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更有效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5-13 12:04:37 0 乡村 文明 村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村务微信群成了宣传政策的“明白群”、服务群众的“好帮手”;政务服务“网上办”“快捷办”,乡亲们日常办事不出村……数字化赋能,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村务“搬”进微信群

从“靠腿跑”到“线上忙”,服务群众“零距离”

【乡村故事】

“乡亲们,周末咱村西蓝花基地要移植菜苗,需要用工100人。不懂技术也能报名,现场专业师傅给大家培训。”一大早,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村务微信群里提示声叮咚作响,村支部书记刘娟随即把文字语音播报到群里。乡亲们看到、听到后纷纷报名。

自从双鹿村有了村务微信群,惠农政策、疫情防控、务工信息,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第一时间“搬”进群,刘娟每次发群消息时,还会补发一条语音提醒。“不少村民上了年纪,视力不太好,文字通知经常会漏看,好事要用心办好嘛!”刘娟笑着说。

对于乡亲们来说,村务微信群不光是政策“明白群”,还是生活“好帮手”。“我家停电了,请村干部抓紧帮我问问咋回事。”村民刘淑平在群里求助。村干部陈丽第一时间走访调查,原来村里在修路,工人挖水泥板时碰断电线,出于安全起见切断了电源。

“修路碰断电线,电工正在抢修,马上就好。”陈丽耐心解释,还把施工现场图片发到群里。不到半小时,刘淑平家就恢复了供电。

自建群以来,陈丽看手机的时间明显长了不少,对村民咨询、反映的问题及时线上回复,线下第一时间处理。“大伙儿有啥烦心事,都爱在群里唠唠,我们努力让桩桩件件有着落。”陈丽说。

“建村务微信群是顺势而为。”蒙城县委书记孔祥永说,作为数字乡村试点县,蒙城积极推动“数字下乡”,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各村(社区)建立代办点,配备人员,依托村务微信群,各类事项“全程网办、村级可办”,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路。

说起建微信群的初衷,刘娟打开话匣子:原先工作“靠腿跑”,上门串户覆盖率、及时性都不太理想。超半数村民在外务工,沟通议事不方便。县里推动“数字下乡”后,村里建起村务微信群,村里有啥事,乡亲们线上互动忙。

“过去我们村搞蔬菜种植,开展土地流转和招工,需要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费时费力效率低。”刘娟说,微信群解决了这个问题,村民们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为满足大伙儿种菜技术培训需求,刘娟专门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进群开讲,很受乡亲们欢迎。

微信群还成为联络在外乡贤的纽带,汇聚起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村民吕蒙生原先在江苏省昆山市做生意,他非常牵挂家里的老人孩子,想回乡发展。“一年到头在外打拼,村里情况了解不及时,对返乡发展还是有顾虑。”吕蒙生说,自从加入了村务微信群,村里的变化、家乡的政策了然于胸,他逐渐打定返乡创业的主意。

“家乡的用工成本低,快递、网络进村入户,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吕蒙生通过微信群了解到,蒙城县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回乡发展不仅有创业政策支持,村里还成立了服务专班,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很快,吕蒙生便返乡成立了二友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如今,村务微信群已成为双鹿村在外务工人员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刘娟说,遇到社保缴纳、子女上学、老人看病等问题时,在外村民就会在微信群里咨询相关政策,并按照群里提示的操作说明自行申报。需要线下办理的,还可以找代办员帮忙。

双鹿村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缩影。补短板、优服务,“数字下乡”更顺畅,各地持续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越来越多的乡村变身“掌上村庄”。

政务服务“网上办”

从“跑来跑去”到“网来网去”,乡亲们日常办事不出村,乡村治理更高效

【乡村故事】

在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新开业的“师大姐老蛋糕房”迎来了一拨拨顾客,架子上新出炉的蛋糕香味四溢。“这可是正宗的河南老点心。”店主王合荣忙得不亦乐乎。

花石村是全国生态文明村,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红火。看到一些村民靠吃旅游饭赚了钱,王合荣心里头也痒痒。几番考察下来,她决定开家蛋糕店。

“原以为开店办手续很麻烦,结果连村子都不用出,很快就办好了!”今年3月,在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的帮助下,王合荣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一体机上,打印出个体工商户登记表和食品小经营店登记申请书,填好后与健康证明等材料一并上传。第二天,她就在一体机上顺利打印出了相关部门核发的食品小经营店登记证。

过去“跑来跑去”,现在“网来网去”;过去人工窗口排长队,现在自助终端搬到家门口,日常办事方便了许多。“自助终端一体机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数据比人跑得快,不知省了多少功夫!”济源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负责人周奎明介绍,一体机上可自助申办2000多项服务,涵盖社保、民政、养老等多个领域。

除了推动政务服务下沉乡村,济源市还规划建设了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起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推动形成一个个“云端社区”。去年9月,花石村建立起村级数字服务平台“数字花石”,投入使用半年多,累计服务超496万人次。“经过培训推广,我们全村236户都能玩转平台,成了‘数字花石’的忠实用户。”周全喜笑着说。

