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沁源:大民生夯基大未来

网络编辑 长治 2022-07-06 10:12:40 0 县城 沁源 沁源县
紧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窗口期,完善县城服务功能,
拓展县城服务框架,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拉开县城建设序幕

核心阅读

县城为谁而建?县城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刻,沁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前瞻谋划了“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整体布局,让沁源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沁源的县城建设把人民满意当作第一要义,紧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窗口期,在大格局谋划中厚植大民生情怀、在大力度建设中涵养大民生情怀、在大效应彰显中充盈大民生情怀,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拓展县城服务框架,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迈开县城建设新步伐。由此,沁源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站到一个再出发的新的竞跑点。


仲夏,风清日灿,万物繁盛。

徐步沁源县城,处处涌动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滚滚热浪。胜利路地下管沟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施工现场,机械的轰鸣声,钢筋的切割声,工具的碰撞声,工人的号子声,工程车辆的启动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大手笔推进县城建设的交响。

地处太岳东麓、沁河源头的这座北方县城,随着发展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3.8万人攀升至2021年的6.5万人。“一家人全都搬到了县城”“在农村还有地种,但居住在县城”“村里过得好的都在县城买了房”——这样的变化,正在沁源县悄然发生。人口不断涌入县城,人民群众近距离就医就学、安居乐业的需求日益迫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增强吸引力,县城正发力。新一届沁源县委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高标准定位,科学确立了“转型发展先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康养先行区”的目标定位,“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的发展方略和“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的整体布局。

“一城两中心”,“一城” 即县城,“两中心”为郭道县域副中心、王陶区域中心。

“一城两中心”,“一城”是主抓手。沁源紧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窗口期,从最迫切解决、最急需改进、最紧要办理的重大民生关切入手,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主抓手,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拉开县城建设序幕。结合县城东西窄、南北长的地形特点,围绕北园、桥西街、城南三个重要节点,以及人民路、胜利路、滨河路三条主干道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从最基础的水、电、暖、气、路等抓起,统筹地下地上、近期远期,大力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架空管线入地、供气保障能力提升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拓展县城服务框架,提高县城承载能力,逐步打造设施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的县城核心活力区。

良禽择佳木而栖。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等一批批知名企业落户,沁源通用机场建设等一批批重点项目落地,黎霍高速等一条条道路建设快马加鞭……县城建设的磁吸功能越来越强,未来可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链接“城尾乡头”、链结人口集聚、链动产业发展,沁源县城建设蹄疾步稳,托底民生,盛满幸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阔步向前。

在大格局谋划中厚植大民生情怀

跳出沁源,站在晋东南、晋南、晋中的交汇之地高位谋划,在沁源2549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将“一城两中心”作为全方位推动沁源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战略支点。“一城两中心”,一条发展轴

雨污不分,一到下雨天,街道成了“河道”;线缆交错,如同一张张“蜘蛛网”,将居民楼缠成“盘丝洞”;距离自来水厂远或者地势高的小区,经常遭遇“间歇式断水”……

这是新一届沁源县委履新后,在开展“沁源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大酝酿、大开放、大讨论中,群众反映的部分问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沁源县推进县城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呼应人民群众期待。

这是贯彻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决定部署的有力行动——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沁源位于三晋中南、太岳东麓、长治西北,处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

交汇地当有辐射力,大空间自有承载力。“一脚踏三地”的沁源,如何变区位特色、空间特征为竞争优势,从而转化成发展优势,这是一道必答题。

城建是发展的支撑。沁源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破题,让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释能。

空间大,广支撑。沁源多点发力,选准县城、中部乡镇郭道镇、西北部乡镇王陶乡,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综合承载力方面着手,实施县城建设,打造郭道县域副中心和王陶区域中心。强县城功能,提升品质,近悦远来;建郭道县域副中心,提升能级,扬长促优;建王陶区域中心,提升内涵,集聚辐射。点燃“县城引擎”“中部引擎”“西北引擎”,紧扣中央要求,符合沁源县情。

这是落实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精神的具体实践——

省委书记林武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城市防洪排涝、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实现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

