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发布 低风险区域人员跨区域外出不需隔离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06-29 06:18:13 0 核酸 疫情 防控

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发布,低风险区域人员跨区域外出不需隔离 密接、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缩至7+3

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记者注意到,这是继今年3月我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更新后,又一进行调整的重要防疫相关方案。

国家卫健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去年12月以来,我国开始面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挑战,半年多时间里,对其认识有所加深。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在隔离期限的设置、风险区域的划定和管理、核酸抗原检测等多方面进行了修订,形成此版防控方案。

他也表示,随着未来新冠病毒和疫情形势的变化,防控方案还会动态优化与调整。“既要防住疫情,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京报讯 6月2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8日在国家卫健委官网全文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方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因时因势对疫情监测、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等进行了调整。

米锋表示,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工作的优化,决不是放松防控,目标是更加科学精准。6月28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把该管住的坚决管住,该落实的坚决落实,该取消的坚决取消,不一致的措施限期清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派出工作组,对地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修订防控方案主要基于疫情形势变化等三方面考虑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在会上介绍,国家卫健委对防控方案进行修订主要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疫情形势的变化。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今年以来全国本土疫情发展频次明显增多,疫情波及地区范围比较广,尤其是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和边境口岸城市等造成了冲击,我国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断加大,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近一个月来,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阳性感染人数持续下降,有疫情的地区数量也在减少,为优化调整防控方案创造了窗口期。

二是研究发现病毒变异的特点。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病毒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传播的隐匿性强,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前期开展了试点研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4-5月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

同时,结合各地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上海、吉林等地大规模疫情处置经验,对防控方案进行了修订。

优化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雷正龙介绍,与第八版防控方案比较,第九版防控方案主要在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将密接、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二是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以前有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一类是高、中、低风险地区划定标准,一类是封控、管控、防控区划定标准。第九版防控方案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整合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三是完善了疫情监测要求。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同时,方案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针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分别明确发生疫情后区域核酸检测的启动、终止条件及相应的核酸检测策略。

焦点1

密接隔离期缩短是否意味着防控措施“宽松”?

随着奥密克戎取代此前新冠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针对其特点,相关风险人员隔离时长是否应当调整也被业界关注。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4-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全国选取部分地区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

病毒潜伏期是设置隔离时长的重要依据。记者注意到,在奥密克戎潜伏期缩短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此前尝试就隔离期做出调整。今年5月,北京发布措施,密接人员实施“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次密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高风险人群实行“10天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对既往隔离期进行压缩。

第九版防控方案对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进行了统一明确。对密接、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整体约缩短一半。对次密的管理,取消了“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隔离期限缩短,可以减轻隔离点的工作压力,使隔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有利于已经排除风险人员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缓解其心理压力。”国家卫健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说。

王丽萍在发布会上表示,调整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期限,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的“宽松”,而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雷正龙也强调,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决不是放松防控,而是要求更高了,要求更规范、更准、更快,关键是要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焦点2

低风险区域人员跨区域外出需隔离吗?

吴浩介绍,此前,高、中、低风险地区的划定,是根据当地确诊的病例数和聚集疫情数研判风险,管控区、封控区则属于防控应对的举措,两者为独立的概念。第九版防控方案将二者融合、统一,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封控期间发现新的感染者,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可将原封控区域全部或部分延长封控时间。

“所谓一区一策,意味着风险区内出现新增病例,不一定要延长整个区域的封控时间,而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分。避免一人感染、众人‘陪绑’。”吴浩表示,但这也考验各地方的风险研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尤其在大型社区,要强化网格化的精细管理。

此外,雷正龙在发布会上介绍,低风险区域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跨区域外出的低风险区域人员,不需要采取隔离管控措施,但要求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发生疫情后的县(市、区、旗)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所在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

雷正龙介绍,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如果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的传播风险较低,密接人员已经及时管控,经研判,没有社区传播风险,那么也可以不划定风险区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焦点3

出院后核酸检测阳性应如何处理?

此前公布的新版新冠诊疗方案中,最受关注的修订之一是降低了出院门槛,不再以核酸“阴性”作为硬标准。

根据诊疗方案,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并符合体温、呼吸道症状、影像学等相应标准者,即可出院(解除隔离)。

那么,如果出院后核酸检测阳性,应当如何进行处理?

第九版防控方案进行了分类规定。

其中,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Ct值<35,结合病程、Ct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Ct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焦点4

区域核酸筛查应如何开展?

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今年以来,各地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举措,包括区域核酸筛查被更广泛使用。

第九版防控方案根据城市规模的差异,明确了区域核酸筛查的频率。

在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发生跨区的广泛社区传播疫情时,提级指挥,由省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定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一般城市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市的城区,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城区之外的区域,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在农村地区,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所在县城,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疫情波及多个乡镇时,基于流调研判,扩大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焦点5

哪些风险职业人员加密核酸检测频次?

王丽萍表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第九版防控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在以往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

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方案也新增了药品监测要求。当出现本土疫情后,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督促用药人及时开展检测。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吴涛】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3506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