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鄂尔多斯重塑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11 15:07:44 0 鄂尔多斯 产业 黄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和2019年,两次考察内蒙古,提出包括鄂尔多斯市在内的内蒙古能源富集地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2018年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审议时,要求内蒙古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鄂尔多斯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转型中谋出路、闯新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求进,重塑自我。

内蒙古鄂尔多斯,被黄河“几”字弯包围,有8.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绒制品产自这里。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内蒙古二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过去提起鄂尔多斯,人们会想到“羊煤土气”。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偏散。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32%,煤炭及相关产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可谓一“煤”独大,“挖煤卖煤”一度是鄂尔多斯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行远自迩,踔厉奋进。鄂尔多斯开启重塑之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争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逐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

“重塑之路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拿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劲头,这关系到鄂尔多斯能否继续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必须保持强大政治定力,打赢这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战。

破局,“偏科生”欲解一煤独大之困

每天中午12点,是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的检修时间。井下110多米,矿长张立辉带领记者沿顺槽往前走,接近综采工作面。他说,只要采煤机一刀下去,就会有2000多吨煤掉落在运输机上,通过皮带运至煤仓,经洗选后拉到港口。

“我们是全电动车示范矿井,用神东与华为合作的‘矿鸿’实现了主运输系统的国产替代。”张立辉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上湾选煤厂年电力消耗减少8%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日均生产时间缩短1小时,煤质稳定率由83%提高到95%。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董事长李新华说,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后,他们一直在思考煤炭企业怎么发展、煤炭经济往何处去,如何成为绿色、低碳、智能转型的标杆。

煤,是鄂尔多斯绕不开的话题。市域80%的地下都有煤,远景储量高达万亿吨,还能挖很多年。

鄂尔多斯的产业“偏科”严重:我国的41个工业门类,这里有统计数字的仅2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的仅6个,超过10%的仅煤炭1个;单一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路径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即便经济有一些小波动也不能改变方向。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正着力研究2022年各旗区的考核指标,全部指标瞄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载鄂尔多斯的未来?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本面。

“应以煤炭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政治学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钱格祥说,要通过煤炭业的重塑引领产业结构的重塑。

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鄂尔多斯有一批超千亿元大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一批化工项目由于能耗指标未落实难以按期投产。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多种压力和约束下寻求最优解。

当地开始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

“煤是鄂尔多斯的财富之源。”站在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的夜色里,福建客商郑斌感慨道。

寒冬中,他身后的一处烟囱燃着火光,那是经燃烧后排放的焦炉尾气,当地人称之为“点天灯”。

吸引郑斌投资建厂的便是资源。他所在的内蒙古东日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将焦炉尾气制成甲醇和合成氨;购入煤焦油生产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利用广袤的沙漠和丰富的硅石资源,从多晶硅一直生产到光伏组件,最后建设光伏电站。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有1270万吨煤焦化产能,主产品是焦炭,而副产品焦炉尾气、苯和煤焦油都可能造成污染,能耗“双控”、“两高”项目整治的大背景下,从源头扩大总量并不现实。

怎么办?

“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鄂托克旗委常委、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贾瑞带着团队反复研读总书记这段话。

“资源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抛弃资源型产业,而是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把原料行业变成材料行业,产业链往下游走,价值链向中高端升。”贾瑞说,他们想明白了,便踏上延链补链的招商路。

造访河南平煤神马尼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6次后,双方商定合作项目:苯经过环己醇、己二酸等中间产品最终生成锦纶;当地氯碱化工的中间产品与己二酸聚合生成可降解塑料,或继续往下生成氨纶。鄂尔多斯人畅想的从煤到布的跨越,正在变为现实。

此外,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2022年全部建成后,“点天灯”在鄂托克旗将成历史。贾瑞说,为煤焦化三大副产品打造吃干榨尽的全产业链,用绿色焦化为产业正名!

