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家风故事|小鱼篓里的传承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1 21:06:11 0 鱼篓 家风 莲塘

“这个鱼篓啊,装的是我们上莲塘人民的‘家风’,它曾用来给中共地下党人送过饭,可是为保存‘革命火种’立过功的。”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塘镇上莲塘村副主任陈玉光轻抚着鱼篓,跟村里的孩子们娓娓道来。

鱼篓,本指一种竹子编制的用来盛鱼或捕鱼的篓。但在上莲塘村,这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却有着珍贵且激荡人心的红色记忆。

故事从1947年的端午节说起。在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中共富川地方组织发动了一场继英家起义后广西较早的武装起义——古城起义。

不料,起义因走漏风声导致失败。这一举动惊动了国民党,随即派出大批队伍搜索,企图扑灭古城起义力量。迫于形势,组织决定将起义队伍化整为零,分散隐蔽,转入地下活动。

倪世品、肖林和周绍华3名中共地下党人,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先是躲藏到了上莲塘村的“扑地岩”中。碍于人多太过显眼且不利隐藏,周绍华、肖林则选择了分散隐蔽。

倪世品则由一开始隐藏的“扑地岩”转移到约深10米处,面积为50多平方米的“米箩岩”洞中继续躲藏。藏身之处是有了,唯独没有维持生计的食物。

一日,上莲塘村的一位白姓长者在上山拾柴,发现了隐藏在“米箩岩”洞中的倪世品,得知洞中人为中共地下党员。回村后悄悄找来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保守秘密,想方设法守住革命薪火。

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视线,村民决定用“鱼篓”作掩护佯装上山做工,实则给躲避在山洞里的倪世品送饭。等到了洞口,再用手工编织的毛绳将装有红薯、玉米等干粮的鱼篓滑到10米深的洞内给倪世品。就这样,全村80余户村民送了整整3个月的红薯、玉米,让倪世品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搜捕追杀中活了下来。

获救后的倪世品同志,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家中“三代公安”、个个儿郎入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听党指挥、对党忠诚、不怕吃苦”的优良家风。

家风,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该村“村史展览馆”内展放的花炮、草龙、瑶族服饰、农耕道具等,集中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每天承接80余人的外来游客观赏,从前的小山村摇身蜕变成如今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鱼篓”精神历经70余载的传承,涵养了上莲塘村民“忠于党 拥护党”的大情怀,也涵养了上莲塘村这个大家庭世代赓续的吃苦耐劳、勤劳务实的淳朴家风。小小“鱼篓”里既装着家风故事也装着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上莲塘人民。(富川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68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