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中企在欧洲承建的首个地铁项目竣工通车—— 莫斯科地铁点亮中国红

网络编辑 政务 2021-12-09 16:13:46 0 莫斯科 地铁 俄罗斯

图为莫斯科地铁大环线米丘林大街站内景。

本报记者 于宏建摄

12月7日,中国企业在欧洲首个地铁工程项目——中国铁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铁大环线(又称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通车。这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引入中国企业,是中俄基建领域合作的生动案例。

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以视频连线形式出席通车仪式,宣布莫斯科地铁大环线10座新建成的地铁站投入使用。他表示:“这是莫斯科地铁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莫斯科西部和南部一些地区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对于数百万民众来说,出行将变得更加便捷,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将发生很大变化。”

居民通勤时间平均减少约40%

28岁的俄罗斯姑娘叶莲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她家到新建的阿米尼地铁站步行仅需5分钟。得知地铁开通,她高兴地说:“地铁终于开到了我家门口!”如今,她和住在维尔纳茨基大街地铁站附近的朋友见面,路上仅需约10分钟,比以往节省了近20分钟。

莫斯科地铁大环线是俄罗斯中央交通枢纽的重点项目。按照规划,该地铁线路完全建成后全长达70公里,有望成为全球最长的地铁环线。在西南段中,中国铁建承建的工程部分全长5.4公里,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茨基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建设任务。

莫斯科地铁大环线西南段片区居住着约34万居民。西南段的建成将使当地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平均减少约40%。

项目实施以来,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多次到工地考察,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点赞中国建设者为莫斯科交通发展所作贡献。

据莫斯科市政府网站消息,阿米尼站、维尔纳茨基大街站开通后,运营初期客运量将分别达到每天1.57万人次和1.33万人次。米丘林大街站开通后,运营初期客运量将达到每天5500人次,未来可达每天近1.1万人次。

地铁建设不仅便利民众出行,还给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施工期间,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共有中俄员工2068人,其中俄籍员工约1900人,属地化比例约91%。这支高效的跨国团队是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

今年32岁的亚历山大毕业于莫斯科汽车公路大学建筑专业,在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从事工程师工作已有4年。他表示,中国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很高,越来越多当地技术工人希望加入中国企业。

创造俄罗斯地铁施工纪录

玛利亚、达利亚、叶甫盖尼娅、加林娜、波林娜——这是中企针对俄罗斯极寒天气施工条件专门研发的5台盾构机,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名字命名。

在莫斯科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中国盾构机能否在极寒天气里正常作业?”有8年地铁隧道施工经验的项目工程部俄方部长弗拉基米尔曾经有过疑虑。随着施工进行,他的顾虑很快打消。驱动系统能在零下30摄氏度正常运转,整机关键部件均采用耐低温材料制作,另外还增加了耐低温选型设计、保温、加热等功能作为辅助,使盾构机完全适应俄罗斯的低温环境。

在中俄建设者共同努力下,项目团队应用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克了下穿运营中的百年铁路、老旧地铁车站和水量丰富的古河道等多项难题,创造了俄罗斯地铁施工的纪录。

莫斯科地铁建设历史悠久,有独立且严格的建设体系和标准。中国企业在莫斯科建设地铁,不仅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疫情影响等多种挑战,更要解决如何让中国技术与当地标准有机结合的问题。

邀请当地工程师讲解,与当地标杆同行企业交流,建立规范和标准索引平台……项目团队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在这里我感受到中国企业理念独树一帜。”项目设计事业部俄方设计经理齐比诺克表示,团队要求设计人员经常去施工现场,了解项目进展,及时发现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并与物资、工程预算部门充分沟通,统筹推进施工工作。拥有30多年地铁施工经验的项目俄方总工程师瓦季姆·希茨科也对中方团队快速理顺俄罗斯地铁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表示赞赏。

项目负责人薛立强介绍,针对两国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差异,项目团队编写了中国企业首部中俄双语地铁施工专业手册,探索出兼具中俄特色的地铁建造技术,为中企今后在欧洲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打造“中俄友谊的新地标”

“中国祥云是怎样飘进莫斯科的?”今年7月,一段小视频在中俄两国媒体平台共创造6000余万次点击量,引发两国网友广泛关注。这是中企举办的莫斯科地铁项目海外“云开放日”活动中的一个片段。视频中,跟随讲解员的镜头,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的莫斯科地铁站映入眼帘。

祥云、团寿、中国红……步入米丘林大街站,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引人瞩目。在莫斯科,地铁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因设计精美享誉世界,被称为“艺术宫殿”。项目团队在延续俄罗斯车站传统建筑形式基础上,融入中国审美理念,车站的站台柱、照明工具、吊顶等设计均取自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米丘林大街站受到当地设计管理机构和业内专家的充分认可,被中俄两国媒体称为“中俄友谊的新地标”。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地铁就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1956年,中国邀请苏联专家指导规划了新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60多年后,中国企业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实施地铁项目。

地铁线也是“友谊线”,不断拉紧中俄两国民心相通的纽带。包饺子、吃月饼、送福字,中方员工邀请俄罗斯员工参加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组织中俄员工子女画下共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美好祝愿;举办中俄员工生日会、中企海外开放日活动……“两国员工成了工作中的战友,生活中的朋友。”中方员工刘兴说。

项目还为员工开设了中俄双语学习班,从日常会话到建筑专业术语,再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两国员工在工作学习中互教互学。现在,刘兴已经能用流畅的俄语和外籍同事交流。

“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同的文化。现在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期待有一天能带家人一起到中国看看。”亚历山大说。

(本报莫斯科12月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9日03版)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90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