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22年“三农”工作有何重点

网络编辑 国内 2021-12-27 06:06:11 0 大豆 饲料 中国

原标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22年“三农”工作有何重点

继上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后,在今年会议上“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也上升至重大战略性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部署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任务。那么,2022年“三农”工作有何重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化“底线”思维,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并列视为两条底线。

对于粮食安全,中央历来高度关注。继上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后,在今年会议上“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也上升至重大战略性问题。

此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原组长朱保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目前中央“三农”工作的重心,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这就需要继续推动产业扶贫,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两条底线”的底线思维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有着14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据新华社,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激增,尤其是“初级产品”,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2020年,中国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83.7%。玉米进口量达到1130万吨,同比翻了一番多,并首次超过720万吨的年度进口关税配额,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王士海对第一财经称,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主要还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农业不仅是食物供给部门,也是国家工业的原料供给部门,用“初级产品”这个词,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基础性作用的重视。粮食安全大于天,在外部市场不稳定、国际形势多变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再次强调了农业生产的核心功能也在意料之中。

他认为,从近两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表现来看,需要认真反思中国之前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既有认识。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强化风险出现时的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国际市场供给多么充分,保证粮食生产基础和能力的工作不能放松。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认为,粮食进口只能是国内农产品供应的有效补充,而非主要供应来源。而且全球初级农产品出口集中在美洲,且贸易集中在四大粮商手中。一旦中国市场出现缺口,国际粮价很容易大幅飙升。

2020年至今,国际粮食供应紧张。国际小麦价格从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翻了一倍多,而2020年四季度中国增加美国玉米采购,年度采购量在3000万吨左右,国际玉米9个月左右时间上涨一倍。

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国之重者,“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谈”,尤其是这两年全球共同迎击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更要提高警惕。

要保证粮食安全,耕地是基础。

习总书记还提到,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耕地是农业生产基础,不论是基本农田,还是高标准农田,都必须实打实,做到“实至名归”。尤其是高标准农田,不仅有效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同时也可以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推进农业科技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今年9月16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对外公布。通过实施《规划》,到2022年、2025年、2030年,分别累计建成10亿亩、10.75亿亩、12亿亩的高标准农田。

调整种植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重启大豆振兴计划之后,中央再次提到“扩种大豆和油料”。

林国发称,中国每年有1亿吨左右大豆需求,实现大豆完全自给率基本不可能,但满足国内食品大豆需求完全是可以达到的。大豆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是众多食品的原料,需求较为稳定,且对大豆质量有较高要求。进口大豆主要都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不能用于食品大豆需求。

2019年,国家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的目标。随后,2020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再次确认了这一目标。大豆播种面积2019年1.40亿亩、2020年1.48亿亩,同比增幅分别为10.9%、5.9%。然而,到了2021年,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

王士海称,虽然中央一直都很重视大豆产业,但囿于既有的国际市场规则,相应政策很难见效。之所以大豆振兴计划效果并不明显,是因为大豆和玉米在种植面积上具有很强竞争性,农民是否种植大豆取决于大豆和玉米的比较效益。如果国内外大豆价格差价和品质差异不能有明显改变,由于大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护,市场激励机制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可能难有显著变化。

朱保成称,大豆作为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饲料桑能够实现减量替代。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开发利用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研发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提出,如果将大豆粕在饲料中的比重由现今的30%降至27%,这3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豆粕用量1100万吨,折合大豆约1400万吨,可以缓解进口大豆的压力。

朱保成建议,着眼于国内国际形势和国家粮食、食物、生态安全,当前要聚焦种植、饲料和生态,聚焦中西部和尾矿区,开发利用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保障养殖业自主可控,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致富,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考虑到中国在重要食物供给方面,比如饲料、食用植物油、糖料、肉类、奶类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还很高,需要通过适度进口国际市场的产品,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委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农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称,把口粮绝对安全等于整个食物供给都绝对安全,这是认识上的很大误判。“必须要有统筹观念,不能只满足于口粮安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重要食物供给方面的缺口,存在的问题。”

陈锡文建议,在增加进口国际市场食物方面,既要考虑到进口配额的压力,在补充国内食物供给不足方面,多增加一些替代品的进口,既能缓解国内饲料不足,也不至于太多冲击玉米的配额;同时要打造稳定可靠的国际食物供给链,让利于重要农产品重点进口来源国,与其构建多赢局面。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254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