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做伟大时代的忠诚记录者

网络编辑 晋中 2022-11-07 10:02:17 0 晋中 甲醇 二十

第23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

深入基层

认真沟通

一线直击

现场采访


专心编校


业务培训

11月8 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翩然而至。

对全市新闻工作者来说,2022年是忙碌的一年。回首这一年,重大战役性报道一件接着一件。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到传播党的二十大好声音,从“1221”战略举措的全面推进到智创谷聚势赋能,从甲醇论坛高光时刻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每起新闻的第一现场,始终有记者奔忙的身影。

借记者之“眼”,看晋中之“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触摸奔突的时代潮涌,感受铿锵的城市脉动。

落实部署 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党的二十大吹响新一轮奋进的号角。

党的二十大如春潮涌动,在全市上下掀起深入学习贯彻的热潮。围绕党的二十大,本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阶段、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党的二十大声音,记录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晋中落地、生根,展现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本报记者闫晓媛一大早便来到晋中日报社,观看开幕会直播、细看文字实录、梳理报告重点,精准地抓住读者第一时间的理论需求。10月10日,本报刊发了她采写的稿件《项目建设“加速跑”——我市项目工程建设者挥汗奋斗喜迎党的二十大》,生动鲜活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好评。

闫晓媛说:“党的十九大以来,晋中的发展可圈可点、可感可触。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出持续向前、向好、向美的蓝图。作为一名记者、一名党员,我为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更对十年后的中国、十年后的晋中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李娟参与了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报道。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为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而骄傲。我将和同事们一起,继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晋中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讲述好、传播好,让党的好声音直抵人心、鼓舞信心、凝聚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记者张凯鹏将视野广泛投注到乡村田野、工厂社区。在他的笔下,全市群众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决心、信心鲜活可见,各级各部门用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步履铿锵。    

纵论甲醇

看能源革命的晋中担当

今年9月,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甲醇经济论坛举行,全世界人民一同见证了属于晋中的高光时刻。期间,晋中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通过会前、会中、会后全矩阵报道,生动呈现发展甲醇经济的晋中担当。

“这是承载梦想的相约,能源领域头脑风暴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这是精品成果的‘亮相’,从全省首台甲醇重卡到全球首款吉利甲醇混合动力轿车——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彰显出晋中立足资源产业优势,发展甲醇经济先行示范蹚新路的‘晋中担当’。这是一次合作共赢的‘牵手’,以甲醇为媒,以论坛为平台,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签约、共话未来,同绘创业蓝图,共襄发展大业。”《晋中日报》记者冯静宁如是说。

“我市将通过构建甲醇经济新能源产业链,促进能源革命产业转型,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甲醇经济新地标。”会议期间,本报记者史俊杰了解到,甲醇经济论坛促进了著名跨国企业与晋中的合作互动,目前已有马士基、达飞、梅赛尼斯等全球知名企业伸出橄榄枝,表达了项目合作意愿,而且合作队伍仍在持续扩大。他说:“甲醇的未来、晋中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既已乘风启航,必将破浪前行。”本报记者闫晓媛在采访中了解到,借论坛的东风,晋中甲醇经济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正重点升级打造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发挥吉利、美锦、保罗、斯纳德、中航兰田等头部企业优势,以“一链三线”集聚零部件配套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

沐“阳”而生,逐“绿”前行。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晋中正扛起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产业集群、国家级多元化专业性甲醇经济示范区的新时代新使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线抗疫

传递温暖更凝聚力量

2022年,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晋中战“疫”全面打响。

从年初的太谷区,到近期的祁县、榆次区、灵石县、寿阳县,本报记者杨洋紧紧跟随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部署工作的步伐。

主持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现场调度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核酸检测采样点……“领导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精心部署、科学施策,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赢得了先机”,在采访中,杨洋一次次深切感受到,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用心、用力,不仅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更全力以赴维持工作、生活、社会运转秩序,让群众的每一个细小需求都得到悉心照料。他用镜头记录了市委、市政府的每一次决策部署,更定格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每一个感人瞬间。

“无数奋战‘疫’线的人,如同暗夜迷雾中的一束光,给了我前行的勇气,也照亮了我的采访之路。”深入太谷“疫”线,白天、黑夜奔波在大街小巷,本报记者史俊杰几次泪湿眼眶。

开源社区3小时组织完成1.2万名群众的核酸采样工作,再创新速度;凌晨两点,出租车司机老郭主动接送医护人员,他说“这是应该的”;一位参加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一天只喝了一碗稀饭,因为“这样能节省防护服”;夜深春寒,值守民警在小区踢起了正步……史俊杰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感人故事,传递着温暖,也凝聚着抗疫力量。

前不久,本报记者张颖、马永红、程婧一边深入相关部门采访“疫”线故事、拍摄感人一瞬,一边以党员身份来到社区发挥志愿力量。“她们实在太忙了!顾不上吃饭、休息,桌上的盒饭热了凉、凉了再热,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有的几天不能回家……”张颖说,问及社区工作者“疫情结束最想干什么”时,她们的答案是“陪孩子做作业”“给爸妈好好做顿饭”“好好睡一觉”。

“疫情发生,从医护人员到民警,从社区干部到志愿者,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更加团结、更加坚韧、更加奋进的晋中。”本报记者武玲芳说。

