪!”打开门诊报告的医生这样说。

据悉,这是华山医院首次推出“医生版年度门诊报告”,一个个数字关联起来,清晰呈现医护人员全年为守护生命、守护患者健康的倾情付出与努力。

张文宏有一天连续看诊11小时,还有人全年无休

“门诊还有年度报告啊?我来看看。”在学生的提醒下,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迫不及待地在手机端查询他的“期末成绩”。“还不错嘛!全年在门诊工作92天。等于说三分之一的工作日都在看门诊。还有12月28日,门诊看到18:46,那天病人挺多的。”

张文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虽然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对于看门诊这件事,他相当认真。

“张老师不管多忙,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他肯定是保证的。如果实在因为有重要事务时间冲突,他也会找时间把门诊补上,让已预约的患者尽快就诊。”张文宏的学生小张医生对去年12月28日那天印象深刻:那天是周二,张文宏上午看的是常规门诊,下午是补上的门诊,从早上8点到晚上近7点看完最后一个病人,连续问诊11小时,中午几乎没休息。门诊结束后,他也没顾上吃饭,马上回到科里,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感染科团队讨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网络建设的问题。

门诊年度报告的出炉,真实照见医生们的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他们总是不知疲倦。

这份“年报”里,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让人忍不住惊叹——怎么又是他?!他就是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连军,365天全年无休,门诊量和互联网接诊量位居华山医院全院最高。

“我习惯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比如坐趟地铁半小时,我就拿着手机在看病。适合线上复诊的,第一时间给出处方;病情复杂需要再问诊的,赶紧给患者反馈。”作为一名互联网医院的“深度用户”,陈连军坦言,自己给在线平台“找了不少茬”,亲眼见证系统运营以来用户好感度持续上涨,尤其是疫情下有了这座桥梁,医患关系更紧密了。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孙广滨则是“最奔波医生”之一,全年都在华山医院总院、虹桥、浦东等多院区出诊。孙广滨说,周五是他最忙碌的一天,上午总院门诊,下午虹桥院区门诊、手术,“这天我一般不开车,中午在班车上40分钟吃一个简单午餐,或打个盹,下午到虹桥院区直接开工。”

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华山医院的神经内、外科一直是患者心中的明灯。22点58分,神经内科副主任王坚的门诊依然亮着灯,成为医院这一年门诊看到最晚的医生。“那天是帕金森专病门诊,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是晚上11点08分,确实挺晚的,所以我有印象。”王坚教授回忆。

挑灯夜战,是很多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的常态。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是看门诊到最晚的外科医生,“年报”显示:最晚21点50分。作为全球临床规模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之一,华山神外每年接诊的脑肿瘤患者数量巨大,超过一半以上是外单位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脑肿瘤的精准治疗常常要在切除肿瘤和保护功能之间做平衡,所以我们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和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真正的需求,然后沟通确定对患者最好的手术时机和方案。”吴劲松说,不少患者把华山医院视为“最后的希望”,他很珍视这份信任。

最高龄患者113岁,有医生在“一平方米诊室”看遍大半个中国

得知自己在2021年的4月29日接诊过一位113岁高龄的老人,病理科医生邹丽萍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我们平时接触标本比较多,很少跟患者直接接触,也不知道老人是自己来的,还是家属带着她的切片来请我们读片的。”邹丽萍说,每一份切片,不论是大病、小病,对患者来说都是关系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我们坚持读好每一张切片,写好每一份诊断,对得起患者的信任,也要对得起自己的从医初心。”

“去年今天,你帮我女儿做的手术,她现在恢复很好。感恩,感谢!”1月4日下午,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李骥收到了这条来自杭州的暖心短信。刚刚过去的2021年,李骥服务的患者遍布全国178个地区,居于“华山医生门诊成绩单地区数量”排行榜前列,真是一平方米的诊室看遍大半个中国。

李骥所在的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每年有六成以上患者来自上海之外,大多是疑难杂症。由胰腺外科主任傅德良教授领衔的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对标上海全力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目标,持续提升科室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更多病患带去希望。

几个特殊的“第一”,照见医院的温度

除了医生收到的暖心“年报”,华山医院今年还盘点了几个很“特殊”的第一。

比如,“最长情的陪伴”。91岁高龄的卞奶奶全年在华山医院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看诊184次。提起她,门诊部副主任、长期从事伤口/造口工作的王莺印象深刻。“这位老奶奶一开始看我们门诊是因为尾骶部大面积深达骨头的4期压力性损伤,因为她是长期卧床的状态,所以都是女儿用一个自家的钢丝床,叫救护车送她来的。来了之后,钢丝床直接送进换药室,我们就在床旁给她换药。那个床很低,我们只能半蹲着工作,有时索性就跪在地板上。由于创面大,换药至少需要半小时。每次给她换完,我都觉得腰要断了。”

在医护精心的诊治下,卞奶奶的尾骶部损伤逐渐痊愈,但由于她是多年糖尿病患者、且长期卧床,又陆续出现了脚底压疮等其他部位的问题。王莺也曾劝她“就近处理”,但卞奶奶执意不肯,更“相信华山”,因为在这里,有一群真心实意给予她温暖的“贴心家人”。

还有一条“最高规格的看诊”记录。那是去年6月1日下午1:30,来自皮肤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感染科、病理科、放射科的4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为浙江舟山的任先生举行了一次大会诊。这次集结了各科权威专家的大讨论,体现的是华山在疑难杂症联合诊治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华山医院推出垂体病、肺癌个性化精准治疗、神经系统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痉挛状态疾病、疑难过敏及免疫疾病等19个病种在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累计为1150名疑难杂症患者提供了专业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一站式”解决了患者难题,避免了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极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一份“年报”的诞生,离不开医院所有医务人员的付出。华山医院门诊部邱智渊副主任说:“我们做‘年报’的初心,就是在建设智慧医院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做一些创新尝试,让我们的医生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大家感受到华山医院是智慧医院,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医院,工作于此的人首先是快乐的。”

2021年,华山医院落实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七大应用场景,完成门诊智慧就诊数字化转型1.0建设,实现“一部手机跑医院”全流程智慧服务。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介绍,今年华山医院将持续聚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医患携手,共创“未来医疗”的美好新模样。 【编辑:王禹】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1393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