市委书记杨勤荣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

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沁源县实施县城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与省委、市委相关部署要求思路契合,方向一致。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呼应群众期待的必然选择——

从滨河路看沁源县城,绿意盎然,水流潺潺,是一座生态宜居小城。然而,换个角度,站在西山看县城胜利路以西,房屋院落老旧、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布局杂乱,有的居民区无排水设施、无天然气接入,还有的甚至无集中供热;街巷狭窄,网线、电线等各种杆线杂乱无章,消防安全隐患极大。随着家庭轿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原有的胜利路、桥西街、人民路等通行率接近饱和,时常拥堵。

人民群众对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意愿强烈,为此纷纷通过县长信箱、提交改造申请等不同方式,强烈要求实施县城更新改造。

让人口聚起来,让产业兴起来。沁源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实施县城建设,一方面统筹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吸引要素人口集聚;一方面聚力产城融合,谋划招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商业综合体落地,吸纳人口就业,提升发展能级,构建“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协同发展新格局,顺民心,合民意。

“本轮县城建设,既是民心所盼,更是政之所向,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气干好。”沁源县委书记赵永进态度坚决。

“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重注‘里子’;不抓形象工程,而是向内里‘一包糠’开刀;不抓政绩工程,而是看中群众需求,抓民心工程,这样的县领导,我们老百姓欢迎。”县领导实干,群众点赞。

在大力度建设中涵养大民生情怀!

一个核心抓到底。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城市功能、城市内涵的根本转换;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脱胎换骨,重塑沁源形象

人是核心!

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沁源紧紧锚定群众需求,从最基础、最难办、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梳理完善服务功能布局,拓展服务框架。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持续改善水、电、路、暖、通讯等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百姓聚得起、留得住、过得好。同时,把腾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发展要素“化零为整”,引入市场机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集中发展康养旅游、庄园经济、特色产业。

改造县城总面积约64.43万平方米,相当于90个足球场大小;

总建筑面积约18.94万平方米;

涉及党政事业单位12个、企业30个、集体单位3个、私产669处;

……

改造面积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征迁力度之大,在沁源,前所未有。

为此,沁源县专门聘请了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对县城进行前瞻规划、科学规划,结合社会各界意见和人民群众意愿,经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决定分宋家窑片区、文化馆片区、红星塔片区、西山公园片区、胜利路地下管沟建设等七个片区进行更新改造,行政办公区、居民生活区、公共服务区、文化休闲区、商业购物区、商贸物流区等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科学合理。

困难问题想在前,工作专班搭在前。成立县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赵永进、县长徐计连任双组长,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亚明任总召集人,副县长张建军任总指挥,下设1个办公室、14个工作组及7个片区工作小组。

拆迁改造,大部分群众担心遭受双重标准和不公平待遇。沁源县坚持谋定后动、拆建并举、让利于民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出台《征迁与补偿方案》,严格把关,阳光操作,一个政策讲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管到底,确保征迁安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县四套班子领导不当“甩手掌柜”,带头上阵,既是指挥长,更是战斗员。他们冲锋一线,推行“一线工作法”,到拆迁现场、到群众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场办公。他们列出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建立台账、挂图作战、逐个销号。他们一天一总结、一周一碰头、一月一排名,书记、县长不定期召开县城建设工作例会,研究解决征迁安置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七大片区,涉及23个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这么一大笔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沁源县主要通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来筹措资金。县领导身先士卒,相关部门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和银行,争取到国家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4.86亿元、农发行贷款5.25亿元,申报“全省绿色低碳试点县”,拟分5年争取国开行贷款10亿元,用于县城绿色低碳和县城建设;正在积极争取亚行贷款,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实行部门联审联批机制,由“串联办理”到“并联办理”项目手续,压茬推进,有效压缩了项目手续办理时间。截至目前,群众呼声最高的胜利路商业街地下管沟建设项目已经拆除旧路面4.2万平方米,管沟基坑开挖4396米,管沟主体浇筑4211米,雨、污水管安装3778米,雨污水检查井180座,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600米;人防疏散综合基地、县人民医院、太岳中学等其他各项工程均热火朝天推进,按下“快进键”。