绿色循环之风也刮到了冶炼业。鄂尔多斯碳氢能源公司值班经理高燕平说,他们每年利用硅锰矿热炉的3亿立方米尾气,生产12万吨甲醇。该过程中产生的1.4亿立方米废气,又被内蒙古同辉天科气体有限公司回购,用于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

“坚决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分道扬镳。”鄂尔多斯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说,以绿色低碳推进化工、冶金、建材、羊绒等传统行业的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增量转型,以此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考察了众多西部地市后,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蒙西分公司落户东胜区装备制造基地。副总经理唐革新说,“鄂尔多斯区位优越、风电应用场景广阔,还有潜力巨大的上下游配套。”公司年产风机叶片1200套,主要供应西部市场,其中就包括主导鄂尔多斯零碳工业园建设的远景科技集团。

盛产“黑金”的鄂尔多斯,开始围绕新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

“最关键的是从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千方百计抓创新。”鄂尔多斯市代市长杜汇良说。

2021年初,在鄂尔多斯全部4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不到20%。经过一年的规上企业“三清零”(无研发投入的清零、无研发机构的清零、无发明专利的清零)行动,已有26%的企业实现“三清零”,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4.7亿元。

鄂尔多斯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等举措;2021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达到5.4亿元,未来将连续3年同比增长不低于15%;出台人才新政30条,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吸引各方面人才;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城市、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优化产业布局,鄂尔多斯着力解决各旗区化工项目重复建设、配套混乱、缺少拳头园区和拳头产业链的问题,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与此同时,还提出紧盯“新特专高精尖”,打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盯生命健康、半导体、航空材料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从“原料”走向“材料”,鄂尔多斯煤炭就地转化率接近22%,2021年前三季度,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1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8%。

重塑的大幕,已经拉开。

倒逼,迎难而上摆脱“路径依赖”

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碳排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9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6.7%,高于全国29.9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强度大、二氧化碳排放多、煤炭消费占比高,异常尖锐的能源结构性矛盾、颇为棘手的高碳排放问题,让鄂尔多斯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须做两手准备:不仅要和其他地区一样考虑产业如何减碳、降碳、脱碳,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还要在主导产业被做“减法”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方式作出根本性转变的同时,鄂尔多斯人找到了那一抹亮色:以“双碳”目标倒逼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牢牢把握转型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用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忠胜的话说,假如没有“双碳”倒逼,鄂尔多斯也能转型;但没有“严逼”,转型就缺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缺失行动自觉的担当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双碳”目标为我们真正打破“资源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带来新机。

“倒逼”到什么程度?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但眼下,鄂尔多斯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86.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仍然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远低于国家对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要求,新能源发展明显滞后,“倒逼”谈何容易!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鄂尔多斯市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绿色技术重要策源地。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

风、光、氢、储、车,是应对之前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而提出的。

重压之下,实招落地。五大产业的每条产业链都由市领导牵头,深入研究该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格局与态势,明确鄂尔多斯的优劣势、找寻补短板之道,列出该链条每一环节的头部企业,有的放矢去招商,引来龙头企业后吸引上下游配套,逐渐从一家企业发展到产业链,再逐步壮大成产业集群。

位于伊金霍洛旗江苏工业园区的远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风光氢储车”是园区的五大产业抓手,载体是远景打造的国内首个零碳产业园。

远景现代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监范奉斗解释: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采用实时能耗与碳排放管理;三是输出零碳产业标准规范、建起生态链,通过绿证认购、碳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打造零碳产业园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看来,地理位置优越、新能源资源禀赋绝佳、应用场景广阔的鄂尔多斯,为远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要素支撑,公司多年来在源网荷储的技术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远景科技集团到来后,鄂尔多斯市领导两赴远景总部所在地上海,为3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举办招商会,目前已签约7家。

飞驰科技来了!投建氢能产业园,生产的首批氢能公交车已投入使用。

上汽红岩也来了!2021年11月22日,上汽红岩交付鄂尔多斯市用户的首批氢能重卡投入运营。

鄂尔多斯还鼓励远景、久泰等龙头企业开展储能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直指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变换思路,把风、光、氢转变成绿色能源,配合储能,做好新型电力系统,同步引进相应的装备制造,融入动力重型卡车应用场景,打通产业链,就可以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代旗长吴云激动不已。

鄂尔多斯先后与上汽、中车株洲等14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中来光伏等33个项目与旗区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是“风光氢储车”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后将对全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开局良好,让鄂尔多斯充满信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鄂尔多斯重塑能源产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

倒逼“逼”出了生产力。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图塔村,“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供电之余,在采煤浅层塌陷区耕种,挖渠筑塘、种植果林,实现废弃土地再利用。

负责该项目的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他们还计划打造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108亿千瓦时,年产值约31亿元,实现矿区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综合规划科科长段志强带来一组更直观的数据:“十四五”期间,鄂尔多斯拟实施风光生态治理等新能源项目77项,投资金额2895亿元;绿氢产业示范项目8项,投资金额670.58亿元。

