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云冈石窟的时代答卷

网络编辑 太原 2022-05-04 10:02:49 0 云冈石窟 研究院 石窟
利用3D打印技术等比复制的造像陈列在云冈研究院博物馆内,供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魅力。(赵文贵摄)   1562年前,武周山石破天惊,北魏王朝开山凿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而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矗立千年的云冈石窟,在精心保护下,越发“真容巨壮”,一项项研究成果精彩呈现,“数字云冈”“VR体验”“行走的云冈”惊艳中外。   保护之答——环境大保护 文物精修复   石窟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现存的5.9万余尊造像,大到十几米,小至几厘米,从“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到“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每一处细微的雕刻都涵盖史学、美学、力学、气候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保护难,修复更难。   “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保护云冈石窟,大同市从外围的环境保护入手,将云冈石窟大景区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市整体的环境保护范畴,不遗余力治山、治水、治气,实现了上到空气质量持续优良、下到地质灾害预防全覆盖,一个山清水秀、空气好的云冈保护现象让世人称道。   石窟内空间结构复杂,既有印度的穹庐顶,又有北魏皇家的中式宫殿样式,遍布希腊、罗马、印度、中式的建筑、人物、动物、花草纹样的精湛雕刻。“那么巨大的体量、复杂的空间、精湛的雕刻,造成整个三维数字化工作采集难、存储难、应用难。”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说,“大窟大像,从技术到工程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我们经过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决了云冈石窟三维数字化采集的难题。”   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做好日常养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石窟基本实现了“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近几年先后完成的五华洞窟檐建设、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等保护工程更是被业内专家称为“穿越历史”的衔接性工程。   为全面建设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云冈研究院投资建成的文物保护实验大楼,针对石质文物保护、馆藏文物修复、彩塑壁画修复、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工作设置了专用实验室。   壁画修复室内,一个偌大的台子前,“90后”壁画修复师张钰明正屏息凝神地修复一幅壁画,他将需要的残片放在台上,用笔轻盈快速地将浆糊带到拼接处,再按照复原的图纸把两块残片细心拼接好。“这一幅壁画,刚送来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一堆碎片,现在你看到的已是拼得差不多了,很快就能修复完成。”张钰明说。   张钰明告诉记者,壁画修复是一件极耗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需要把收集回来的碎片分类、编号、拼接等,琐碎繁杂,难度很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时间长了,难免琐碎繁杂。但对于云冈的文物修复者来说,能零距离感受云冈之美,亲近文物、感受文化、触摸历史,感觉到很自豪也很伟大。特别是想到,通过自己的双手能让被破坏了的文物“复原”“复活”,觉得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要让修复成果成为传世之作,必须精益求精。   研究之答——立足石窟寺 扩展云冈学   2021年2月19日,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从名称上说,少了“石窟”却放大了“云冈”的内涵;从体制上说,云冈研究院为省管副厅级单位,编制、经费、功能都得到了加强。   可以说,从“云冈石窟”到“云冈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强云冈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推动创建“云冈学”的重大举措。   “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这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胸襟博大的民族,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在世界上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云冈研究院除主要承担石窟寺文物的保护、数字化研究利用等职责外,更要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让世界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升格”后的云冈研究院坚持“科研立院保护第一”,用实际行动书写优秀答卷,不遗余力地将文化遗产守护好。先后建成了云冈文保中心、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云冈石窟文物安全与监测平台和各类文保实验室,获批“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级石窟寺区域保护研究中心。   两年来,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努力推进“云冈学”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合作建设的云冈学学院相继成立。同时,积极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等方面研究,并在云冈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方面做出许多新的开拓。   “我在云冈的21年赶上了云冈的重大转折期,从小景点到大景区,从之前一个保护力很弱的单位,到现在彩塑壁画中心、馆藏文物修复中心、石质文物保护中心、数字保护中心‘四驾马车齐行’,景区建设、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示利用、人才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云冈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说起这几年云冈的变化与成就,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满脸自豪。   张焯说,云冈研究院将立足中国石窟寺研究的总体布局,在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等方面发力,对“云冈学”研究作出全面规划,努力建成“云冈学”权威研究平台,着力锻造一支业务精湛的科研队伍,全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利用之答——让文物复活 用数字呈现   记者随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漫步在岩壁洞窟之间,交谈起线上游览石窟的话题。她说:“研究院的讲解员都开设了抖音账号,在网上直播讲解,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搞过度商业化的一种尝试。目的是通过我们实地直播讲解,让更多的网上旅游人士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2月7日,网上一条《相约冬奥,云冈队申请“出战”》的微信文案获赞无数。这是云冈石窟官微年轻“小编”付洁和云冈研究院年轻画家李根以云冈石窟雕像为基础形象,连夜创作的《云冈啦啦队》北京冬奥会系列漫画,让一向浑厚、质朴的石窟雕像瞬间变成了萌萌的“冬奥运动员”,令云冈石窟再一次花样“出圈”。   崔晓霞告诉记者,研究院这两年文物的“活化”与利用成为外界认识云冈、关注云冈的主要渠道,特别是数字化的利用让云冈走向世界成为现实。而研究院开设的研学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文博爱好者和中小学生走进云冈,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记者走进云冈研究院文保大楼,戴上VR眼镜,便“置身”于云冈石窟第18窟中。随着脚下莲花缓缓上升,大佛服饰上的花纹、窟内的浮雕,都清晰展现在眼前。   据了解,目前云冈石窟已经有三分之一完成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全部洞窟数字化采集,建成“数字云冈文物档案库”,实现信息永久保存。此外,绝大多数数字化洞窟都会进行VR实景制作。   在宁波看来,虚拟修复与数字应用,不但复制了文物、“活化”了历史,也是完美呈现云冈的最佳途径。   如今,利用3D打印技术等比复制的第3窟、第18窟落户山东青岛和北京,第12窟相继在浙江、上海、广东展出,开启了云冈石窟的行走步伐;“云冈艺术大展”“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联合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在洛阳博物馆举办的“丝路华光中国三大石窟艺术联展”等一系列展览,打开了讲述云冈故事的新途径;在上海时装周大放异彩的“梦回云冈”秋冬季时装秀,“探秘云冈之旅”线上直播等活动,找到了品味大美云冈的新思路……(赵志成 姚晓敏)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gsyl/lzyl/69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