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网络编辑 政务 2023-05-04 14:31:39 0 新疆 兵团 红星

乌鲁木齐5月2日电 题: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作者 史玉江 商凯旋

回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么多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他们推动着新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辉煌。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河南、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后来,新疆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那个年代的支边青年,多数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为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现虽已退休且年事已高,追忆起曾经的岁月仍会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是一份荣耀。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扎根边疆,无愿无求,年迈之后也未回生养的故乡?

四五月之交的新疆,万物生机盎然,眼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一场,正沐浴在花的世界。杏花、桃花、梨花接续绽放,整齐划一的连桩住宅楼,杨柳成荫……

在一幢楼房里,李玉兰的小女儿王杏丽上前热情地迎接记者。80多平方米的居室,简单的家具,干净的陈设,尽显简朴。卧室里走出和善、消瘦的老人李玉兰。寒暄中,老人思维清晰,行动还能自如。

88岁的李玉兰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老人回忆,年幼时生活非常苦,父母只能靠要饭来养活她们三兄妹,更别说上学,能吃饱饭都是奢求。

1954年,19岁的李玉兰在上蔡县大队劳动,因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两年便入了党。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老人记得很清楚。“我很激动。入党不久就当了队长。”

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建设家园

“我是因为老伴才到新疆的。”李玉兰的丈夫王义成是个军人。1963年,王义成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当时的新疆兵团农五师。2年后,李玉兰带着大儿子跟随丈夫的脚步,加入建设边疆的队伍中。

虽然有所耳闻,但李玉兰也没有想到生活条件如此之差。驻守在渺无人烟的荒滩上,现成的房屋都没有,军用帐篷既不抗暑耐寒又常被大风掀起,无奈之下,想到了挖地窝子的土办法。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 受访者供图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1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再用草的枝叶盖顶,铺上泥巴。

刮起风沙时,漫天黄尘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被子和衣物都用来堵漏缝仍难奏效,鼻孔、耳朵、嘴里等都里尘土,“人人像土猴一般。”

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慢慢住上土房子。 受访者供图

“当时到农五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每天拿着镐刨……”李玉兰说,“睡觉的时候,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因为棚顶低,每天早晚都要跪着穿衣,坐着脱裤。”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新疆兵团团场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荒漠上。但就是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严酷环境里,那一代“兵团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千万亩农田。

李玉兰年轻时的相片。 谢雪倩 摄

“那时我是妇女班的班长、组织委员。因为没文化,我就跟他们学,学识字、学种植技术,带着队员一起种玉米、麦子。”李玉兰说。

1967年,李玉兰有了一个女儿。1968年,从农五师开荒结束后,一家人便随着队伍来到红星一场。

“到红星一场这边,我还是妇女班班长。像在农五师一样,每天还是种地。”李玉兰说,那段时光虽然苦,但也很快乐。

李玉兰与家人合照相片。 谢雪倩 摄

坎坷经历未动摇对生活的信念

说起生活中的坎坷经历时,李玉兰的眼里泛起泪光,久久没有开口,王杏丽向记者讲述不幸发生的事。

李玉兰一家人在红星一场垦荒期间,“父母每天工作很忙,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开会,回到家深夜了。哈密的冬天非常冷,家里会生火炉取暖,那时我大哥和二姐还小,因操作不当发生火灾,大哥不幸被大火夺去生命,二姐身体大面积烧伤。”王杏丽说,这件事成为母亲的心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能让下辈人再吃苦头。”李玉兰“收拾”好心情,继续专心工作。时光荏苒、岁月流逝,1989年,李玉兰退休。“退休后,家里也分了一些地,就开始种棉花增加收入,日子也算是步入了正轨。”李玉兰说。

本以为日子能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可接连丧失亲人,让一向坚强的李玉兰受到很大打击。2014年,陪伴了她50余年的王义成因病去世,就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2016年,儿子又因意外而离世。养育的五个子女中,两个孩子去世,但未击垮李玉兰生活的信念。

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 梅花 摄

“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如今,李玉兰已进入古稀之年,并没有“落叶归根”的愿望。“从来到兵团以后,我就没想过离开。”李玉兰说,“现在党和国家很照顾我们,我很感恩。兵团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建起的,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几十年来,像李玉兰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战风沙、抗严寒、斗酷暑、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他们挖河修渠、植树造林、筑路盖房,一块块条田阡陌相连,一座座兵团城市拔地而起……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

如今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 第十三师融媒体中心供图

艰苦奋斗是新疆兵团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老一辈兵团人自觉自愿的担当,永不褪色的步履,铸就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新疆兵团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天时代的需要。(完)

【编辑:房家梁】

【寻味中华丨名楼】“晨钟暮鼓”忆长安

奋力追梦、青春无悔!你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吗?

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管得太松,还是罚得太轻?

这,就是中国青年!

经济观察:淄博楼市升温,烧烤流量发力?

国风碰撞“二次元” 中国年轻人追求审美表达丰富性

中国“它经济”持续升温 宠物旅行团兴起

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见千年”?

黄河壶口瀑布设“防窥墙”?景区称此举有关安全问题

除了假期,劳动者还有哪些权益?一文读懂!

十个成语,一组海报,致敬伟大的劳动者

广元青川唐家河野生大熊猫“遛娃”被红外相机抓拍

门店睡满人导致无法用餐?海底捞最新回应

大科学时代的大科学装置如何建?

男篮世界杯分组揭晓 中国男篮“直通巴黎”难度不小

北影节“天坛奖”十大奖项揭晓 张艺谋获终身成就奖

国家网信办:2023年一季度累计约谈网站2203家

【寻味中华|饮食】火晶柿子:林中有丹果 压枝一何稠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6583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