倒逼“逼”出了创造力。

为加快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强科学理论支撑,鄂尔多斯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这是内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伊始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实验室,互借优势增强创新能力。

研究院项目开发部部长白杨说:我们将研究碳减排、碳转化等,实现信息、技术、数据、资本的集成。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行至库布其沙漠中段,无人机环视达拉特旗上空,一幅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案尽收眼底。低空平视,一块块鱼鳞般的单晶双面光伏板,在沙土上错落有致地排列,随着阳光位置的变化,每分钟自动旋转两度,如影随形。光伏逐光板的一旁,立着四块菱形大牌子:沙变成金。

鄂尔多斯可利用土地总面积近400万亩,可开发光伏总装机规模约1.1亿千瓦;具备规模化开发风电项目的面积约6758平方公里,可开发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525万千瓦。在库布其沙漠实施的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已全容量并网,成为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光伏板背面,同样可以接受沙漠上的反光,由此提高5%的发电效果。”达拉特旗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保和说,“十四五”期间,达拉特旗还将继续新增约900万千瓦装机规模,预计到2025年打造成千万千瓦级综合开发示范基地。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光互补,多元供电;驭风而上,驱光而行。这是“蒙古马精神”的汪洋恣肆,这是鄂尔多斯“气场”的伏脉千里。

谋远,“切肤之痛”后的生态优先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鄂尔多斯人民牢记2019年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调研时说的这番话。

“鄂尔多斯对生态有切肤之痛。在这里,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发生冲突时永远生态优先。”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峰说,其地理地貌可用两个“48%”来概括——48%是沙漠,包括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48%是丘陵沟壑区,这里的砒砂岩遇风就散、遇水就化,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作为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城市,鄂尔多斯一直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为重大政治责任。黄河河道自上而下呈“几”字形,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弯怀抱中,横亘西东的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比肩而行。水与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主角。

“欢迎到黄河边看别样风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海更新了朋友圈:一幅黄河流凌图和一张沙漠雪景照片。他在黄河边拍下今冬的流凌景观,寒风呼啸,大片白色冰凌携厚厚积雪沿主河道流淌,蔚为壮观。

杭锦旗长期面临两难困境:堤坝内,凌汛期的黄河水多为患;堤坝外,占旗域面积52%的库布其沙漠干涸缺水。为防凌汛灾害,旗里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抢险加固堤坝,对杭锦旗本就薄弱的经济底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则是距离京津最近的风沙源,生态环境脆弱无比,冬春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

“过去这里没有春天,因为直到五六月份才会有些生机。”杭锦旗水利局原副局长杨永茂说。

“我这罗圈腿就是在沙漠里跑出来的。”杭锦旗吉日嘎朗镇黄芥壕嘎查43岁牧民额定生给记者端上了海红果和奶茶。

小时候放牧,干旱的沙漠植物少,吃骆驼刺长大的牛羊都瘦弱得很。额定生花六七天时间在沙漠挖深坑渗水饮牛羊,但过个十来天,水坑又被沙掩埋了。

困于水沙之间,杭锦旗人有了个大胆想法——挖渠引水,引黄入沙!

2013年,杭锦旗邀请专家实地勘察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令人欣喜: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洼地形成水面,能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可实现减轻防汛压力和治沙双赢,变害为利。

2014年凌汛期,黄河凌水首次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2015年至今,已有3.6亿立方米凌水流入库布其沙漠,形成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漠水生态。

沙丘丝滑,水面清澈,沙水相连,随处可见沙棘红柳和新栽的杨树,悠闲的白天鹅给这幅美妙静物图平添生机。

如今,除了70多头牛羊,额定生还承包沙漠水库养起了螃蟹,卖起了野生大鲤鱼,一年能赚20多万元。沙漠解渴、牧民解忧,茂盛的植物省了草料,牛羊出栏率也高了,3年养的牛比过去养10年的还壮。

“2020年2月,我在这片沙漠水生态见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杨永茂说,库布其沙漠终于有了春天。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迎来春天的那一刻,杨永茂真正理解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要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前几年黄河凌水刚入沙漠,草长势旺,家家户户养多了牛羊,草一下子就不够吃了。额定生第一年养螃蟹时在水塘放多了苗,因为密度太大长不好,只能贱卖。自此,他和农牧民们想明白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以草定畜、以水定产,爱这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

“环境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很多人都曾觉得引黄河水是天方夜谭,和当年修穿沙公路一样。”额定生说的穿沙公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修建。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当地传唱的歌谣,唱出了彼时沙漠腹地农牧民们的无奈与苦痛。