“县城建设进展顺利,党员干部带头、全县上下齐心,功不可没。”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计连表示。

放眼望!一条条拓宽的街道上、一处处繁忙的工地上,仿佛升腾着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在大效应彰显中充盈大民生情怀

一子落而满盘活。按照“占领中央、让开两厢”思路,通过县城建设,推动人口、要素、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走活全方位推动沁源县高质量发展这盘大棋

沁源县城建设把人民满意当作第一要义。

就近城镇化,县城潜力大。

县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产业等方方面面,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才能提升县城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沁源县确定“城在山水中、城中有山水”发展定位,突出红色文化塑造,突出公园城市特色,体现绿色生态价值,保护历史遗产,孕育当代精品,大手笔建设“最沁源”“最活力”“最品质”的新家园。

有产业,县城才有吸引力,人口才能聚集。

强优势,产业才有竞争力,发展才有空间。

完善民生配套,增强引流人口的“磁力”——

如何吸引人口集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需求,无疑是最强的“磁力”。

从注重县城“颜值”到注重以人为核心,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人往哪里集聚、人在哪里居住,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就往哪里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普惠服务优起来。一方面将突出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力,全面振兴城南和北园,合理配置教学和医疗等要素,引导人口向南、北两端集聚,拓展开发东、西两山,拉开县城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琴泉桥东侧规划新建一个占地约100亩的综合性医院,在县城南、北各规划建设一所12轨全封闭寄宿制初中,在安置房6号地、宋家窑各建一所幼儿园,在宋家窑地块、原公安局地块、定兴佳园B区3个安置区共修建32.05万平方米房屋,以满足所有征迁户选房回迁需求。同时,多渠道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交通秩序混乱、停车难、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难点堵点问题;科学布局汽贸、建材、商贸等各类市场功能区,推动零散商户集群发展。

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硬件基础强起来。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强力推进胜利路商业街地下管沟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绿色循环海绵型生态水系统治理、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彻底解决供水供暖、交通拥堵、雨污分流、防洪排涝等问题。

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生态环境靓起来。黄河流域沁河源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更好满足居民生态需要,为绿色发展夯实根基。

县城更具规模,城镇各有特色。郭道县域副中心、王陶区域中心加快建设,有序推动郭道村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王陶百草综合服务区、外环路建设等工程,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级扩能,进一步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逐步发展成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镇”“区域中心”,实现“一城两中心”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增大稳定人口的“拉力”——

“县里政策好,厂里条件好,自己勤快点,一个月到手工资两三千元不成问题。”

在县城,位于城南村南端的沁源县泰达电子有限公司,由城南村委会与苏州益龙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三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可解决县城及周边劳动力8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一条数据线,令太岳山巅的村庄与“科技之城”苏州紧密相连。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陆续近悦远来、投运见效。

在郭道县域副中心,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提优,通洲集团年生产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祥源101万吨现代煤化工等项目建设纷纷提速,再提速;山西明源能源集团绵绵用力,上联进行10万只湖羊养殖,下联发展千亩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可带动700余户农民增收。

在王陶区域中心,聚焦“特”“优”战略,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上下真功、真下功,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大做强“一城两中心”,不是简单地“把基础设施建好,把人装进来就够了”,而是要“内外兼修”,既要造“壳”也要填“瓤”。

沁源县超前谋划、先行一步:人口集聚后,把就业作为稳定人口规模的主渠道,在县城和城郊、集镇大力发展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商业综合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消费、服务等需求问题;加快发展草莓种植、电子线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等服务业,带动周边居民就业;重点筹建网络货运、物业管理、广告印刷等10个产业经济平台;抓住互联网平台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新机遇,发展“云服务”“互联网+”创业服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吸引返乡人员留在家门口就业。

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一城两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园林城市正向沁源百姓走来。

“最沁源”“最活力”“最品质”,太岳山巅的这座绿色县城盛满微幸福,托起大民生,拥有大未来。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changzhi/30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