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教育智能硬件内置游戏,是否会让儿童沉迷?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11-23 06:40:45 0 孩子 智能 手表

“看我一枪突突了你!”在和7岁儿子游戏时,孩子突然的一句俏皮话让刘女士哭笑不得。追问下,儿子一脸坏笑地举起电话手表的屏幕,指了指,这句话是好友通过手表发给他的表情包文字。孩子们的群聊对话框里还有一排花花绿绿的动图。

下楼玩之前先打个电话邀约一下,戴同款手表的小朋友见面“碰一碰”加个好友,学习时用智能台灯打视频电话“云”做作业,坐车时打开手表玩游戏、听故事……

如今,以手表、台灯等为代表的许多教育智能硬件中设置的社交、游戏等功能,已被当下的儿童“玩转”。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家长的担忧与思考,这是否会让儿童沉迷?家长控制孩子使用教育智能硬件的“度”在哪里?

■ 案例故事

儿童手表社交功能成家长隐忧

儿童安全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随着防儿童走失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可穿戴智能手表近年来在市场中异军突起。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6—2021年中国智能手表出货量波动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短暂下滑,2021年出货量恢复增长。2021年中国智能手表出货量达到2956万只,较2020年增长21.4%。

如今,不论在居民区、商场还是公园,到处可见儿童手腕上戴着花花绿绿的手表,手表已成儿童手上常见的配饰。

“确实方便,比如我周末送闺女去钢琴班,车位非常紧张,我常停在路边让她自己走进去,通过手表轨迹可以确定孩子什么时候到班里。”家在海淀区的韩女士说道。

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表格,里边列明了市场上常见的各个品牌儿童手表的主打功能、数据配置。在给孩子购买手表前,她像工程师一样左右衡量,最终给孩子挑选了一款自认为最合适的手表。“我选的手表不添加社交软件就不能加好友,我不想她总用手表和其他小朋友聊天,只保留打电话、定位的基础功能就好。”

韩女士的考虑也是当下家长普遍顾虑的缩影,“在我们小区楼下,经常看到小孩盯着麻将大小的手表屏幕打游戏、聊天,眼睛都看坏了,也担心孩子沉迷。”

今年暑假,魏先生果断将女儿在小区里加的手表好友“拉黑”了,因为这个小男孩总是给他7岁多的女儿打电话、发信息,女儿在学习时,电话会响;在看书时,电话会响;甚至聊着聊着,这个看着七八岁的孩子开始说“脏话”。

而在智能手表的销售展台,这些日常使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社交、游戏功能,则是销售人员打出的吸睛招牌。

“只要是同品牌的手表,打开‘碰一碰’就可以加好友,构建小朋友自己的社交圈,孩子还可以像发朋友圈一样,在手表上分享精彩瞬间。”11月初,在一款知名手表的展台前,销售人员如此推荐道,她认为与其让小孩子使用成年人的社交软件,不如用手表构建同龄人的“圈子”,这样更加纯洁、安全。

购买了这款手表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得知这一社交功能后确实有段时间沉迷于用它拍照,“比如去水族馆一顿拍,说是要发给同学看一看,但发现大家兴趣不高后,就不再执着这些功能了。”

有家长质疑智能硬件“智商税”

不仅手表,社交、游戏、视频,这些能够激起成年人兴趣的功能也逐渐成为各大儿童教育智能硬件的卖点。相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李女士觉得,女儿已经“看不上”手表了,智能台灯已经成为女儿的精神依赖。

“上边有搜索功能,小朋友不认识单词就搜一搜,我还可以通过台灯内置的摄像头功能远程帮她检查作业。”李女士家的智能台灯灯柱已经磨得有点黑,这是女儿长期使用的痕迹。

小姑娘告诉记者,她使用台灯查单词后会刻意把单词背下来,把“台灯”当做“老师”。但在同学小贾手里,台灯反倒成了“作弊”工具。“他写不出来作文就搜范文抄一抄,数学题做不出来就直接抄答案,也不追究解题过程。”李女士的女儿认为,教育智能硬件会否使人“沉迷”因人而异。