“过去有事到处找村干部,现在是线上沟通、线下解决,平台上都有记录。平台靠谱、对接给力。”村民聂红卫逢人便夸。去年11月,他在平台留言:“新房所在街道没有路灯,夜晚出行不便。”收到信息后,联户党员聂根伍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原来那条街还在建设中。黑灯瞎火的,确实是个隐患。”为保障村民出行安全,聂根伍买了一盏太阳能灯,解决了临时照明问题。

数字化助力村级事务管理流程再造,基层治理有了新思路。“过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别看村子不大,大小事情忙起来千头万绪。”周全喜感慨,数字化平台整合了各类信息,村务管理监督、评价考核都有迹可循。

打开“数字花石”客户端,屏幕上呈现党建、政务、产业、直播课堂等八大板块。点击进入“花石党建”,党员联户服务、入户走访次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党建板块跟市里的‘党群连心工程’相连,网格化管理更高效。”周全喜介绍,通过双向互动传递乡亲心声,联户党员在线接收任务、收集建议,点对点处理问题,治理效能提升了一大截。

在全国,数字技术对于构建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群众便捷办事,初步实现了全国49.2万个村民委员会信息集中汇聚,乡村社区管理、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

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新平台

攒积分、评优秀,乡村文化润物无声,乡亲们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

【乡村故事】

“天气热了,把犄角旮旯打扫利落,路旁清清爽爽的,看着就舒坦!”在江西省安远县塘村乡龙庄村,村民叶华飞在村干部谢小娥的带领下开展卫生打扫志愿服务。

干了半天,抹了把汗,叶华飞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焕然一新的村居巷道照片。“把活动图片上传到小程序,审核通过后,‘积分存折’里就能获得10个积分,攒多了还能兑换商品呢。”

叶华飞口中的小程序是塘村乡开发的“乡风文明积分超市”。“过去,村民参与志愿活动都得去村委会登记,现在我们直接在小程序里发布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村民一键报名、自主上传信息,管理员在线审核,积分入账公平透明,大伙儿都认可。”谢小娥笑着说,“现在经常是文明实践活动刚上线发布,一会儿报名就满了。”

中午12点,音质清晰的当日新闻从龙庄村3个“大喇叭”里传出。“我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现在天天听数字化广播,政策、信息一样不落,跟年轻人聊天也能接上话。”每天中午和傍晚,80多岁的村民赖文魁会准时收听广播。

文化兴,民风淳。“活动多了,信息通了,大伙见了面共同话题也丰富起来了。邻里乡亲互相帮衬,村子更像个大家庭了!”谈起变化,龙庄村党支部书记赖世树笑得合不拢嘴。

“引导文明乡风,不光是常念嘴边、常挂路边,得化无形为有形,扎扎实实地体现在行动里才行。”安远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爱红说,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县里先后建成了AI云广播、乡风文明积分超市等数字化平台,“有意思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加上可量化、可兑换的积分制度,乡亲们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明显高了。”目前,456个数字化应急广播终端入驻全县152个行政村,2万多户家庭纷纷加入“攒积分”队伍。

前不久,县里评选出30个文明信用村(社区)、432户文明信用户和6个乡风文明积分超市建设工作先进乡镇。龙庄村村民罗洪生家去年共获得330个积分,被评为文明信用户,他乐开了花,“走在村里别提多光彩了!”

“乡村是熟人社会,乡亲们重人情、讲面子。”张爱红介绍,根据农村实际,县里将学习培训、移风易俗、清洁家园、创先争优等20多项内容细化为具体积分指标,进行积分登记管理;以户为单位制作乡风文明“积分存折”,开展文明信用户(村、社区)评选,经过逐级评议推荐和部门联审等程序,实行“月兑换、季登榜、年表彰”,充分发挥激励约束功能。

看得见的文明积分,不仅调动了村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还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安远是赣南脐橙的核心产区,百香果、红蜜薯、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满足农户发展产业的融资需求,县里探索起了将乡风文明积分超市建设与农村文明征信体系建设深度融合。

“数字化帮我们做活了文明征信。”安远县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平介绍,根据文明信用积分和评优记录,银行对文明信用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给予5至10分的加分,提供下调10至30个基点的贷款利率优惠;获评文明信用村(社区)的村组(社区),户均提升贷款授信额度5万元。

“我们村是文明信用村,在小额农贷评分时有加分。”年初,龙庄村养殖户肖念清打算发展特色种植,但手头有点紧。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肖念清的小额农贷额度由5万元提升至15万元,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群众积极参加文明实践活动获得信用积分,解决生产资金瓶颈,大大激发了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风文明的齐头并进。”张爱红说,接下来,安远县将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乡村治理有效离不开德治。2019年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与中组部等在全国选择115个县(市、区),启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各地通过创新使用数字农家书屋、文明随手拍等云端平台工具,不断丰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应用场景,有效增强村民参与度和公共意识,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了新动能。 【编辑:李岩】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2805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