1997年,杭锦旗动员全旗人民“想大的,谋远的,干实的,做没的”,齐上阵修建穿沙公路。

杭锦旗小伙子贾贝记得,开始修路时,8岁的他在修路起点——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上学。孩子们分年级去修路现场,两人一组给大人送水喝,或者给新栽的树浇水。

贾贝说,为避免“今天我修,明天沙埋”,人们想办法“北锁南堵中切割”,硬是在风口下布下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苗,花3年时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24年来,6条穿沙公路次第建成,库布其沙漠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成功治理的沙漠。

而今,毛乌素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植被覆盖率超过70%;库布其沙漠治理超过30%。减少入黄泥沙量,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最大任务。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站在西柳沟前,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张云飞摊开了《黄河达拉特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规划》图纸。

在达拉特旗境内,东西排列的10条黄河一级支流直通黄河,由南往北依次穿过上游丘陵沟壑地区、中游库布其沙漠风沙区和下游黄河冲积平原,每年向黄河输送两三千万吨泥沙,俗称10大孔兑(季节性河流),西柳沟便是其中之一。

“问题表现在黄河,根子却在流域。”张云飞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鄂尔多斯迅速出台10大孔兑治理线路图,市、旗县、乡镇各级党政领导挂帅孔兑长。

“一开始是农牧民为了生存被动治理水土流失,现在我们有了一整套系统工程。”张云飞说,上游实施丘陵沟壑地区沟道拦截工程,让低含沙的水流入母亲河;中游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营造防风固沙林带,防止沉积沙进入黄河;下游提高堤防标准、减少面源污染。达拉特旗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约990万吨。

眼下,在10大孔兑治理行动中,鄂尔多斯希望把生态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水清、河畅、景美、岸绿和民富。达拉特旗全域实施禁牧,通过建设草场和饲草料基地为集中圈养打下基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标准,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

整合,汇聚乡村强大内生动力

曾几何时,“靠天吃饭”是鄂尔多斯农牧民的生活常态。

“路、电、信息,是我们发展的三大阻碍。”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孟克达来回忆:买盒火柴要在沙里走十几公里;当地政府配给嘎查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牧民们看连续剧《霍元甲》正起劲,突然停电了,因为风力发电机不给力。

第一条穿沙公路修通后,孟克达来将媳妇娶进门。2006年,他从沙漠散居搬到当地政府建设的牧民新村,开饭店售卖自家牛羊肉。2012年,孟克达来和几户牧民一起搞起了牧家乐,经营沙漠徒步、滑沙越野、水上摩托艇等旅游项目,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他的母亲加入了“古如歌”团队,这种蒙古长调引来了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和游乐项目。

“完成脱贫攻坚仅仅是个开头。”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海军说,鄂尔多斯的乡村,需要精益求精,需要精雕细刻,需要文火慢炖。

这,无疑又是一次深度“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标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鄂尔多斯紧跟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抓好产业兴旺。

“日照足、空气洁净、水质优良,还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天然碱湖,鄂托克旗特别适合螺旋藻生长。”内蒙古再回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勇宁说。早在2003年就涉足螺旋藻养殖的他,如今为当地合作社和农牧民提供藻种、养殖技术及加工工艺等。鄂托克旗有30多个养殖螺旋藻的市场主体,光苏勇宁就聘用了50多名农牧民。2020年,鄂托克旗螺旋藻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利用独特的区域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苏勇宁说,所谓乡村振兴,就是一起发力、共同成长。

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呼毕斯哈拉图是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养殖大户。

这种山羊属肉绒兼优型珍稀品种,其羊绒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多次获意大利“柴格纳”奖。

“过去养羊粗放,为追求产量无序杂交,羊绒细度逐年变粗,卖不出好价钱,羊肉品质也不高。羊的数量多了,草牧场也不堪重负。这样算下来,其实得不偿失。”呼毕斯哈拉图说。

呼毕斯哈拉图是鄂尔多斯集团超细绒山羊推广牧户,更是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安装了羊棚自动饲喂机、自动饮水机、智慧视频系统等多种现代牧场设备。他希望在养好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同时,把草原保护得更好。

作为呼毕斯哈拉图的合作伙伴,鄂尔多斯集团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说:“牧场活动及绒山羊养殖是羊绒产业链最前端,只有绿色生态的草原才能养育出优良的绒山羊。”鄂尔多斯集团推行优质优价补贴政策,根据羊绒不同细度给予牧民补贴,引导牧民走绒山羊养殖高品质发展道路。