像李女士女儿一样“自律”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一年前,郭女士觉得给女儿买了智能台灯,让她利用工具自主学习,算是解放了自己。如今,她发现,写完作业,女儿也不离开书桌,打开台灯看动画片。“我只能限制她看动画片的时长,或者暂时把台灯收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智能台灯、智能平板,各地因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也推高了主打“护眼功能”的智能平板的销售。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朝阳区一度因疫情暂缓学生返校,女儿正读三年级的王先生便抓紧时间网购了一台屏幕较大的墨水屏智能平板,试图将网课学习孩子双眼受到的伤害降至最小。

不过,这两天,王先生陆续给女儿平板上的各种游戏类、视频类APP上了锁。学习平板销售人员当初描绘的“帮助孩子复习、预习,真人在线教解题”的美好学习图景,如今对他来说“太不现实”。平板上因奖励孩子而下载的各种小游戏,逐渐在和学习类APP抢夺女儿的精力。

“孩子平时在自己屋里上网课,但一段时间后,家里人发现她上完课也不出来,在屋里也没动静,通过关联的手机一查,原来在那看动画片,还是偷偷开了静音看的。”王先生说道。

在韩女士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智商税”。她曾经咨询了孩子的眼科医生,被告知“视力受到的影响跟用眼时长有紧密关系”,孩子一直盯着“护眼”屏幕看和盯着书看,对眼睛的伤害一样大。“控制她不看屏幕的方法就是不买屏幕,因为除了学习她还会玩游戏、看视频,更费眼睛。”

■ 解题

关注儿童学习动力,从根源解决问题

在青少年问题专家看来,如今智能教育硬件所引发的亲子矛盾、沉迷问题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问题根源不在产品,而在使用者本身。

“不论是小屏幕还是大屏幕智能硬件,是有社交属性的手表还是植入游戏的智能硬件,很多家长总在担心会导致沉迷,纠结要不要给孩子买,这本身是认识上的误区。”北京教育学会青少年成长研究会秘书长陈刚表示。

他用“家电会发出声音”来类比“孩子玩智能教育硬件”这件事。陈刚解释,家电正常运转会发出声音,家电故障会发出“异响”。这个时代,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方式都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更不可能阻止和禁止其利用智能教育硬件社交。因此,孩子好奇心强,休闲时觉得智能教育硬件、电子产品好玩,使用内嵌的社交功能,这都属于正常的“声音”,“随便给他个玩具都会玩半天”。但是,孩子如果表现出攀比心,拒绝自然的面对面交往,耽误了学习,这就属于“异响”。

陈刚表示,当家电出现“异响”时人们会维修,家长要判断孩子使用智能教育硬件是“声音”还是“异响”,出现“异响”要像修家电一样,从根源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工具的出现,都有创造财富和造成伤害两方面的可能。很多家长采取的措施是把问题归结于‘声音’本身,要消灭‘声音’,冰箱发出‘异响’用棉被捂上就会好吗?”陈刚说道,儿童使用智能教育硬件时发生的“异响”,往往是家长看不到、没有思考的地方。

陈刚介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倾型性格的孩子更愿意在自然场景下面对面交流,社会交往能力弱、表达能力欠缺的孩子更倾向使用电子产品交流;学习失能的孩子在学业上无法获得自我价值感,往往会选择“打电游”找到自信;有些孩子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获得同龄人的羡慕,会追求更高配的硬件,在攀比中找到自信。

这些均是发生“异响”的信号,说明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上出现了困难,在通过智能软硬件躲避困难,进而造成沉迷。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上找补,才会从根源解决沉迷问题。

在儿童心理发育、心理特征中寻找思路

社交群里吵架、观点不合会“拉黑”、网络暴力、色情内容……成年人在网络社交中都可能发生问题,让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过早地使用智能教育硬件进行社交,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看过孩子曾经在网络小群里调侃老师,他们会不会说出更过分的语言啊?”徐女士担心道。

