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茫茫林海,两代人的瞭望与相守(报告文学)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5-13 06:21:38 0 丈夫 对讲机 林业局

茫茫林海,两代人的瞭望与相守(报告文学)

【中国故事】

他们一家两代人,坚守着属于自己的“夫妻瞭望塔”。

他们一家两代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小兴安岭的大森林。

“好好好!你俩趁着现在火险等级低,好好练练前几天岗前培训的内容。”这是两代森林防火瞭望员的隔空对话

初春的小兴安岭,春寒料峭。

虽然已是三月中旬,但这里还是一片银色世界。踏着没膝的积雪,王留洋和妻子徐盼背着新领的数字对讲机和一春的给养,艰难地向473瞭望塔跋涉。

皑皑白雪中,红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常绿树种愈发青翠。远处曲曲弯弯的大沾河河道两侧,白色枝干、红色枝条的红毛柳艳丽动人,枝头挂满灰萌萌毛茸茸的“毛毛狗”。阳坡迎着积雪盛开的冰凌花,便是小兴安岭春天里最早的报春花了。

跋涉三个小时,王留洋和妻子赶在中午前到达了473瞭望塔。王留洋爬上瞭望塔安装刚领来的数字对讲机——这意味着,模拟对讲机将就此退出沾河森林防火通信的历史舞台。

调试好数字对讲机,徐盼和前方指挥部通话。通话完毕,她兴奋地对丈夫说:“这数字对讲机效果就是不一样,更清晰,音质也好。我得和咱妈汇报汇报。”

说着,徐盼用手机拨通了婆婆朱彩芹的电话:“妈,我们中午就到塔上了,这数字对讲机音效好多了。”

“好好好!你俩趁着现在火险等级低,好好练练前几天岗前培训的内容。不用牵挂孩子,孩子挺乖的,等疫情缓解就能送幼儿园了。”

这是两代森林防火瞭望员的隔空对话。

这一天,是2022年3月15日,春季森林防火期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他们的母亲,就是坚守林海深处28年的森林防火瞭望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国生态英雄”朱彩芹。

沾河林业局有了建局以来第一座“夫妻瞭望塔”,朱彩芹成为沾河林业局第一个进山上塔的女瞭望员

在黑龙江省重点森工国有林区的最北端,751283公顷的施业区里隐藏着沾河顶子和大平台两处国家级森林火险区。为加强对森林火险的监测,从1962年开始,陆续建起了26座森林防火瞭望塔,其中17座是“夫妻塔”。朱彩芹夫妇,是这17座夫妻塔中的“第一塔”。

出生于林业工人家庭的朱彩芹,在大山里长大,高考时,以3分之差,与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悲伤哭泣之后,她擦干眼泪,倔强地想:既然大学与我无缘,那我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森林吧。

1988年,22岁的她和新婚丈夫王学堂一起参加森林瞭望员招考,被双双录取分配到451瞭望塔。沾河林业局有了建局以来第一座“夫妻瞭望塔”,朱彩芹成为沾河林业局第一个进山上塔的女瞭望员。

那年的9月15日,朱彩芹和丈夫告别贴着大红喜字的新房,用自行车推着生活用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三四个小时,来到林海深处荒无人烟的猪山,把“家”安在塔下那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架高倍望远镜、一对水桶、一口电炒锅、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和一本新华字典,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451瞭望塔屹立在海拔584米高的沾河施业区第三高山猪山的山峰上,与地面垂直距离24米,像一柄直触天穹的长剑。朱彩芹永远记得第一次攀登瞭望塔的情景。钢铁结构的瞭望塔,在山风呼呼的啸响里阵阵颤动,在塔下举头仰望,顿感天旋地转。她笨拙地向上挪动着脚步,身体在山风里像一片随时会被刮走的树叶,每登上一步台阶都胆战心惊。好不容易攀登了两节,塔身好像随时都要倾倒下来,她站在转角的平台上气喘吁吁,双手紧紧攥着栏杆扶手,不敢睁眼,不敢挪步。丈夫扶着她说,不行咱们下塔吧。朱彩芹蕴藏在心底的那种天生不服输的劲儿一下迸发出来了。她睁开双眼,挣开丈夫的手臂,说,我行!调整心态再次登塔,她两手抓紧扶手,目不斜视只看塔梯,累了就在转角的平台上稍事休息。她终于到达塔顶,在24米高塔的平台上迈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步。