智创晋中

感受“1221”澎湃新动能

阔步新征程,我市全力实施“1221”战略举措,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一谷驱动”作为“1221”战略举措之一,备受关注。一年来,本报记者数次深入智创谷,采写出多篇充满创新活力的新闻作品,记录了“一谷驱动”下我市加快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奏出的最强音。

“十年前,山西大学城从一片旷野中拔地而起。十年后,这里路网通达、环境优雅,‘智创’作用初显。从‘大学城’到‘智创谷’,晋中已然跑出先行‘加速度’、 激发创新‘新动能’。”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张莉芬见证了从“大学城”到“智创谷”的蝶变。

在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了解到“1221”战略举措后,张莉芬便对山西智创谷的落地生根充满期待。之后,她多次走进山西智创谷,通过与高校师生、创业者等深入沟通,更加认识到:“作为山西版‘中关村’,山西智创谷英才汇聚,是晋中美好未来的关键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近日,本报记者杨洋再次来到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感受全新的科创发展模式,用镜头讲述创新故事。他感慨:“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创新创业活力和青春气息。”

自启动山西智创谷建设以来,我市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并规划千亩地,配建万套高品质人才住房,宜居、宜业、宜学的城市生活圈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对此,杨洋深有感触:“之前晋中大学生流失率很高。‘智创谷’建成后,政府支持力度加大,高新企业越来越多,不少人才留在晋中,不少投资者选择晋中,这更加证明了晋中的发展潜力。”     (记者 李娟)

见证变迁

记录城市的“非凡十年”

一座美好的城市,一定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天朗气清,色彩烂漫,老少相携,锻炼休闲,交通顺畅,商业繁荣,这样的图景让晋中人深感幸福。

记者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更是记录者。以镜头为眸、以笔为媒,我们数年如一日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

“每走一段路,就有一座‘口袋公园’。”“到处都能找到免费停车场。”“休闲购物太方便了,堪比大城市。”跟随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访多年,本报记者闫淑娟耳听笔录,描绘着城市最生动的景象,感受着群众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赞扬。

“讲述故事,记录美好,传递幸福。”她说,采访中,看到曾经杂乱的街角、危楼、闲置地块,改造成为特色游园、体育竞技场、停车场后,切切实实让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满满。这样的变化背后,是晋中的不懈奋斗,是市委、市政府大视野、大魄力的谋划布局,是城市管理人员夜以继日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

本报记者曹伟用镜头记录下很多珍贵的城市印记。“从曾经的君豪、百货大楼,到现在的天美杉杉奥特莱斯、万达广场,镜头之下,繁华融入生活,晋中人早已习惯。”他说,翻看一张张定格的照片,仿佛在时光中穿梭,时间向前,城市向上,颜值不断刷新、秩序逐渐规范、底蕴更加深厚。

喜欢晋中的开车不堵,喜欢晋中的高品质商圈,更喜欢晋中的蓝天白云、绿地鲜花……在笔下、在纸上、在网络间,记者用心聆听来自晋中内外的声音,用真情实感书写城市的活力迸发、魅力四射。         

蓄能充电

走好媒体融合“长征路”

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奋进的力量在这里凝聚。6月21日至8月8日,全市350余名新闻从业人员分7期参加了晋中市2022年新闻从业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班。本次培训无论是师资力量的高规格,还是授课质量的高水平,都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一堂堂高规格的课程,让350余名新闻从业人员受益匪浅。“这样的授课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参与感、融入感,对查找工作短板、学懂弄通业务知识帮助很大。”本报编辑张奇在培训中通过Vlog形式记录学习感受,小组作品《当我站在晋中学院的时候,我在思考什么?》很出彩。谈及自己的拍摄初体验,他说:“拍视频、当主演,对我‘大老张’来说是全新的体验。通过培训,我对走好媒体融合的‘长征路’有了信心,也有了方法。”

“新闻从业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聚焦主题主线,课程设置‘优’;立足实战实训,教学方式‘活’;作品评比展示,讲评收获‘大’。”智慧萍是《晋中日报》一名资深记者,她说:“培训虽短暂却充实,从理论阐述、实践指导到作品展示,相互激荡的思维碰撞,受益匪浅。今后,我将多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在课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晋中新闻网记者张浩亮的培训总结,在他看来,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融媒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学习永远在路上。他说:“把所学知识、技术、理论运用于实践,我将不断增强新闻的敏锐性和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本领和水平,传播好晋中声音。”

跟随足迹

倾听晋中向前的足音

11月5日,当本报记者张莉芬再次踏入平遥古城,内心欣慰而喜悦,因为受去年持续强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了!作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栏目主力记者,她说:“每一次来平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穿过街巷,都能感受到老百姓对这座古城的爱愈发热烈。”

今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遥古城考察调研,登城墙、穿街巷,了解古城历史沿革,听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汇报。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全面推动基础设施改造,修缮保护古建筑,围绕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等非遗项目进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群规划……”谈起平遥县全方位开启传承、保护、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等相关工作,张莉芬如数家珍。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进行回访,她深刻体会到总书记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以贯之的深厚情怀,真切感受到平遥古城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机遇与古城保护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之下,激荡出的新活力、新动力、新潜力。她说:“如今的平遥古城,不仅保留了汉民族沿袭千年的‘烟火气’、属于平遥的‘老味道’,更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本报记者闫淑娟多次深入该公司采访,她说:“企业通过优化循环经济技术路线,率先在山西省内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这让我真正感受到能源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正如该公司副总经理董鑫所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了我们探索的方向’。能源产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管任重而道远,却是前途无量。”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jinzhong/48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