对于家长的这些担心,陈刚认为,人们在社交中出现的问题,电子产品只是起到了放大的作用。根据儿童成长特点,学龄前的儿童会表现出对父母的崇拜,到了小学低年级阶段会过渡到“权威崇拜”,“比如我们常听到小学生以‘这是老师说的’来顶撞家长,这就是以老师为权威崇拜的对象”。而这种权威崇拜会随着孩子步入高年级逐渐减弱,随着孩子认知水平提高、视野开阔,开始觉得老师也似乎并非高不可攀,也没有绝对正确、不可挑衅。

因此,陈刚认为,高年级孩子会在小团体中做出一些调侃老师、模仿老师不好的动作等方式彰显自己的勇敢,希望获得同伴的点赞和认可,如徐女士担心的情况并非孩子的特殊表现,只不过工具变了、环境变了,“可能二十、三十年前,学生找个小河边发发牢骚,说说老师坏话,现在通过聊天软件表达了。”

如何避免孩子在负面的交流中走入误区?陈刚表示,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引导孩子用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判断老师好还是坏。家长可以把这个当做家庭教育的机会,不要批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许不那么完美,也会做让人生气或可笑的事情,但老师这一职业的出发点是喜欢学生、爱学生的,教孩子学会包容缺点,理解老师。

陈刚认为,人的基因变化跟不上技术的变化,在智能教育硬件普及的当下,发现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新问题,一定要回到孩子最基本的心理发育、心理特征去解决。要客观地和孩子分析智能教育硬件对孩子睡眠、上课的影响,如果孩子觉得一个游戏、电子宠物非常好玩,甚至想没日没夜地玩,家长可以尝试找到孩子曾经感兴趣又玩腻的玩具,告诉他不要因一时兴趣牺牲了眼前的睡眠,让他自己判断并减掉一些游戏,主动拿出精力学习。

“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智能教育硬件,很多情况下又很少跟孩子产生社交互动。多带孩子参与自然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出游和运动,才能够真正满足孩子内在对表达、对交往的诉求。”陈刚强调。

他做了一个比喻:企业一直在开发孩子喜欢和沉浸其中的产品,将孩子拉进“局”,家长对孩子苛刻的要求、学习上谴责、贬低孩子自我价值的行为,是将孩子推进“局”,“家长要反过来争夺孩子,用行动把孩子从软硬件手里抢回来。”

家长心声

就要干净的学习辅助功能,不要乱七八糟别的功能。

智能产品不要增加游戏功能,游戏设置会让孩子上瘾。

一定要有防沉迷功能,还要过滤掉那些未成年不可以观看的内容。

防沉迷最重要。

纯学习用具,不要赋予其他娱乐功能。

建议不能下载游戏。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陈文韬】

成都:这群街头健身高龄老人吸睛无数 平均年龄60岁以上

“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在哪里?

拜登“赦免”2022年感恩节幸运火鸡

全国多地启动2023年高考报名 这些新变化要注意

多城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专家称仍存进一步下调空间

【寻味中华】阿克苏苹果:来自天山脚下的“糖心风暴”

刚裁员又招聘?马斯克打造“硬核”推特又有新动作

美国1:1威尔士,中国裁判完成卡塔尔世界杯首秀

梅西将迎卡塔尔世界杯首秀:这是我最后一届世界杯

冬季养生指南:日常生活中藏着哪些健康密码?

25万人集会,差评率61%的尹锡悦遭遇新危机

特斯拉降价,奔驰电动车降价,下一家会是谁?

17条政策为工业经济“添薪蓄力” 力求2023年“开门稳”

今日小雪|围炉温酒,岁月温柔

南方再迎雨水天气,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考古“何以中国”?

日本民间组织举办集会,呼吁归还中国被掠夺文物

这位母亲听到已故女儿心脏移植后的心跳声,激动落泪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5330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