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长治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

网络编辑 长治 2021-09-26 14:06:49 0 农业 长治市 乡村

近年来,长治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实在在为农村想出路、立产业、改面貌,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越来越多“不敢想”“有奔头”的“好事情”在这片热土上轮番上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治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神农氏尝百草的农耕文明。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被誉为“神农故里、米药之乡”。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优质小杂粮、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落实,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上党大地,涌动着农业发展的强劲活力;美丽村庄,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阡陌之间,荡漾着粮食丰收的甜蜜喜悦。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围绕农特产品,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做大中药材产业,出台了药茶产业发展12项举措,发展中药材137.96万亩,总产量达到8.2万吨,培育药茶生产主体达43家,开发近100个单品茶、17个复方茶,药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做强小米产业,谷子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近7万吨,拥有小米加工流通龙头企业36家,2019年,长治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小米之都”。做精蔬果产业,重点培育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潞城大葱等长治特产,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22万亩,食用菌产能占到全省六分之一,打造了20个精品果园。上党中药材、沁县沁州黄小米先后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策划打造“半分耕”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沁州黄小米、上党党参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完成23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2019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5.89万亩。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81.7万亩,总产12.1亿公斤。推进生猪恢复生产,2020年,出栏生猪65.41万头、肉禽2506.5万只,禽蛋产量11.7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近80万吨,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52个,产地认证188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倍。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长治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固、步履铿锵。有机旱作农业源远流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壶关晋庄、屯留王公庄等旱作农业典型就已经闻名全国。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域示范、产业示范,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机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按照“一年起步封闭示范、两年推广初见成效、三年辐射全面发展”的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各县区布局打造了一批封闭示范区、产业示范园和示范乡村,总结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60项。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9.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5%。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大力开展良种繁育推广,连续11年承担了全国玉米种子品种纯度种植鉴定任务,潞玉种业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科企合作30家企业之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3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被确定为整市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连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5%。

聚力打造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0年实施了151个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特色农业示范园165个。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8家、市级龙头企业16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发展农民合作社8569家、家庭农场189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5.9万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12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2560个益农信息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长治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振兴农村经济,如何实现深刻的产业革命?

首先是来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针对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突出问题,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搭建了市级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产权交易联动机制。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236.58万人,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478个。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制定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措施》,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的托管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24个典型案例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达到119万亩,带动服务小农户10万户以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重塑了生产关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累计创建117个省级、170个市级、500余个县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屯留区村庄清洁行动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持续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了以环漳泽湖滨河新区为核心,以环市区城郊休闲乡村片区、太行山水风景片区、红色文化传承片区、太岳生态康养片区为重点的“一核心四片区”集中连片美丽示范乡村。分类施策开展农村改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6%。上党区“旱厕通风改良+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站”模式被列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大检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如今,太行山区的寻常巷陌,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流水潺潺,传递出朴素的乡间野趣。“向先进典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新风尚新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弘扬,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太行山区绚丽绽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对表全省的总体要求和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长治市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布局“六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打造全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样板省提供长治模式。

原标题:沃野千里绘宏图 长治市向现代农业强市阔步前行


[编辑:李倩]

近年来,长治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实在在为农村想出路、立产业、改面貌,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越来越多“不敢想”“有奔头”的“好事情”在这片热土上轮番上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治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神农氏尝百草的农耕文明。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被誉为“神农故里、米药之乡”。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优质小杂粮、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落实,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上党大地,涌动着农业发展的强劲活力;美丽村庄,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阡陌之间,荡漾着粮食丰收的甜蜜喜悦。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围绕农特产品,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做大中药材产业,出台了药茶产业发展12项举措,发展中药材137.96万亩,总产量达到8.2万吨,培育药茶生产主体达43家,开发近100个单品茶、17个复方茶,药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做强小米产业,谷子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近7万吨,拥有小米加工流通龙头企业36家,2019年,长治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小米之都”。做精蔬果产业,重点培育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潞城大葱等长治特产,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22万亩,食用菌产能占到全省六分之一,打造了20个精品果园。上党中药材、沁县沁州黄小米先后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策划打造“半分耕”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沁州黄小米、上党党参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完成23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2019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5.89万亩。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81.7万亩,总产12.1亿公斤。推进生猪恢复生产,2020年,出栏生猪65.41万头、肉禽2506.5万只,禽蛋产量11.7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近80万吨,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52个,产地认证188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倍。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长治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固、步履铿锵。有机旱作农业源远流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壶关晋庄、屯留王公庄等旱作农业典型就已经闻名全国。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域示范、产业示范,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机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按照“一年起步封闭示范、两年推广初见成效、三年辐射全面发展”的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各县区布局打造了一批封闭示范区、产业示范园和示范乡村,总结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60项。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9.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5%。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大力开展良种繁育推广,连续11年承担了全国玉米种子品种纯度种植鉴定任务,潞玉种业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科企合作30家企业之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3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被确定为整市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连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5%。

聚力打造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0年实施了151个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特色农业示范园165个。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8家、市级龙头企业16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发展农民合作社8569家、家庭农场189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5.9万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12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2560个益农信息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长治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振兴农村经济,如何实现深刻的产业革命?

首先是来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针对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突出问题,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搭建了市级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产权交易联动机制。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236.58万人,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478个。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制定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措施》,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的托管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24个典型案例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达到119万亩,带动服务小农户10万户以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重塑了生产关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累计创建117个省级、170个市级、500余个县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屯留区村庄清洁行动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持续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了以环漳泽湖滨河新区为核心,以环市区城郊休闲乡村片区、太行山水风景片区、红色文化传承片区、太岳生态康养片区为重点的“一核心四片区”集中连片美丽示范乡村。分类施策开展农村改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6%。上党区“旱厕通风改良+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站”模式被列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大检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如今,太行山区的寻常巷陌,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流水潺潺,传递出朴素的乡间野趣。“向先进典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新风尚新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弘扬,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太行山区绚丽绽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对表全省的总体要求和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长治市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布局“六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打造全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样板省提供长治模式。

原标题:沃野千里绘宏图 长治市向现代农业强市阔步前行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changzhi/9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