那些天,她有意不断上塔下塔磨炼意志,十几天后,终于能上下自如了。

451瞭望塔由于地势高、对讲机通信辐射面广,承担着林业局防火信息传递90%以上的中转任务,特别是在发生森林火情、火警时,这里更是成为传输全局甚至是全省指令的中枢。朱彩芹通过长期的瞭望观察,总结出一套计算烟点位置的土办法,能够准确报告出烟点的坐标方位。28年来,她和丈夫准确发现报告各种火情火险、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近百起,以准确无误的标准上传下达,为扑火战斗的全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呼啸的山风如涛似潮掠过山冈,吹得瞭望塔像一个醉汉在半空中摇摇晃晃。圆形的瞭望室,一张小床放着被褥,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对讲机等中转通信设备,朱彩芹和丈夫王学堂就常年在这里瞭望火情,每年都要在塔上待七八个月。每天从早上六点开始工作,晚上八点半以后才能下塔休息。火险等级大时,他们就得日夜住在塔上,最长的一次,连续住了25天。

1996年5月,外界火烧入南沾河施业区,火场布兵数千人,451瞭望塔承担了90%以上的通信任务。朱彩芹和丈夫坚守在16平方米的塔台,三天三夜,她几乎没有放下过左手紧握的话筒和右手的笔,整整记录了两大本,成功转接信息千余条毫无差错。

2006年5月,南沾河施业区的无人区发生一起荒火,天干物燥,情况万分危急。她和丈夫在塔上坚守一天一夜,直到荒火被扑灭。2007年,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周边地区林业和国有森工林区都发生了夏季山火。完成春季防火瞭望任务刚刚下山的他们,还没和家人团聚,就又立刻重整行装返回山上。山火陆续扑灭后,他们铠甲不解,继续坚守在瞭望塔上……

望不到边的密林,一架望远镜、一部对讲机。这几乎是一位瞭望员所拥有的全部

瞭望塔建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塔上没有取暖设施,深秋时节,即使头戴棉帽、身上裹着棉袄和皮大衣、脚上穿着毡袜和棉鞋,依然冻得瑟瑟发抖。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每天还要在塔楼外观察瞭望上百次。一旦发生山火,四五天甚至半个月不能下塔,困了累了就在冷板铺上迷糊一会儿,天长日久,作下了腰痛腿疼的病。望不到边的密林,一架望远镜、一部对讲机。这几乎是一位瞭望员所拥有的全部。

粮菜日用杂货,要到十几公里外去买。山路崎岖、没有班车,来回一趟三四个小时。每个防期上塔前,她和丈夫都要提前在山上准备好够几个月用的粮食、鸡蛋,还有大头菜、土豆、圆葱、咸菜和干菜之类耐储存的蔬菜。那一次,外界火蹿入施业区烧了25天,朱彩芹也就25天没下过塔,饭都是由丈夫在塔下做好了送上来。到最后几天,塔上没有食物了,两人到处翻找,终于在灶下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已经干透的馒头,捡起来用水泡着吃了。

为了解决吃不到应时新鲜蔬菜的问题,他们也曾在春防的空当儿,在山坡上开垦出一片菜园,撒上了豆角、茄子、小葱、辣椒等种子。可是这里土层贫瘠,种子好容易长出稀稀拉拉的苗,没有几天就枯萎了。他们只好放弃种地的念头,继续吃那些已经没有多少水分的蔬菜。一次春防期间,连续数天高温大风天气,防火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他们整天不眨眼地盯着高倍望远镜,唯恐放过一点火情的苗头。吃饭吧。丈夫说。她来到塔下储存蔬菜的地窖,大头菜没有了,圆葱没有了,最后在土里翻出两个全身长着灰白芽子的土豆,她如获至宝,把芽子剜掉,做了一顿至今让她和丈夫不能忘记的土豆汤……

塔上最缺的就是水,用水成为一种奢侈。她和丈夫要到距瞭望塔3公里山下的小河边,沿着三四十度的斜坡,用塑料桶背水,负重上山。为了节省用水,他们几乎不煮面条、不熬粥、不吃炖菜,连馒头都不熥着吃而是烤着吃,一盆洗脸水要用好几天,长期“洗不起澡”。每年春防后期,山中蚊虫开始泛滥,尤其是俗称“草爬子”的蜱虫十分猖獗。这小虫子看似不起眼儿,可如果被它叮咬后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患上森林脑炎甚至危及生命。每次下山背水回来,朱彩芹的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服抓“草爬子”,最多一次抓了十几只,被叮咬留下的伤疤每逢阴雨天就又疼又痒。

瞭望塔边的石砬子里的蛇,也会不请自来。初春,几十条蛇盘满房顶,无忧无虑地晒着太阳;秋天天气转凉,蛇会悄悄爬进屋里,时不时地让人吓出一身的冷汗。

天天工作、生活在大山里,很难遇到进山的人,撞见野兽却是常有的事。

2000年春的一个晚上,朱彩芹背水走在回山的路上,忽然感到身后好像有什么东西跟着自己。回头一看,三只狼一字排开,眼睛冒着幽幽的绿光狠狠地盯着自己。

与狼相遇还是幸运的,最可怕的是与黑熊的斗智斗勇。2002年秋,她下山背水往回赶路,惊扰了一只正吃山葡萄的黑熊,以为她要和自己争抢食物,黑熊抬着爪子直奔她来。等朱彩芹像赛跑一样把黑熊甩到树的后面,回到塔下的小屋,才发现,自己的背上还背着一桶25公斤的水。

