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亮眼!这一做法很同济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07 06:32:22 0 同济大学 教授 国际

原标题:亮眼!这一做法很同济

1月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育并举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的交流发言。会上,共有3家单位作交流发言,同济大学是其中唯一高校。同济大学的做法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厚植国际合作沃土,同济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支外籍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将国际引智与科技合作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批顶尖外籍科学家接连当选院士、荣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同济大学5位教授当选院士,其中,赫尔佐格教授、贝斯科斯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年来,学校一批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外籍科学家凭着在各自研究领域杰出的学术成就、在中外国际科技合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接连斩获殊荣:或当选院士,或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或被授予上海市白玉兰奖。

这些外籍专家获得这些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赫尔佐格教授是德国顶尖人工智能专家,欣然受邀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近7年。他积极投身于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交叉学科的创新建设,推动中德两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合作,助力中国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和创新应用高地,被中国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合作哥”。他还荣获2021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贝斯科斯教授是希腊结构动力学著名学者、边界元法的先驱。自2016年以来,他每学期定期来到学校,直接指导团队成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如何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耐心指导师生论文撰写工作,力促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助力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2019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杰院士团队长期合作的斯潘诺斯教授,继2017年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当年获该奖项的7位外籍科学家中唯一一位来自工程领域的学者。携手合作10余年来,中美科学家在随机动力学研究与随机动力稳定性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共同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路。

2020年1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团队长期合作的赫伯特·芒教授,继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之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奥地利籍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启与中国的学术合作,40年来合作持之以恒,芒教授持续推动中奥科技合作,深化两国学术往来。

2020年9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教授、中芬中心副主任苏雅默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积极践行“设计驱动型创新”,大力推动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中。

2021年5月,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国际科学家工作室、与夏四清教授长期合作的国际著名环境生物技术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当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2020年5月,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长期开展合作的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卢克·塔尔维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1年9月,同济大学还有另一位外籍专家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就是附属东方医院中德东方魏尔啸联合病理研究所德方所长曼弗雷德·迪特教授。联合病理研究所项目被纳入中德政府间合作框架范畴,为改善我国病理学科发展滞后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中外科学家强强联手,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令人愉悦的体验。在这里的工作如此有趣。”在来到同济大学工作之前,赫尔佐格教授从未尝试过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营中。近7年来,他与吴志强院士共同领导长三角城乡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的研发,还为团队研发的“城市博弈模型”和城市智能推演与诊断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与建议。 他已决定在上海、在同济大学长期扎根。

中外科学家们强强联手,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推进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中外科学家联手共建高水准合作研究平台,为持续深化双方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济大学是我在中国的家。”这是斯潘诺斯教授时常说的一句话。在长期合作基础上,2016年,他与李杰院士共同组织成立了“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担任外方主任。他与中方主任李杰院士一道,共同举办了系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发表论文成果,共同致力于推动这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心之一。

在芒教授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同济大学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合作共建的“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成立。此后10余年,借助这一中奥合作研究平台,同济大学、维也纳技术大学等两国科学家学术往来频密,合作不断深化,合作伙伴已拓展至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多国。作为常设的合作项目“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讨会”,每年轮流在中国、奥地利举办,两国学者、青年学生与会研讨,从未间断。依托该平台,中奥双方分别于2015年和2021年获得奥地利科学基金和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的海洋科学研究,也带着国际合作的印记。在国际大洋钻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学界的支持与协作。一批国际著名科学家、学术骨干的深度参与,带动了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接轨国际学术前沿,推动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在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和下洋壳生命活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提升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外籍专家们的加入和中外专家的通力协作,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驶上快车道。近年来,同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持续攀升,2021年位列全球第13名,连续4年位居亚洲第一。

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推行国际标准的学术管理和教学科研环境。从国际领先的院校,成建制引进外籍高端人才。学院34%的教师为外籍教师,其中包括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奥多·西比克教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前设计博士主任康思大等;30%的研究生为留学生。外籍专家们引入了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极大推动了设计学科建设。由同济大学创办、弗里德曼教授担任主编的《She Ji》学报2021年下载量近30万次;学院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同时在《Design Issues》和《Design Studies》两本设计顶刊发表论文的设计学院;学院有8 个科研实验室(同济- MIT 城市科学实验室、算法与设计、仿生学可持续设计研究室、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环境未来实验室、Fablab等)的主任或联合主任为外籍教师。中外师生团队除了聚焦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研领域外,还融入学校周边社区,与社区居民共绘城区有机更新美丽画卷。在打造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等一批代表性创新探索实践中,都凝聚着外籍专家们的创意设计大手笔。

倾情提携后学,中外联手培养青年才俊

“与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合作40年来,最重要的合作成就之一就是双方联手为两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培养了一批前途无量的青年人才。”芒教授说。

为学生授课、与学生研讨、为学生修改论文,是他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每次来同济大学,他每天都是朝九晚九,投入工作,中午也不作休息。有数据为证,他与中国学者联合培养了30名博士、博士后以及访问学者,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有力提携下,不少中国学者已成长为学术领军人才。他还力荐多名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学术组织任职。

联合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一直是外籍专家们倾情倾力而为的头等大事。

赫尔佐格教授积极参与“智能城市规划前沿”课程建设,辅导5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有问题向他请教,他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特别耐心地作解释,让学生毫无距离感。

斯潘诺斯教授每年都会来到同济授课。每次他开讲,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外校师生也慕名而来。他对学术的热忱、精深的学问与学识魅力,感染与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学子与青年学者。他和李杰院士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发表研究成果。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立了“未来城市建筑”国际博士生院,实现师资国际化,面向国内国际研究生开放课程。建设数字设计与建造国际博士生项目,学院数字设计与建造团队袁烽教授与尼尔·里奇教授共同主持了多届“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和国际研讨会。2020年6月,“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获得国际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协会“创新学术大奖”。

近年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一批海外学术大师和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培训,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带动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青年科学家的互访,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深海研究新生力量。

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外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从组织管理、校园环境建设等多方面为外籍教师在校工作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希望以国际化师资队伍不断推进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黄艾娇编辑:聂阳阳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23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