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成渝“双城记”,协同效应加速显现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1-12 06:38:57 0 双城 重庆 地区

冬日的晨雾尚未散去,由成都东站驶往重庆西站的高铁上已坐了不少人。乘客中,有的家在成都,要去重庆出差;有的打算利用空闲,到重庆游玩。用不少乘客的话说,如今他们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同圈人”。

从交通基建到产业发展、金融支撑,去年以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政策密集出台。随着各项举措落地实施,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人们在通勤、就业、创业等方面享受到更多便利,一个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形成。

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简称《规划》),为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提供了一份全新“施工图”。

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昭宇介绍,《规划》是继2021年6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印发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二个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2021年1月至11月,成渝两地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0余对,日均发送旅客超9万人次。此次《规划》的出台,无疑将壮大“同圈人”的队伍。

“成渝地区地处内陆,由于不临海、大部分地区不沿江,货物运输物流成本较高。《规划》强调客货并重,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承担货运量占比由3.2%提高到10%以上;统筹货运枢纽布局,构建三级铁路物流基地;增强铁路货运枢纽多式联运功能,提升铁路货运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发展铁水、公铁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对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潘昭宇说。

成渝联动,交通先行。重庆市交通局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信息显示,2021年,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双核之间高铁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重庆至贵州高速复线、重庆合川至四川安岳、重庆大足至四川内江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川渝间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6个,双核间形成4条高速大通道。

“下阶段,我们将统筹推进跨省交通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建设进展等协调统一,抓好成渝中线、渝西高铁等标志工程建设实施。加快推进成渝毗邻地区普通公路项目建设,共同提升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支线航道互联互通水平,合力打造协调发展港口集群。”该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西成、成贵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四川省进出川大通道增至11条。同时,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增至558公里,运营规模跃居全国第四;新改建城厢站、大湾站、新兴站、普兴站等,铁路场站货运能力显著提升。“四川正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深化产业功能区覆盖,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60%以上的人口、岗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轨道交通线路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该负责人说。

产业空间扩大,企业机遇更多

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双城协同发展的合力。

——攥指成拳,产业协同空间大。2021年11月30日上午10点半,一批氢燃料物流车从重庆九龙坡缓缓驶出,向四川方向出发。同时,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郫都区的两批氢燃料物流车也相继往重庆方向出发。这标志着两地联合打造的“成渝氢走廊”正式开通运行。

据介绍,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彭组团的“西部氢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将打造成国家级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国家级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中心。除了“成渝氢走廊”之外,两地还将联合开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联手打造车联网和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联手推进氢燃料应用示范,联手推动两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配互供。

——筑巢引凤,市场主体活力足。“本以为迁移要四川重庆两头跑,没想到在‘电子税务局’可以办理全部流程,企业就成功迁移到了重庆。”四川泸州特云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聂小莉说。2021年夏天,这家企业成为川渝地区首个通过线上办理跨省税务迁移的企业。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重庆市深化“放管服”改革,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截至当年11月底累计办理超589万件。不仅如此,重庆还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强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等6个方面便捷生活行动。截至11月底,已有近35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过2.65万家医药机构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同时,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时间由1个月压缩到最快当日办结,实现川渝异地贷款缴存证明无纸化、贷款申请“一地办”。

产业空间与市场活力最终体现在企业。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20年初至2021年12月底,重庆市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近80万家,成都市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超123万家。这一过程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外溢效应十分明显。数据显示,四川德阳、绵阳、内江等地近年来新增企业注册量呈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速普遍保持在10%以上。

创新资源集成,市场更有活力

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是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记者了解到,从2020年4月至今,成都高新区已与重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签署21份合作协议。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还推动成立了“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的就在于共同建设西部科学城,联合争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如今,各方正携手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

成渝两地重视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努力,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2021年12月24日,在成渝“双城协同·赋能智造”专场活动上,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光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渝协同创新指数”。据介绍,该指数由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6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成。“相较于2019年,2021年成渝创新协同度提高了4.2倍!”陈光说。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对本报记者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区域互联互通的水平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速,这些有助于整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水平持续提升。”他认为,未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的城市发展能力,更好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进一步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产业、绿色能源,加强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建设,加速“生态资源”向“生态富民”转变。 【编辑:王禹】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354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