当生态建设与产业构建相得益彰,乡村振兴的前行步伐迈得更为坚实。

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代“三农三牧”问题的总抓手,鄂尔多斯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的同时,创新治理手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没人、没地、没钱是不少农村牧区发展的瓶颈。手中没把米,连鸡都不来,乡村如何振兴?”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镇长乔有世对此深有感触。

为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树林召镇从2017年开始以村民入股为资金主要来源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里自此有了简单金融工具。村民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有偿借款,利息低,手续简便。“我们村的养鸡户倪有福,就是靠信用合作部的借款渡过难关、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购买本村房屋也只需付首付,凭借合同从资金互助合作社抵押贷款。”树林召镇林原村党委书记麻三占说。

目前,树林召镇已有9个行政村成立了信用合作部,资金达到1688万元,累计贷款2721万元,利息收益125万元,惠及农户823户,无一笔不良借款。

2020年,树林召镇成立农村产权服务中心,这是内蒙古唯一的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发展出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等4个产品。

“表面看整合的是土地,其实是为了农牧民的长远利益。”树林召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刘博男说。

光靠种地难以突破收入瓶颈;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不整合、产业难发展;但企业总希望以最便宜的价格最久地持有土地,怎么办?

第一步,梳理村集体资产。村里将零散地块集中,由合作社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完整地块挂到交易平台,后者因而有了和企业谈判的话语权。

第二步,转变企业观念。“之所以给你一大片完整土地,是希望村集体和农户能共享成果。”刘博男说,企业需要理性看待农村的资源市场,从赚生产端的钱转为挣流通端的钱。

第三步,倡导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通过保底加分红模式,由企业承担大部分风险。2021年,树林召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引进大豆育种企业,在650亩土地上开始了大豆新品种育种试验。

“如果歉收,按同等地力种植玉米的平均收入给老百姓保底,吃颗定心丸;假如盈利,则通过合作社分红。”刘博男说,2022年将是平台交易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资源整合、高效利用、价值放大、观念转变,一步一步,蹚出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子。

从“苦沙久矣”到借沙生财,从“无中生有”到优中选精,从缺少财产性收入到盘活沉睡资源,是鄂尔多斯乡村振兴提升生产力、再造竞争力的生动写照。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击水再出发。鄂尔多斯正以时不我待的干劲浓墨重彩地描绘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画卷。

笃行,增强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

鄂尔多斯重塑之难自不待言。

这场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从数量型变为质量型的重塑,对于鄂尔多斯来说,痛点、堵点、难点都不少。

痛在创新能力支撑不足。创新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变量。即便在周边核心城市群中,鄂尔多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偏低,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堵在要素制约趋紧。因为地广人稀,生产力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亩均GDP和税收贡献率小;水、土地、环境总量等指标捉襟见肘;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难在找寻差异化竞争优势。鄂尔多斯与周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工业基础都比较接近,产品同质化与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鄂尔多斯重塑之所以在难中求进、难中出彩,得益于在漫漫路途中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得益于把新发展理念这一“指挥棒”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明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痛点即是攻坚突破点,堵点也是破难切入点,难点便是发力着眼点。

这是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的“重塑”。鄂尔多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以各领域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全面加强理念、科技、产业、制度、模式创新,充分激发活力。

这是增强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塑”。鄂尔多斯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关中城市群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形成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捷共享。

这是精准发力的“重塑”。补足发展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短板,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错配、质量不优等问题;结合本地优势确立发展战略、找准真正适合的产业赛道;以硬实力和软环境吸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和人口。

这是久久为功的“重塑”。让新能源全产业链在鄂尔多斯扎根坐实、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给黄河“几”字弯区域带来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升级与示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促进人、自然、区域和谐共生,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平衡协调充分的发展。

通过开展二次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2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盟市首位。

“虽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鄂尔多斯的重塑才刚开始,远未到能松劲歇脚的时候。”李理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基本市情,瓶颈短板还有很多,营商环境、城乡发展协调性等要素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领域仍有不少弱项,只有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往前赶路,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如一匹黑骏马,咬定目标,锚定方向,满载着豪情壮志,奔驰在草原大漠。

(经济日报调研组成员:郑 波 陈 力 陈莹莹 梁剑箫 禹 洋 余 健) 【编辑:黄钰涵】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50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