自从进塔那天起,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所幸有惊无险。她的经验和胆量在不断增长,后来,每天都带一把砍刀防身,上塔下塔也用一根木棍划拉着路边的草丛,“打草惊蛇”。朱彩芹,成了“朱大侠”。

王刘洋成为整个瞭望队岁数最小的队员。那一年,和母亲第一次爬上瞭望塔的年龄一样,他也是22岁。后来,他和妻子成立了一座新的“夫妻塔”

那年春季,发生了伊南河草甸雷击火。患了红斑狼疮正在身体恢复期的朱彩芹知道后,立即请求组织同意她上塔工作。那15个日夜,她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在塔上工作,及时准确向打火前线转达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扑火命令、接转火情报告、记录火情信息上万条无差错。

朱彩芹在治疗红斑狼疮时因使用激素过多,导致股骨头坏死。医生建议她在家休养,但只要一到干旱天气,她在家就坐不住,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我必须要亲自在塔上看着才能安心”。

在塔上,疼痛难忍时,她就放开嗓子大声唱歌。朱彩芹说,自己就是这样面对大山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她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唱《望星空》,唱《十五的月亮》……

在病痛的折磨中,她一干又是7年13个防期。

朱彩芹的心中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对儿子的照料不周。

儿子刚会爬,就被爸爸妈妈带进了山。每天她和丈夫上塔工作,把儿子放在塔下的小屋里,一忙起来,经常把儿子忘了。有一次,丈夫将熟睡的儿子一个人留在休息房内,下山背水去。正在塔上与指挥部通话的朱彩芹忽然听到儿子的哭声,往下一看,一共11级的塔梯,儿子已经爬到了第10级。

山中除了他们一家,再无人烟。没有玩伴,孩子每天只能跟蚂蚁玩,跟养的小狗玩,跟山里的野兔玩。孩子4岁时,有一次追着一只野兔,越跑越远,最后迷路了。她哭着和丈夫一起找了很久,才把孩子找到。孩子咿呀学语时,因为交流少,学话就慢,很大了才会叫爷爷奶奶。孩子上学了,她和丈夫只好在林场建了第二个家,把年事已高的父母接来照顾孩子。

人生是短暂的。一晃,朱彩芹就要退休了。

那些天,在上塔工作时,朱彩芹心中充满不舍,晚上躺在塔下小屋炕上,心里想的还是瞭望塔,还是大森林。这些年,东北国有林区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木材采伐,过去以木材为上游产业的木材加工、林产工业等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愿留在林区,纷纷跑到大城市或南方打工去了。可是,今后需要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森林通信瞭望员,谁来做大森林的守护者呢?

她想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王刘洋。

已在长春市一家大酒店做厨师长、每月收入颇丰的王刘洋,接到了妈妈的来信。王刘洋的眼前浮现出自己幼小时的一幕幕。难道自己也要像父母那样,用一生的大好时光与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伍吗?

他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

谢辞酒店的热情挽留,回到大山深处的林业局,王刘洋成为森林防火队员。2014年春天,455瞭望塔需要瞭望员,他没有与父母商量,主动报名,成为整个瞭望队岁数最小的队员。那一年,和母亲第一次爬上瞭望塔的年龄一样,他也是22岁。他所在的瞭望塔距离林区公路还有5公里山间小路,由于自己的搭档刘大爷岁数大,行走不便,王刘洋便几乎一个人负责了整个塔的吃喝运送工作,每天下塔后还要学习识图、看图,跟刘大爷讨教经验,回家向爸爸妈妈求教烟点角度、距离算法。2015年春天,他及时准确地发现雷击火烟点,并精准地在图上定下坐标,有效阻止了山火的发生。

2016年,王刘洋结婚了,妻子徐盼是有着本科学历的高才生,本来计划考公务员。但是王刘洋每年有两个防期要在塔上生活,夫妻之间聚少离多,徐盼决定,做出与婆婆同样的选择。她也成了一名年轻的女瞭望员,与王刘洋一起到山上的473塔,成立了一座新的“夫妻塔”。

今年过完春节,离上塔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小两口把女儿送到了奶奶身边。朱彩芹虽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依然承担起了照顾孙女的任务。

丈夫王学堂还有两年才退休,前两天也上山了。

“妈,刚才和我爸也通话了,他和助手在你们的451塔上都挺好的,您就放心吧,在家一定照顾好自己!”徐盼在电话里说。

朱彩芹连声答应着,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柔情,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他们一家两代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小兴安岭的大森林。

(作者:王宏波 丁兆文,分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林业报社原社长;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编辑:卞立群】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2795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